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类相关作文

【篇一:张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们刚认识您时是一个“花重锦官城”的春天。

前一天的春雨湿漉漉的,悄悄地唤醒了春天。连翘和迎春,开满了街。大家还都有些迷糊。可是,您的到来,却着实唤醒了我们。

一个眉眼,一个动作,一串话,您知道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吗?一见到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练。您做事麻利极了,做题、讲课更是“快、准、狠”。您最吸引人的一点其实是能和我们“打成一片”。相对于“老师”来说,您更像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知心大姐姐”。您了解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感兴趣的,什么是我们不感兴趣的。

您的脸上总是带着笑。说实话,您其实不太擅长严厉。即使生气也,总是很快消气,重新挂上笑容。看到您笑,露出了八颗以上的牙齿,我们的心情也会莫名愉快起来。您可爱极了,有时不留神做错了题,还会十分调皮的“偷偷”改过来。

听班主任王老师讲,您是一个“斜扛青年”,您以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真的吗?那么,您既是“计算机尖子”;又是“数学尖子”;还是“美术尖子”了!没学过美术专业的您,还是我们的美术老师,曾经,您给我们看了您的画,那么好看,真是不可思议啊。

“有教无类”是您秉持的观点。有时,您也会发火,给某个同学讲题无数遍,他还不明白时,您怒气冲冲地大喊一声“自生自灭去吧”,可是转头又耐心地教起学生来。更多的时候,您给我们上课,您的嘴角,就一直没落下来过。为了提起沉迷游戏中的同学的学习兴趣,您说数学题就像游戏中的怪兽,我们要战胜它,不能被怪兽打败。这方法的确是有效的。

您是温柔的。有一次,您把您的女儿带到了班里来,您的眼神,温柔似水。嘴角也一直抿着。您知道吗?您和您的女儿,一样的可爱,一样的让人喜欢。

您就是这样一个幽默、风趣、可爱、美丽、教学有方,几近完美的好老师,我们都敬重您、喜欢您。不知三年后,您是否还在教我们,陪我们决胜中考。

想象中,在那个“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天,树叶金黄,归于沉寂的土地。我的眼泪溢出了眼眶。是因为秋风涩涩的吗?您那样一个要强、心直口快的人,居然也泪流满面了。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英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撰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个人》时,曾把他列名第五!因为他主张让人们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义务,而不是他们的权利。他就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仁"字决不单纯地指"仁义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指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对每个人的价值的要求。因此,"仁"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一种政治模式,即"以德为政,以德服人,取信于人"等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句名言中孔子就向我们表达出了一种胸怀宽广,宽恕待人的精神。再例如"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而孔子却回答:‘大概就只有一个恕字吧!’"而"恕"字在今日来说就是宽容的意思。而孔子的这位弟子便是子贡了。

孔子也比较注重于教育,有句话叫做"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蒙满,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点就无疑的表现了他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在《论语·学而》中也曾说过,孔子主张"礼以用,和为贵"的说法,这在一些程度上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和和谐的目的。这包含了调节社会等关系鼓励人向上、向善的诸多社会治理之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这就是他所谓的"仁政","礼"的思想。

【篇三:共享生活】

随着社会与时代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地球上的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公有化。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辆辆整齐摆放的自行车时,我们可以直接扫码开锁,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当我们走进一家健身馆时,无需买下自己想要的器材,只要扫码,就可以租回家去锻炼了……

时代飞速地进步着,是什么改变了以前“东西是自己的,谁也不许用”的固执思想呢?古代,当你暂时需要某一样物品时,就不得不把它买下来,但人们渐渐觉得这样实在是不方便,不实用。韩信说过“多多益善”。比如说:古时贵族子弟藏书满屋,并不见得他们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书也常是“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农民子弟虽贫困不堪,却有一颗积极好学的心。既然如此,何妨不把皇亲国戚的书籍,捐出来一部分,做一个共享书店,于是最早的共享资源就成为了书籍,共享书店也就是现在的图书馆。

