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间相关作文

【篇一:老屋】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的气息,脚下的触感让我好像行走在云端,一浅一深,忽高忽低,我就这样感觉虚浮地离开了老屋,将去另一个地方。

那平常几步蹦跶完的山间小道,此刻竟有遥无际涯的漫长。脚还在机械地走,我不敢回头,脑子却飞速运转着。用木头做成的屋子已经跨越了百年时光,昔时的荣光早不在了,只有岁月的沉重与沧桑。木头早已泛黄,罗圈格外醒目。黛瓦参差,柱子上朱红斑驳,堂间还是泥地,已经被踩得很实。窗户是木的,还没用玻璃。里头,有两个老人,骨瘦嶙峋,弯腰驼背,眉头是化不开的苦。深山中,老屋周边总有一层薄薄的淡淡的雾霭,总让人脸上发痒。同时,遮住了想送远行人的目光,阻不了思远行人的念想。

总之,我在老屋的凝眸下离开了。时隔两年,我又踏上了这条小道。

我抬头仰望,老屋依然老旧,烟雾依然飘渺,他们依然守望。小路边的草越发郁郁葱葱,青绿的叶儿低下了头,沾湿了我的裤脚。脚底的泥一如既往,烟雾反倒是更深更厚了,老屋只从里头露出了上半部分,山林掩映其中,好像是凝固的,又仿佛是流动的,身处其境,浑似梦中客。我走进老屋,两位老人还是那样,一个坐在小板凳上,靠着木窗,一个躺在藤椅上,摇着带不起风的大蒲扇。两年不见,他们更瘦了,外婆成了名副其实的皮包骨头,手上青筋毕现,脸上皱纹深深浅浅,装下了岁月。外公稍微好些,可是对比年轻时的高大,你会发现,这人已经老成这样了。外婆眉开眼笑,外公依然平静,只是手上摇扇的频率更快了。

我像欢乐的小鸟飞到了他们身边,陪着说了几句话,双方都有些不懂,但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当我看见外婆手上拿着一小杯我小时最喜爱的橙汁、弯着腰、头低得我只看到几缕稀落的头发、抬头笑得一脸讨好时,我鼻子一酸,忍着泪接下。晚上想起却泣不成声。老屋静静地看着,如初,也只能如初。

又是一个两年,我好久没见他们了,江南地区常因小雨浮起薄烟,我一人坐在窗前品味着这与千山叠嶂截然不同的韵味,一如千千万万个他们坐在老屋前守望这千百天来一成不变的风景。

【篇二:目及所在】

之前有一次去社区听一堂摄影课。来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肩披一件旧马甲的老爷爷。说话幽默风趣,是与大家似旧识般。为大家放映解读他准备的一系列照片,其间不时还聊聊他个人的生平经历,家庭琐事,惹得大家忍俊不禁。也使一堂摄影课上得活泼轻松起来。

堂间“学生们”的平均年龄大约在四十至六十岁左右。可能也正因此,老师讲的内容都很浅显,再加上大家似乎都并非专业人士,平时关于摄影也接触较少,所以更多的时候,老师是以讲照片里的故事,内容,特点来讲摄影,而并非专业性的技术指导。

老师讲的摄影中,既有抗战时期所拍摄的那些令人难忘或见证历史的老照片,也有一部分是他自己拍摄的。从老师展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老师是一位十分“接地气”的摄影师。他的大多作品从生活本身出发,从小事着手,从不经意的瞬间流露:种菜的农民老伯,晨曦雾霭中勃发的菜苗……无不给人一种踏实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既意外又熟悉。这与我在主流意识中所自认为摄影的高大上截然不同。这些无须过分修饰的平淡,同样令人着迷。

还记得老师说他自己现在依然坚持着每天拍摄一副生活中打动他的瞬间。以及他真诚地说他对摄影是真正的喜爱,和他将摄影填写进生活的平常与快乐。

这使得我又忍俊不禁的笑了。现在想起来也是。但笑完后,是对摄影新的思考,对生活新的定义。

当我打开眼睛时;

当我行走至朝阳暮色,长街小桥,城市乡村,闹市陌巷时;

当四季流年一一从我身边掠过;

只因为心中充盈着对万物的珍存和欣赏平凡的灵犀,不会再为什么值得纪念烦恼,什么应该留下徘徊。

而当我面对这不用修饰的生活时,

可能我只需要打开双眼,平静地直视——

那些目及所在。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