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相关作文

【篇一:有时我也想化为古刹中那棵银杏】

有时,我也想化为古刹中那棵银杏,目睹一个泛黄的、笑中带泪的故事……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仿佛回到1400年前。古刹中,那棵银杏。

我想成为那一棵银杏,在那座道观里,享受独有那份宁静。

经历1400年岁月的变迁,城外征战,烽火连战,你仍守那孤城。观内,依旧平静,依旧是那口粗茶淡饭,依旧是那甘甜的泉水。每到冬天时换下那身金黄的华裳,披上那白厚的棉衣。看那日日习武的僧人。每日独享宁静。对于山下的繁华与喧闹的一无所知。

那刻后便也未见过你。

尔后,你或许征战沙场,而我,依旧沐浴春风;尔后,你或许日渐衰老,而我,仍在养精蓄锐;你或许经历了皇权纷争,而我,依旧看淡人生。

一日,见门外一声传响。见几名僧人焦急地跑向门外,接着我便听到了搏斗声,有刀片划过脖颈的声音,有临死前的哀嚎,那声音让我久久难以忘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片血泊就如一道疤痕印在心里。或许做为一棵树,做为棵独享宁静的树,可以免去多少人生浩劫,可以轻易看淡一切,将一切置之度外,免去那份嘈闹的繁华。

那日之后,便没有了成日里的经书,也没有了往昔那份生机。古刹便日日荒废在这里。野草长高了,地上生出了苔藓,

伽蓝寺中可用灵魂度过这个年。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盘踞在树中。

繁华声顿入空门,折煞了世人,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痛直奔,断了谁的魂,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烟花易冷,人世难静。

旁观者清,如果不是一棵银杏,如何能看透人心看透别离看透红尘?

【篇二:银杏说】

寺庙中,种着一排排的银杏,每逢秋天,我必会去与那金黄色的海洋相会,直至那树上的金子落尽,我才会黯然离去。

一到深秋,天气渐冷,人们也无心出来欣赏秋景,或许是无人愿在这“自古逢秋悲寂寥”感伤时事的季节欢愉玩耍。而我则会兴致勃勃地披上大衣,与银杏邂逅。

来到五台山中一座古刹,看那银杏并列成行,一种肃穆的寂静让人的心也得以平静。我漫步在金黄色的地毯上,每踩一脚,银杏叶柔软的质感让人愈是让人舒适。在这静谧的环境中,不时有一两片叶掉在额头上,颇为浪漫。

但,这生命的美,不在于它的开始,而在于它的结束。

深秋,枯老的梧桐纷纷落下黄褐色干枯的叶片,扭曲的枝干仿佛一触即碎,枝节分明的枝条向下低垂,腐朽而无力,跪倒于凛冽的寒风中。风,刮过我的脸,随即扑面而来的是那金黄的叶片——竖直的纹理,半透明般的金黄。我向远处望去,粗壮的干,粗壮的枝,它在这残忍的季节中终结着自己的生命:狂风卷起枯枝,有如猛虎咆哮,但它屹立于暴风中,纹丝不动。一片金黄的嫩叶被星零卷落,随风摇曳,不久,像是被牵制住一样,霎时落下。

再看那整个银杏林,一缕缕,一条条的落叶群像是金色富有仙气的丝带,将寒风萦绕,不肯低头。这样重重叠叠,密密匝匝的金黄叶和那颇显肃穆的秃枝干在红砖瓦前织成了一副不屈图。

风停下,古寺又恢复宁静,看那周边杂树的树根处,是泛暗黑色的枯枝败叶,显然已被狂风折服。再回首,一片一片黄的发亮的叶子囤积在树根处,似金海,似财报,似地毯。落叶告诉了你,这是一段生命的终结;但一簇一簇的金黄也告诉了你,这是有尊严,不畏死亡的象征。

再俯首沉思,看着金黄银杏叶,让我感悟到我们是否在遭遇人生的风暴时,是否能像银杏一样傲立于狂风中?即使逃不过一段劫难,是否也能像银杏一样,有尊严地甩下属于自己的一片金黄?

漫步于林间,看漫天杏叶,观古刹静谧,赏银杏之美——死,亦辉煌。

【篇三:游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县城北3公里处,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是一座历史古刹。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那参观,我甭提有多激动了。

我们乘着观光车来到了寺前,只见国清寺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地方,周围古木森森,鸟声阵阵,在这清幽的环境下,我的心似乎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我们走过石砌的拱桥,跨进寺门,绕过长廊,就来到了雨花殿。雨花殿里有四大天王,他们代表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持国天王手拿琵琶,满脸微笑,像是怕得罪我们似的;增长天王手执宝剑,满脸愤怒,好像是因为贪官污吏欺负了老百姓,非常生气;再看看多闻天王,左手持收人法伞,右手上趴着一条狐雕犬,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那样子可真威武;广目天王右手拿着一颗白珠,左手上缠着无脚青龙,眉毛微微立起,似乎有些烦恼。他们拿着各自的法器威武地站在那里,真是架势十足。

参观完了雨花殿,沿着石阶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法乳千秋”碑亭。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个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锡杖泉”。我探出头往井里看了看,一只乌龟游了过来,它蹒跚的步伐,仿佛通过时光向游人诉说着寺里的故事。