共享书店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同时也做到了“有教无类”。只要热爱学习,就都可以去借书钻研。书籍可以共享,那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何尝不可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胆提出了这一理念相当“超前”观点。观点一提出,很快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实施起来了。果然,以前住在公寓的人没地方停放自行车,买的自行车无法在其他地方使用等问题都被完美地解决了。同时,因为共享单车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也因此自然而然把开车,坐车改成了骑自行车出行,中国的空气质量也有了巨大的改善。

这种共享的生活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吗?“凡事皆有利弊”。因为资源的共享化,人们会不自觉地抱着一种“反正不是我的”的心态,去肆意地破坏公共财产,从而导致其他人无法舒适地循环使用。还有一种贪婪无厌的人,抱着一种更可怕的心态:“只要是共有的,就是免费的,何自占为己有呢?”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共享单车被上锁,图书藏在家中不还……当公众新闻媒体站出来指责他们时,他们毫不惭愧,反而“义正言辞”地说:公共的就是大家的,我们也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凭什么不让我们用?

共享资源虽然是大家的,但是自私地占为私有的同时,你们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你们这样不是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吗?共享的生活固然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在共享的同时,也一定要遵守法律,做到诚信,诚实,不破坏的“规范使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要改善,反思一下自己?

【篇四:我心目中的马相伯】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举世闻名的人物。而我和今天要写的是马相伯,现在所熟知他的也只有为数不多几个的人。

他生于1840年,是丹徒人。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大师。其成就很大,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学生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邵力子等等。他有教无类,只要你想学,他就会教你。马老师凡事亲力亲为,虽已年迈,但仍坚持给学生们上课。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甚至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教堂,来办学校。

但教堂只对捐献有兴趣,并未开办学校,尽管如此马相伯并未改变主意。直到后来他无处给学生们上学也从未打过学校的主意,而是自己另觅他处,令人很感动。大家对他所创办的学校定然有所了解,就是现在的上海复旦大学。原来叫震旦大学,我想现在的复旦大学肯定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殊不知它原来还有这么久的历史。

他与他的弟弟都为李鸿章工作,弟弟因为李鸿章起草书文而来累死了。惟一所留下的只有一本书,似乎他的一切都留在了书里。马相伯做过神父,因为其母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从不要求学生信仰天主教,学生可以信仰不同宗教。正因为他从不束缚学生的思想,所以才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

现在马相伯先生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但他却不被我们所遗忘。他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在漫长的历史星空中,马相伯这颗星星或许不那么耀眼,但它却独具韵味。对我来说就像一颗启明星,指引着我前进。

一代大师,马相伯。永永远远的骄傲。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不会将他遗忘。

【篇五:感恩的花开在成长的路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学会感恩。成长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感恩的心。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要感谢四者,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的每一天更加充实,更加充满意义。

首先,我要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又何谈学习?没有我们又哪来感恩……所以,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父母也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再仔细想想父母那无微不至的关心,是那平时的一声声关心的话语;是那在我们生病时日夜的守护和那天还未亮时忙碌的身影……而自己可曾做过一点什么?到现在,父母亦在,感恩之心正在萌芽。让我们付出诸行动吧。

我的成长路上。开出感恩父母之花。

祖国妈妈孕育了与人类生存离不开的淡水资源,让我国人民衣食无忧,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给了我们需要的自然资源,但也让大家懂得要珍惜。感谢她的无私慷慨,感谢它的美丽富饶。

感恩祖国之花,开在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上,改革的祖国让人们有教无类,而老师倾尽所有地将知识传授给我们,我们也要感恩老师。

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是老师,让我们更加智慧;是老师,让我们养成了一个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教书育人,不辞辛苦,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老师吗?

是老师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的成长路上,开满感恩老师之花!又是谁?让我们有时间来报恩,来享受这美好的世界!

