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说格】
起承转合、刻板陈旧的“八股文”,男女无别、“质朴标致”的统一服装,畏惧权威、唯唯诺诺的定式思维,不敢翱翔、呆滞匮乏的想象力,已成为当今许多人的习惯性动作。它们就像条条框框,把我们约束在一个狭小的格子里,让我们不敢肆意发挥,只能按照原有格式,成长为千篇一律的模样。
“规范”和“易于管理”也许是“格子”带给人们的好处。可是“缺乏多样性”、“没有特色”、“缺少突破”等缺陷却在一个个“格子”间暴露出来,而且愈演愈烈。我们不突破“格子”,所以“进步”不会造访我们。
当文艺无法突破媚俗之风时,文艺停滞了。
当中国购来一艘旧航空母舰却迟迟无法突破其中的技术核心时,技术停滞了。
当人们面对摔倒的老人,却囿于可能会被诈骗而无法突破内心的防线,默然走开时,社会停滞了。
生活中,一个个无形透明的“小格子”笼罩着我们,让我们将个性、想法封闭在心中不敢说,不敢做,不敢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青年背上“缺乏想象力”的“罪名”,让我们的国产电影低头于奇幻新奇的好莱坞大片,让我们国家的军事、科技一直滞后于美国。
其实,我们为何不想想,也许只需要勇敢一点,冲出“格子”,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创新与进步。
莱特兄弟突破了人类只能行走于地的局限,发明了飞机,将人类的遐想送上蓝天。
周杰伦突破了流行音乐中只有西方元素的局限,将中国传统元素加入其中,掀起了一阵“中国风”。
乔布斯突破了电脑必有鼠标的限制,发明了平板电脑,开创了属于“苹果”的时代。
对比中西,纵观古今,人类社会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哪少得了“突破”?只有勇于打破格局,勇于创新的行为才能给世界带来进步的机会,才能创造更多样化、更色彩斑斓的世界。如果人们都蜗居在自己的“小格子”里,不思改变,不思创新,又怎么会有如今这个物质文明的社会。
然而对于当下,我们还不能满足,否则自足之心将会形成新的“格子”。人类要继续发展、继续进步,就应不断打破新的“格子”、不断创新。
打破陈规、突破格局才能更快更好发展!
【篇二:欲穷千里目】
视野决定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而未来又将决定你的幸福指数。
我觉得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正如张爱玲所说,人们总是在幸福即将到来时倍感幸福,却又在幸福进行时患得患失。
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视野狭窄而天天担忧,天是否会掉下来,何时会掉?如果将这杞人忧天的时间用来博览群书,增加自己肚子里的墨水,我相信历史上也许就没有杞人忧天这个笑话了。因为随着知识的储备,视野随之拓宽,他相信天不会塌,说不定历史上会多出一个数星星的杞人。视野决定着我们的幸福感,只有拓宽视野才能享受美丽的夜空,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有时我们踮起脚尖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湖泊,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如钻,但只有登高,才能将广阔的湖泊纳入眼底,才能欣赏更多更美的风景。
登高使人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似乎明白了古代文人为何喜欢登高;只有登高,才能看见皇城的宫殿,才能够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不亦乐乎?
视野的拓宽给我们带来幸福,而不是愚蠢地窝在一小方天地,沾沾自喜。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也许有时视野小并非自己想要,而是被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这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努力使自身不如斥鴳那样,发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愚昧之见而自喜。
我不愿做一只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不甘做手无缚鸡之力的蟪蛄,更不屑做一只毫无远见的学鸠。
如果可以,我要做那不忧天、数星星的杞人;如果可以,我要做那逍遥的宋荣子和扶摇而上的大鹏鸟。
只有更广阔的眼界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我欲穷千里目,便只能更上一层楼。
【篇三:生活不止是这样】
我来自中国第一大村“农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一次开学都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书包,小小的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每一次都会把“没必要”当做是最好的借口,也是爸妈给我的最好的理由,后来慢慢长大了也就知道了,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但是,得不到的会是最记忆犹新的东西,家里不富裕,所以自己特别的乖,从来都不会主动的给爸妈提条件,小时候吃穿方面的爸妈都会很重视,也会是身边小朋友们羡慕的对象,因为爸爸爱我,想要的爸爸会买很多回家,爸爸说“闺女要富养,女孩子长大了要多出去旅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现在的每一次出游我都是那个最用心看风景的人,尽管只是周边的逛逛,也会很满足,因为我知道,我现在的气质里,透露着我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没有受到过高等的教育,小学文化,但是很多时候教育我的东西就像是个教授。但是,我也是特别的不明白,爸爸的生活,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他是农村的?因为祖传的贫穷?