在国清寺内,我们不仅看到了王羲之的真迹,还看到了隋梅,这株古梅苍老遒劲,冠盖丈余。听说一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国清寺到处是美景,不愧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刹。

【篇四:祖国在我心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发黄的羊皮卷,沙哑地讲述着她的故事;古老的影碟机,黑白地呈现出她的从前;陈旧的藏书阁,静静地回忆起她的兴起……而她,就是伟大的祖国母亲!她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着迷,永世不忘。

忘不了祖国,忘不了她的古老。长城的古砖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那是历史的冀望;古刹的钟声里,传出了动人美好的乐声,那是香火的延续传承;祖国的废墟中,蕴藏着祖先的血泪,那是祖国曾经遭受的浩劫……

忘不了祖国,忘不了她的美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迷离纯净,平静的湖面上升起的烟雾,依稀可见历史的光彩;“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黄山,俊俏高耸,挺拔的岩壁里传出巨响,清晰可辨历史的回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长江,曲折蜿蜒,奔腾的江水中溅起浪花。满满饱含历史的事迹,弯弯地带着那锦绣山川,汩汩流进我的心田。

忘不了祖国,忘不了她的传统,赛龙舟,赛出了中国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锣鼓震天;糖葫芦,甜出了中国历史浓郁醇香的味道,耐人寻味;方块字,方出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千变万化;舞文墨,舞出了中国精粹龙蛇笔端的劲头,龙飞凤舞……

锦绣山川,蜿蜒水流,都一一在心中萌芽;古刹钟声断壁残垣,都纷纷在心中扎根;舞文弄墨,龙飞凤舞,都渐渐在心中成长。最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作为祖国的花朵,龙的传人,还是年少的我们啊,一起吧祖国——这伟大的母亲扎根心田,让我们有朝一日,可以对着大地,对着蓝天,自豪地大喊:

祖国,我爱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五:参观千年古刹云门寺】

今天我和妈妈去参观家乡的云门寺,云门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已有悠久的历史。走进大门,红墙、黑瓦映入眼帘,显得庄严肃穆。

穿过前殿就来到了大雄宝殿。两侧有用白玉石雕成的十八罗汉,高约一米五,神态各异。有的舒目展颜、和蔼可亲,好像正在高兴我们的到来呢!有的眉目传情,还有的捧腹憨笑,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觉到轻微的呼吸声!

接着,我们就来到了赫赫有名的观音阁,观音阁里安放着雄伟的千手千眼观音。我赶紧跪在垫子上拜了拜,然后仔细地观察起来。千手观音有十二米多高,全身贴满金灿灿的黄金,她有着一千只手,每只手的掌心都有一只眼睛。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四双大手,第一双大手捧着佛祖;第二双大手掌心并拢,祈祷似的;第三双大手各举着一把叉子,像正在施法降妖;第四双大手自然地垂下。其余的许多双大手像孔雀开屏一样密密麻麻地展开。千手观音直立于莲花宝座上,看起来气势不凡!我们湘乡市有龙城的美誉,据说是当年观音菩萨降服了一条作怪的恶龙,压在云门寺大雄宝殿的古井里,从而使得我们湘乡风调雨顺。

云门寺是我们湘乡的一大景观,我为云门寺而骄傲!

【篇六:春日踏青】

星期天,趁着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我们坐大巴车去长沙踏青。

我们先来到岳麓山,经过岳麓书院,绕到爱晚亭,欣赏了绯红如轻云的映山红,拍了几张美照,然后顺着石砌小路往上爬。我们爬呀爬,筋疲力尽的时侯,看见一座古刹掩映在葱郁的桦树下。

“哦,看呢,那棵树真大!”不知是谁叫了起来。我看古刹那边有好些棵大树,它们高耸入云,有一棵竟然需要两三个成人才能合围起来。其中一棵松树枝干斜扭,别具姿态。

领略了岳麓山的美好春光后,我们又来到橘子洲头。

橘子洲头热闹非凡,游人如织。我们买了观光车票,排了很久很久的队,终于登上观光车,开始了游览。一路上,我看见了一树树火红的茶花,一片片美丽的桃花林,一群群追逐打闹的小朋友,一只只凌空而起的风筝,一竿竿翠绿的竹子…:…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没有鸭子,而桃花却多了些!

瞻仰完毛主席青年雕像后,我们在晚霞中直奔大巴车。

回家了,回家了,今天的踏青虽然很疲劳,却收获了许多快乐!

【篇七: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有许多名胜古迹。又壮观的大峡谷;神秘的森林公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千年古刹云门寺。

云门寺坐落在云门山前。走进去你会看到一个至少500平方米的放生池。池中的鱼的颜色各种各样: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的是黑白相间的。仔细看石缝中躲着一条条小虾,他们蜷缩着身体,像是害怕站在桥上的人们。“快看!一群乌龟!”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我看见了,在桥下一点点的地方,有十几只乌龟。它们都缩着头,挤在一起。好像是在小声点议论:“桥上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不过看起来很恐怖。”“那我们快逃吧。”于是,它们的身体轻轻的动了一下,好像是在准备逃跑似的。

七八月时,桂花潭的桂花开了,花香弥漫,令人陶醉。桂花潭后有一个瀑布,瀑布非常壮观,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我爱我的家乡——乳源!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