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相关作文

【篇一:在路上】

行走,最重要的不是到达终点,而是收获沿路的美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在路上。他走在尘世之中,却不因此而改变自己。他志高远,让自己悠闲自在。品尝着美酒,走出草屋,新鲜的空气迎面而来。转到屋后来采摘菊花,看着细小而又众多的花瓣在秋风的萧瑟中独自绽放。不经意间,远处的南山又映入眼帘,在山间云雾缭绕,一只只飞鸟在其中穿行。在路上,赏路旁的鲜花,让心中多一份恬淡安居的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在路上。他从小走在祖国的河山之中,却不忘思考着如何收复国土。长大后,在沙场上驰骋,受过的伤,叹出的气,和一路的血与泪,都是证据。手提长剑,一心指挥将士抗战:在血光飞溅,刀光剑影之中,爱国的情怀在胸中回荡。当他再也拿不起那把长剑,提不起那把大刀,他只得再次叹出那口气,为力不从心而叹出的气。在路上,忆辛弃疾的词句,体会雄壮的爱国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路上。他乘小船从蜀地出发,看着山随原野的出现而消失,看着奔腾的江水流入大海;他走在瀑布之旁,感叹这仿佛是从银河落下一样;他站在天安门上,看着奔腾的江水从此流回。在路上,品李白的风韵,体会沿路真正的美。

终点,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而最重要的是在路上,看到最美的风景,听到最遥远得声音,感受最深沉的情怀。

【篇二:锦绣中华】

一弯弦月透过浮云,现出朦胧的光,虚虚的,淡淡的……

照回那个古老的时代,那个扇袋香囊时刻不离手的时代,那个娴静古雅的中国秀极盛的时代。蜀绣的巧妙,汴绣的奇异,粤绣的细密,苏绣的柔情,鲁绣的逼真……伴着朦胧的月色,一幅幅,一幕幕,映入眼帘。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蜀地的绣,是女儿家绕指柔破千万针,一针一线含情而绣。女子手中拿着情真意切也绣不尽的鸳鸯枕,心中念着漂泊天涯的意中人,不谙离别苦楚的月光下,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蜀地的绣,传达的是山盟海誓的游子思妇之情。

那是何时,岭南的人们与中原隔绝,湿热的环境下,朴实勤劳的粤地人民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绣文化,一个个绣佬翻腾着一根根绣花针,中华的男儿竟也能如此精细,那一个个融合佛山织物和黎族剪纸的织绣图,没有最华丽,只有更华丽,那汇集山水灵气的粤绣,传达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精神。

那是何时,汴绣诞生在那个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北宋开封。那不仅是瓦舍勾栏的盛世,不仅是诗坛画坛的盛世,那更是汴绣的盛世。大相国寺中的琳琅满目的物价,汴绣成了其中最美的色彩,那些本来已经了却红尘的尼姑,夜夜针不离手,手不离绣,绣出所有的繁华,绣出所有的得意。那是一座城池的盛世,一个王朝的盛世。汴京的绣,传达的是泱泱大国文化的恢弘与气魄。

所有的这一切,靠的是静卧在滇西大路上的几条细若游丝的马帮路线传向世界的。那几条路,见证了那些由脚夫商贾,马帮象队从一个帝国驮往另一个帝国的丝绸,织绣,香料,茶叶……见着了那些关于文化传播的累累白骨和血色记忆。当着一切逐渐远行的时候,这被文化传播踩出来的路,默默地承载着辉煌,也承载着落寞,无言的尘封着一部厚重的历史。

一幕幕过往从眼前飘散,月光照在地上,当有游子思妇不在,当城空了,人散了,中国绣留下了一个关于文化的唯美背影。

无论是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四大名绣争奇斗艳的明清,还是近代夹缝中求生群的丝织厂,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对湮没中传统文化的拯救工作,中国绣再也回不到那个被当做“贵族宠儿”的时代了,那个扇袋,香囊盛行,户户皆置屏风幔帐的古老时光,和关于时光深处那些焚香,净手的安宁心境,再也回不来了。

毕竟,一名绣师从成名到封针也不过短短数十载,而一幅精美的绣品耗费的时间,精力,心血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又有多少人当真会用大把的青春去换回一个旖旎的梦呢?