答案应该是工作后的一次去客户家才知道的,平时知道她家很有钱,但是,却不知道有钱的概念无限大,有一次去她家,真的是目瞪口呆,那么豪华的别墅,家里的后花园有假山,有小桥,桥下养着鱼和乌龟,那种意境就像是你去了农家乐,但是它的确只是一个后花园,家里的红木沙发几十万的东西却仅仅是个摆设。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天壤之别的意思,从而,脑子里忽闪着那种问号,她为什么这么有钱?天生的吗?还是上一辈传下的?从小就生活在中国的大都市?答案:“不是”我了解之后的事实是家里的爸妈也是晚年享福的,爸妈带着她小时候也是在大都市里的农村生活,这一切的一切的答案都是两个字“格局”每个人的格局不一样,格局小的人,整天想着都是自己的那二亩三分地,格局大的人天天都是想着如何投资,如何赚钱,还有一个就是“相信”说到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从来都不会相信自己会变有钱,所以,在家里过着简单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就是他们最欣慰的事情了,也是这样,才不会去投资才不会去理财。而我的客户,年轻时候去投资去入股,一路辛苦到现在,才会有今天的公司和别墅,才会有这样的区别,她的女儿马上就要去英国读书,二代也是个小富。
人家说,女人有三次投胎的机会。
一是:出生就是个小富婆。
二是:嫁个有钱的男人。
三是:现在努力。
如果前两者都不具备,那么三者好好努力,记得爸妈常说让我回家安安稳稳的工作,找个男朋友嫁了,也就意味着,我的一辈子和爸妈的是一样一样的,别闹了!
那么,贫穷与富贵的差异是什么呢?答案是:“除非你家很有钱,不然就头脑简单往前冲,你投资之前,什么都没有,成功了你会得到很多,失败了你也得到了经验,所以什么都没有失去。
爸爸妈妈一路苦却生活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不要像爸妈一样,想让爸妈晚年享福,也想让自己的未来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我要努力。格局放大,相信自己。
【篇四:考验——读《水浒传》有感】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像中国这样,宛如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或许,总有险绝的道路,却从未阻挡它前进的决心。
河水过后,留下的是那一方肥沃的泥土,有的,经过人为地修缮过后,成为了能历经万世考验的不朽传奇。
时间,对于《水浒传》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或许是心血来潮,一个数百年前的人写下了千年前的故事。而这部作品对现在的你我仍有如此大的触动,这其中,是它经历的最为重要的考验;内容为帝王之所不容,却仍能传承下来,这是它经历的最为漫长的考验;水泊旁108个勇士造反的故事为无数人数代人所津津乐道,这是它经历的最为玩味的考验——也是对所有中国人,所有统治者的考验。
大浪淘沙,经典永存。
四大名著,皆称经典。战争,权力,占据其二。《三国演义》站得高,一个个风云人物一个个诸侯,用天下苍生下了一盘精彩绝伦的棋,生命失去鲜活,在他们眼中,化为一颗颗冰冷的棋子。他们的心中装着的是天下,人,太过渺小。人命贱草芥,他们连时代的脚步都尽在掌握。
历史对于缔造者,是自己的辉煌传奇;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只有对于亲历者,才是切身的喜悦与悲伤。
历史与时代,注定不是布衣的舞台,尽管他们站了起来,抱成一团,试图要改变什么,却始终无济于事。
究其缘由,尤为可笑,输在格局。正是两千年前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注定不是反问句。王侯将相皆为天成,心中格局,宽广无边,胸有大志,包藏天下。一生,只为用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天下。天下苍生,朋友,亲人,甚至自己。帝王皆寂寞,除了天下,他们什么都没有。
于是,就有了梁山泊聚义,就有了“替天行道”这面大旗。他们绝不是统治者心中不可割舍的东西。他们面对的,是无尽的剥削与掠夺。他们开始发声,只因,他们也无足轻重地被交换过。便如林冲,天子门下禁军教头,也只换得几日高太尉的安生和朝堂的平静。响应者很多,可他们又能改变些什么?他们不能割舍的东西太多,那些冰冷的伤亡数字,在他们眼中,是无比重要的兄弟骨肉,格局太小!
