【篇一:人心与效益的第一性】
随着社会改型前进,人们的行事方法与准则也逐渐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人们不再将人情道德放在首要位,而是将利益成果置于最高。这一耸人的改变正如同一边期待着人工智能拥有感情型的思考,一边却将自己的人性抛之脑后。
权衡人心与效益的第一性的标准时常浮动,其原本的概念也开始模糊混淆。所谓人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人情味和道德感,更是一个人长年累月积累而就的价值观与人性的本原。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而这善正恰恰意指着人情观念。
所谓权衡何者为第一性,并非是希望人们做事单单偏向感性而不顾及结果好坏,而是说明白此二者的共通性且融合地把控事态朝任何一者的发展。大多数人在为人处事上已将利欲熏心作为常态,有目的性地收敛起自身的道德感与同情心。好比前段时间非常出名的“扶老人”事件,许多人在扶与不扶之间踌躇再三,其实便是很典型的“利与情”的天平问题。人们持着担忧被讹诈的危惧意识与担忧老人身体的道德意识难以决策,更有甚者挂出事不关己看好戏的心态,其实是对人性思考的自我放弃。
而完善自我权衡点的方法并不困难复杂,只是易被人们追求捷径的惯行所忽略。人们所要的,不过是维持住固定的道德底线,克制对结果效能的过分追求且对他人的好坏结果有所顾虑,仅此而已。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案例,讲述几名男子行窃时见女子落水果断救人之事。听来或多或少有些荒谬,问到男子为什么救人时,男子应答:“看到人落水没有多想什么,就是应该要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虽因社会压制丧失了道德原则却在心中始终有一份善意的例子。很多人并非不明了这个道理,单不过是乘着名为大众的船漂离了本性的海岸,随波逐流。
我们的目标向效益本身固然是没有错误的,但不应该任由现代化的压力腐朽心中善意、干涸人性的源泉。说到底,我们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区别,便是情感。如若我们不再带着“心”去做事思考,那即是沦落为只图成果的机器啊。故而人们务必该保持住心底的人情源泉,而不可在权衡利弊与道德的决意中失了分寸。
【篇二:曲直之间】
直,意味着“直接”,从起点一下奔到终点,少了许多无谓的藻饰。曲,则意味着曲折,需经历其间的弯道方可到达终点。人们大都认为直来直去的人生更好,能使时间最大效益地被利用。然而,我认为,处事以直,生活以曲。
数学中有一条定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确,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我们应当思索寻求最佳途径,否则,便等同于浪费时间。比如说从武汉到台湾,走水路还是乘飞机,我相信多数人会选择方便快捷的方式。
然而生活不同,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变化,都被上一阶段的事情影响着。因此某些曲折是必要的。如果人生中充斥着一蹴而就的事例,那人的悲与喜也就不复存在,人生也变得空寂无聊。苏轼的人生是曲线,但倘若他把生命走成直线,少了贬谪排挤,他也可能不会变得旷达豪放,中国也就多了一个庸碌的官员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生命中的弯路成就了苏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有诗人惊讶于人生之路曲折,耗费大好光阴在弯路之上。但若没了弯路,何来直路?不经历弯路之困苦,怎体会得到直路之欢悦?鲁迅弃医从文,放弃了医路最终投身于更加富有贡献的事业。钱锺书先生曾说:“对于幸福,我们期望它来,不舍它走,然后期望它再来。这三种感觉支配着我们活了一生一世。”生命的本质是如此。总是成功反使成功之喜悦变得微不足道,使人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当我们在经历了困难曲折后收获成功,我们更会感到兴奋感之强烈。这就是无条件获得与自我争取的差别,也是畅通无阻与时有曲折的差异。欧阳修曾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苦难夹逼带来厚积薄发,厚积薄发促使人生理想实现。
我们都排斥曲折,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痛苦的回忆,是“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的感慨。但不可忽视的是,弯路给予我们信心与勇气,给予我们坚持走下去的力量,以及心智的稳健成熟。如果把曲线无限细分,你将会得到许多条直线,每一条都让人进步一点。世上没有无用之物。直与曲,曲与直,各有其效益。因此少去抱怨曲折之多、行路之难。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有了直视弯路的勇气,时间不会白费,梦想不是问题。
【篇三: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人工真能越来越发达,乃至完全融入人类生活的今天,许多人曾担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有一天,人类完全被计算机取代成为自取灭亡的时代牺牲品。但是,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认为,真正的担忧并不在于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是人类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为生活带来便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计算机同化,一味地按程序、逻辑办事而不去思考、感受,从而失去了“爱”的能力,忘却了生而为人的本质。
人与计算机都需要“吃饭”,没有什么比生理需求更先要满足。人要粮食、计算机要能源。但是计算机不会在能源稀缺的时候,忙碌于田地和实验室之间,年复一年地去研究什么杂交水稻;更不会在人人丰衣足食的今天,仍然艰苦朴素地进行科学实验,让“石头开花”,原本寸草不生的大面积盐碱地上能种出“海水稻”来。这是一个人类扛起全人类生计的坚持,这是人类才能拥有的荣光。
人与计算机都会“思考”,只有思想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人类思考着要提高农业、工业生产效率,于是想方设法研制出各种机器,其中,计算机乃是最大的杰作。计算机“思考”着要解决办法,于是通过一道道现有的程序、数据进行分析,运行,找到那条包含最大效益的运行办法,然后输出相应的答案。但是计算机只能做这些。哪怕有一天,计算机可以通过数据库里的历史事件来总结历史教训,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们也绝不会在适当的某个时刻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会在祖国受难之时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会深爱着某个人,在思念至极时吟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深爱彼此的光华。
如果有一天我们忘却了这些,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而一味地贪图效益,机械化地思考与生活,宛如一台台冰冷的机器,从而最终走向消亡,那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也是许多人真正担心的。但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到来,因为当我们沐浴着母爱、父爱的温暖,而一步步成长、蜕变,最终成为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份子之时,我们早已背负上人类的某种使命。这无关国民GDP和社会奉献,而是一种优良价值观的延续,是生而为人的最本质的表达。就像树木生而会光合作用一样,作为人的本能,接受他人的爱,传播思想,凝结智慧,从而达成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这才是最美好,而又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