是时光!时光,给予了我们几十年光阴,可以让正在年少的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世界的美好。感谢你,时光!是你让我有时间学习,有时间报恩,有时间享受美好!感恩时光之花,开这个我成长的路上。

感恩如一朵鲜花,开在了我心里,也开在了我的成长路上。

【篇六:人心之平,隐于世】

梵蒂冈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一个完全球形的穹顶。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静谧而慵懒地跪坐在世界最小国家的版图正中。它微笑着看百万信徒踱入自己的臂弯,任一只灰鸽憩在耶稣雕像的左肩。

宗教视众生为一,教堂的圆形穹顶无言昭示着。古印度设种姓制,奉婆罗门教为圭臬,最高阶级即为婆罗门,是统治者。可建在阶级压迫上的“教”并非真正的宗教。人因有无法解决的困惑或有无从逃脱的苦难而寻求庇护,真正的宗教会不带任何轻蔑厌弃的神色,接纳众生,且为信徒指明一条路——同一条路,无所谓荆棘小径或康庄大道。于是身为王子的悉达多凭冥想而坐化,平民亦可顿悟人生百态。而今婆罗门改为印度教,即使从前是最卑微的首陀罗也能虔诚祈祷,宗教是隐藏于世的平等之道。基督倡求忏悔,佛陀劝人行善,收揽万物的眼神却是一致的。

而若言宗教过于虚幻抽象,则可借蔡元培先生一言:“以美育代宗教。”

皇子于宗庙礼堂习皇帝神农之法时,教育的天平是有偏移的。皇族或龙或凤,平民唯事耕织,直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破灭的那一天。或许他前一天刚谏鲁国国君削弱封王大臣之权,后一天便被排挤出朝。或许他抑郁寡欢地望向远方时,恰好看透了子路的诚心,或许正是这一刻,“有教无类”的灵感一闪而过。夫子于杏坛讲学,对每位学生皆收十五条肉干作为束脩之礼。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更是启发了人在心智理念上的平等。

有人以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之语批驳他有歧视思想,可他忽视了:将师坛从门禁森严的宗庙中偷偷扛出来,又是何其困苦。思想需要一次又一次涤荡,孔子迈出平等的第一步何其不易,何况穿行于烟火人间,何况夫子亦为凡人。他第一次写下“有教无类”,自有后人替他写完追逐的诗。

若再言宗教与美育皆为外衣,只是披于世人身上,则深究:人生皆平,人心皆平。

王勃笔下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终,年轻气盛,一汪孤冷的海水吞噬了他的才情羁旅;李白一身得意尽欢,大乐之后,为邀月共饮反坠江成悲;人见英国女王光鲜靓丽,气质不凡却不知皇室内亦有心酸。总言“上帝公平”,所有倾诉的,或不曾言说的悲与喜,苦与乐,高昂与低沉,奋进与消极,都不过是人生乐曲的一个叙曲。它终会波动而趋于平衡。

至于到底是谁,让人心皆平,万物皆等,我不得而知。我只“怀良辰以孤往”,待铅华褪尽,观人心之平。

【篇七:如果我是教育部长】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各种技能,上学后更要学习各种学科知识,长大后则要学习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我们的家、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课堂。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围墙,到大自然中去释放天性,感受成长的快乐;到社会中去学以致用,掌握生存的技巧。只有把课堂搬出教室,才能使孩子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颁布一系列的规定,把减轻学生负担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课堂上应该“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知识、学到本领;课堂外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别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读社会上各种兴趣班,大量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不但花了很多钱,而且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学习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

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让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一样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我会发动身边所有的企业家朋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捐钱捐物,和这些地方政府一起建设教学大楼、购置教学设备,特别是要建最好的图书馆和电脑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最先进的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从小接受好的教育,长大后才能帮助自己的家乡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给我使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多么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多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多做一点实事。因为,他们是明天的希望,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篇八:我心中的老师】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也有了一些了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我们的班主任。