哒哒的马蹄声从远方传来,月光朦胧下,那一幕幕昔日的繁盛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里,我的心里…。

【篇三:人心不可冷】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南京彭宇案中的老人对好心人的诬陷,为做好事者的善良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布。

小悦悦的死亡所折射出的世情冷漠,也让人心深处的善意从闹市走向深巷,甚至为本身已经在走下坡的冷漠人性提供了动力。

所谓的善意就是不应该在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中挣扎,而应该是毫不犹豫地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有些人明知奉献于人就有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他们毅然接住了从高楼上掉下来的孩子,他们毅然扶起了倒在血泊中的伊尹,他们毅然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送来了爱心午餐,他们毅然守着烟火缭绕的羊肉串摊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儿童……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当年一心为国的李冰父子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了老百姓,使来势汹汹的洪水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福音。他们心中清楚,倘若治水失败,就将遭到革职甚至会有牢狱之灾,并且因为让百姓受到治水失败的损失,还将会因此受到天下人的一片指责。但他们还是迎难而上,计划着心中最坏的打算,管理好了蜀地这片富饶的土地。

品德高尚,懂得冷暖之心的人不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困扰而终止自己的高尚行为,即使因为做好事而损失了个人利益,但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对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开心。当我们老去时,摇着轮椅回想年轻时所体现的价值,心中的满足感必定让年老的心倍感温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俗套且平庸的歌词依然让我感慨万千,而每天路途中所遇到的各种路人板着脸却又让我不得不心生一股寒气,正如歌词所说:“只要我们将爱挂在人间,迎着春风怎能不露出一丝温暖的笑意;只要爱在心间,那躺在车轮下的孩子怎会在人性的冷漠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满载爱的心,必会让春风来得更温暖,必会让那些出远门的老人不再担心不小心摔跤而引起的丧命。”

至高无上的善良不会依附于各种形式的利益,而像春雨滋润万物那样哺育着生机勃勃的大地,赋予人类甜美的源泉而不追求回报。

【篇四:家乡的河触动了我的心】

我的老家,在水土富饶的蜀地之上,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千百年来,我们辛勤的先民,用他们小小的锄头,在这蜀山蜀水之间留下了他们劳作的身影。每一条奔腾的河流,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

我的家乡,自然也接受了河流的恩泽,她的名字叫沱江河。小时候,河边还没有修起堤坝,只是一片浅滩,总有三三两两的沙船呼啸而过,但江边也少不了“闲来垂钓碧溪上”的人们。那时,我总爱集结一群小伙伴,春天,提着小桶,去捞浅洼里的蝌蚪;夏天,带上泳圈在沙滩上面嬉戏;秋天嘛,就在大片大片的芦草河捉迷藏;冬天,就略显无趣了,这也是我至今我依然不喜欢冬天的本质原因。

可以说,我的稚嫩年华都是在沱河的陪伴下渡过的。后来到了读书的年纪便离开了姥姥家,和沱江未再蒙面了。但我心中,依然牵挂着沱江这个儿时的玩伴。

数年之后,终于有一次机会回老家上坟,才得从再次相见。只是这次那个身着碧衣的姑娘已经变成了面容黑紫的老太。我不敢再相信这是我曾经捉过蝌蚪,捕过鱼,游过泳的沱江河了。快活的鱼儿不见了身影,闲来垂钓的人早已离开,河边上再也听不到孩子戏水时爽朗的笑,那片经生机盎然的芦荡也显得如此苍白而无力。哗啦啦的水声是沱江绝望的哭泣,那一声一声,都触动了我的心灵,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陪着她哭泣却又无能力。

可是,又有多少沱江的兄弟姐妹们和她经历过相同的命运呢?曾经如诗如画的十里秦淮,如今只是一条臭水沟!曾经奔腾咆啸的河,如今只是一个泥沙堆!这些,都是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罪啊!

难道我们还要这样一次次被触动下去而无动于吗?想想这些伴我们长大的河流吧,有哪一座城市能离开河流呢?

家乡的河,我会铭记你的哭诉,谢谢你让我的心灵触动。我们人类,难道还不该有所觉悟吗!

【篇五: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优秀】

原以为只在生于唐朝,有一段机缘才能见我心中的英雄,殊不知,在成都草堂即可感受。

在这一片幽静里踱步,这古朴的草堂仿佛蕴藏了历史深邃,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草丛里,还有一只蟋蟀在低呤。

浮云流转千年,忆那一段蜀中往事。翠竹掩映了青石径。虽是清雅隔尘,却又是我心中的英雄失意灵魂的故乡。当年他为了避安史之乱携家人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尽管他携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梦,可现实早已打破他凌云壮志去长安。唐朝也已经接近一场大戏的尾声。

都说丽江美人如云,长安酒肆的涛客满座,贵妃额丽的花环依旧耀眼,可大唐天下于不似当世光茫万丈。他驮着瘦马于沉甸甸的理想和抱负,连尘埃都扬不起。可只有紧闭的侯门,他感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寒,柳长莺飞的长发,金碧辉煌的长安,他满足了多少男儿的梦想,又粉碎了多少男儿的梦想。

再后,便是长安沦陷。他是多么的不甘,可面对命运的淹煎,他只能浮名抛远。归于蜀地,他不似滴仙客,却依旧任侠江湖,他乘风驮风,俯看战场烟火人间;他历经宦海浮沉,彻底归稳南山,独守几亩田地。