乍一看,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比较矮小,一脸的大胡渣子,犀利的眼神,浓厚的眉毛。

他的教育方法还真的跟孔子有些相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对于每一个同学都是一样,只要有错误,都会一针见血的帮我们指出来,也让很多人措不及防,刚刚讲了一句小话,转眼间就被吴老师拉到门口“斩问”了。

他不仅仅上课一丝不苟的教导着我们,而且在初一就带着我们做运动。

每天早上,如果不出操,他会带着我们跑接力,跑长短跑,在或者带我们打篮球,还教我们如何才能加高进球率。并且在第四节课下课后让亲爱的班长和优秀的我带领着全班的“皮皮虾”出去练习。起先让我们练习自己运动会时所要参加的项目,后来则练习集体的太极表演,吴老师则会十分有责任心的进行检查。

近日,吴老师又多了一个“窗户上的观察者”的称号!

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吴老师像个“幽灵”一样,时不时就站在窗户外,凝视着教室内的同学,令人毛骨悚然。

别看我们班主任个小,可是优点多着呢!正如那句“浓缩就是精华”。

【篇九:忆春秋话孔子】

今天,我们到常州春秋乐园秋游。虽然下着牛毛细雨,还夹杂着丝丝寒意,但我们仍收获颇丰。

刚步入园内,我们就奔向了游乐场地,这里游乐设施很多,让我们玩得很尽兴。我们从一个场地奔向另一个场地,虽然淋着雨,但觉得很享受。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些疯狂的上午。

闲游时,路过诸子百家园,不禁驻足于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孔子的雕像。中国曾有一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所以我特别尊崇儒家。当看到孔子的雕像时,我不禁肃然起敬。孔子的左右各坐立着儒家另两个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孔子诞辰已有两千余年,他十分有君子的风度。这尊雕像,象征着当时儒家地位之高。孔子的雕像双手当心,身体微微前倾。这种姿势,古代叫做“磬折”,与趾高气扬相反,体现了他的“温良恭俭让”。

孔子作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不分贵贱的收取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词就出自孔子。孔子修订过的“六经”至今仍广为传颂。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论语》,这些无不使我敬佩。

当然,诸子百家园里不只有儒家,这里还展示了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只觉得现在时间太少,不能阅读所有的“春秋十二大家”的经典著作,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汲取它们所有精髓,更多地了解历史,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驻足于百家园,心中有万千感慨,中国曾有过一段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却没能够一直辉煌到今天。很多国人崇洋媚外,冷落国学经典文化,令人心痛。而今我国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没有像当时那样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我们仍须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次春游,我们不仅玩得尽兴,而且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会记住这次春游,会记住春秋时期的辉煌。

【篇十:我心中的孔夫子】

从古至今,在苍茫大陆上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东方圣人"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志。那是在一个乱世,民不聊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的时代,当所有知识分子都在找一个救国复兴的方法,就在这时孔子出生了。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啊,孔子就是这么一个有志向的人。他认为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就必须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所以成为现实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孔子的伟大志向,令人敬佩。孔子为自己立下一个伟大的志向,自己也跟着它越走越远。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智。孔子因同情贫困人民没钱上学,便开私塾,开始收徒讲学。相传孔子共有300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他教出众多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知识。孔子还主张"办私学",因为在他们的时代"学校"这一名词只能出现在贵族的字典上,当时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孔子见此形势便创立了私塾。这也同样是他"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才。他传授的知识都是简单的,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绚丽的装饰。他的语句虽短小,但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哲理。他将一个个难理解的人生哲理,凝炼成一句句精干的语言,这难道不是才吗?

虽然孔夫子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我们当中可能有人不识字,也可能他们一生都没读过孔夫子的道德观念,人生礼教,处世方法,就不可能或多或少得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孔子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全中国人民的老师!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