他虽寄居草堂,又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又放不得“文章憎命达”的纸上功名,“国破山河在”的爱国之情,他心系人民,注定忘不了长安繁华的昨日。

最后,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草堂也小成为他的家园。他始终属于战火人间,注定飘蓬辗转,带着一颗牵挂黎民苍生的心,离开了这里。不知,那一年,那位英雄漂萍逐水,又过老去了多少年华。

这条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小径上,有一间小屋,叫草堂。有一位诗圣英雄,叫杜甫。

【篇六:眼泪为他而流】

一片清冷的月光落在蜀城上,落在蜀道旁,落在蜀江中。千百盏孔明灯落在清冷冷的碧江之上……

一滴清泪穿越了一千八百年的时光。

他的一生,始于神话,亦终于神话。

纶巾羽扇,安坐降中却能“笑谈分三国,英雄镇四夷。”躬耕于南阳却能知晓当世之事。在赤壁一战前者,游说江东,台战群儒,论他的出世之表,泣他的凌云之志。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白帝城刘备拖孤,他的诺言成了遗憾。自此,他文弱的身躯背负起了整个蜀国的江山社稷,身先士卒,事必躬亲。久出祁山,七擒孟获,布八阵图,造木流牛马,火烧木栏寨……但透过泛黄的纸业扔能看到那场大雨中,他的“某事在人,成事在天”泣他的无奈,泣他的悲哀。

他倾整整半生的期待,终难敌过岁月的流转,彼时,他已临近青丝染霜华的知命之年。

星落五丈原,纵然蜀地百姓如饲呼唤,纵然战火点燃锦竹,纵然马蹄踏遍成都城。那个妙策胜孙,吴的蜀相,伴着千军万马一同逝去,在他的遗憾,论他的短暂。

他那温和的笑魇渗透了岁月的尘嚣,再念起他神话般的名字,唯有怆然泪下。

倘若他能一直躬耕降亩之中,即便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答于诸侯。”可是,他毕竟是他。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之识哉?论他的高傲,论他的决绝。

论他的喜,泣他的悲。而他却在战火中笑的坦然,其实不过为八个字而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千八百年的时光,却教花月动容,一滴泪,却教这千年隔阂泯灭的丝毫未存。眼泪终为他而流。

【篇七:我心中的刘禅】

《三国演义》和一些影视作品中,刘禅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昏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碌碌无为、平庸无能,这种观念持续了几百年。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非真的扶不起,这顶帽子也可以被摘去了。

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称帝,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国力日渐强盛。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国力日衰,后来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刘禅不战而降。他和降臣被迫迁往洛阳,被封安乐公,我们会说刘禅胆小懦弱,但刘禅前后在位共41年,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蜀国投降后,魏军也并未进行杀伐,蜀国百姓依旧安居乐业,所以不战而降,应是刘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刘禅不仅不昏庸,还很有智慧。《三国志》中刘备在遗诏中告诉刘禅:“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丞相赞叹你的智慧度量不一般,这是我没想到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担忧的了。你更应该勉励自己从而做得更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以陈寿的治史原则,断然不会无端溢美;以诸葛亮的人品学识,也不会轻易阿谀。由此看来,刘禅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昏庸。

《魏略》中也有记载,魏国大将军曹爽死后,夏侯霸畏于司马氏父子,走投无路之下逃往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为了消除两家过往的恩怨,刘禅一脸真诚地说,“卿父遇害于行间耳,非吾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便使昔日仇敌成为自己部下,可见刘禅有多么智慧了。

至于我们所熟知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汉晋春秋》是这样说的:一天司马昭宴请蜀国降臣,并安排了四面蜀歌。唱蜀地的歌曲,跳蜀地的舞蹈,蜀国群臣看到此情此景,思乡之情难以抵挡,满座重闻皆掩泣。唯独刘禅在那儿神情自若,不悲不忧。司马昭很是好奇,便问安乐公思蜀否?刘禅淡淡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和魏国大臣们都笑起来,说诸葛亮在世,都不一定能辅佐好,更何况是姜维呢?我们后人也会笑他傻,听到故乡的乐曲,竟一点儿也不悲伤,着实是一位昏君。其实刘禅内心不苦吗?但他为何不表现出来呢?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他是拉着司马昭的手痛哭流涕说,“我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那结果又会怎样?让我们想想南唐后主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还不是被一杯毒酒赐死了。或许刘禅看透了司马氏的为人,仔细思量后决定表现出一种“没心没肺”,况且他身后还有整个蜀国百姓,他不得不为他们着想,于是他便重现他父亲当年青梅煮酒时的睿智,一句“乐不思蜀”便避免了生灵涂炭,蜀国得以保全。

时间是公平的见证人,经过岁月的沉淀,乐不思蜀的故事逐渐呈现出真相。

刘禅可谓是真的大智若愚,他头上“昏君”的帽子也可以摘去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