吴越王三千铁弩射潮,潮起潮落依旧。他们也同样被潮水淹没——接受招安,沦为统治者新的工具。于是,历史书上有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最终,聚义的108勇士化为了尘埃泯灭无痕。
这是他们的结局,帝王呢?民心如水载舟亦覆舟,民心即失,帝王业失去了最后的筹码,不免沦为了阶下囚。百姓,从来都不是用来交换的。
时间对《水浒传》的考验从未停止过,同样,《水浒传》对统治者的考验也随着历史的滔滔长流而从未停歇。
【篇五:静心的美好】
“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正如冰心所言,心中的灯只有在静中才可以真正光明。
静是内心沉稳,不会遇事则慌;静是一种万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流,是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格局。在困难中冷静思考是静,在喧闹不已的环境中,仍能用心做事,这更是静。
静可以使我们面对困难绝境,做出正确的抉择,做到真正的“逆风翻盘”。前有诸葛亮面对几十万大军始终冷静,妙用“空城计”唬退了司马大军,保下性命和城池;后有特斯拉创始人,艾龙·马克斯在几乎破产时,仍旧保持清晰的大脑,分析火箭的失败原因,最终使特斯拉死而复生,并做到新能源界的龙头老大。由此可知,静可以使我们有清晰的头脑,转危为安,创造生路。
静也可以改变我们的格局,使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前有王维半官半隐,不重名声,潜藏在深山中过逍遥快活的生活,他不仅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优美作品,更在人生格局上实现了大提升。后有毛泽东在闹市中静心看书沉淀自我,陶冶情操,最终成了一代诗人和一代伟大的革命家。由此可知,静可以升华我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在人生路上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静可以使人沉淀自我,进入心流,做事更加高效。前有股神巴菲特随身带书,有空就读,使自己可以快速进入心流沉醉自我,最终成就了年利率20%的高收益。后有夏承焘一有空就沉浸入诗词世界内钻研,使他成为一代诗词大师,并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静可以使我们用好时间碎片,让生活更充实。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生活中学会静,在生活中感受静的美好。
【篇六:2020高考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拓宽眼界展望大局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拓宽眼界,展望大局”。
春秋年间,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管仲的过人之才,齐桓公的善于用人、不计前嫌令人钦佩。但我最欣赏的乃是宁居管仲之后,无言地等待一片壮阔的齐国河山图展于眼前的鲍叔。
在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管仲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当两派争权夺势之时,小白险些陨落沙场,又有谁能像鲍叔一样,在心里默默埋下化敌为友的种子?人们看到齐桓公不为先前的那一箭心生忌惮——这固然是他的气度——却往往忽略了,是鲍叔不惜触齐桓公的逆鳞,毅然地向他推荐了险些取他性命的敌将。鲍叔不以对立为出发点,而视天下格局为旗帜,运筹帷幄,化干戈为玉帛,早早地为主公绘成了霸业的蓝图。这才是一代英雄的眼界与高度。
“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启用了管仲。鲍叔则无言地实施他计划的第二步——退居其下。也许有人说,鲍叔看到真正的英才到来,就失掉了助君王横扫天下的壮志,可谓怯懦,此言差异!鲍叔先前助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己方丝毫不落下风,并最终取得了竞争的胜利。他在未雨绸缪地将目光置于管仲之时,又是何等地从容而胸有成竹!只不过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助小白夺得王位,更是要为更宏伟的目标奠基。他这一退,并非像隐士那样退向了山水田园,退向了独善其身的角落。而是退向了展望全局的高地,笑看云卷云舒。这不单是一种重大局的气度,也是他超然名利之外,深谙内心信念的高度自我认知。人们也终究没有忽略他潜默的贡献,司马迁一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我们几时见过这样的格局呢?鲍叔固然受到了人们的褒奖,但他的功绩实在太隐秘而平淡,若不细细体会,怎能提炼出其中的智慧?他的让步,极有可能让他由此失掉主公的恩宠,乃至名垂青史的机遇。反观管仲横扫天下、意气风发,正是台面上的英雄、成功的典范——人人都会由衷发出敬仰的赞叹。鲍叔为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固然如此。但“利”不单单可以是个人得失,更应当是集体的福祉。对鲍叔来说,“利”早已摆脱世俗定义,转而寄托于江山社稷的圈点之中了。
我们或许并不需要站在鲍叔那样的制高点以“退”代“进”,他的让步只是大局观的一种体现。我们也许深陷压力的泥沼,对未来感到迷惘。如果我们在社会机制永无间隙的运行下体会到人生的乏力,不妨想想“尘埃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怀着大局观投身到集体的浪潮中,你原本用来顾影自怜的力量将被千万股坚定的力量牵引,奔腾而去。孤独感将荡然无存。“位卑未敢忘忧国”便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我的志向并不为我的身份决定,宏大理想便是理想,崇高信仰即为信仰。希望我们都能尝试靠近鲍叔的格局,让青春发光发热。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七:气度决定格局】
多年前的一场NBA决赛中,NBA中另一位新秀皮蓬发挥出色,独得33分,超过乔丹三分,而成为公牛队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
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蓬紧紧相拥着,两人泪光闪闪。那一幕情景,不仅人领略到了两位巨星的深厚友谊,更领略到了飞人乔丹非凡的气度于胸襟。
有一次乔丹和皮蓬投三分球比赛,皮蓬有点儿心不在焉,乔丹已看出破绽,鼓励他说:“不就是我的成功率是28。6%,而你的成功率是26。4%嘛,加油!你投的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以后会投的更好,也一定会超过我的。”
乔丹不仅以篮球为艺术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更以他那坦然无私的广阔胸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包括他的对手在内。
一个在某个领域领先他人很大一步的人是很难接受别人超越自己的,并会想尽办法去干扰对方进步,好用来稳固自己的王者之位,但乔丹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皮蓬取得好成绩时真心的祝贺,在皮蓬精神不振时给予鼓励。正是因为乔丹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才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才可以强强联手,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战绩。
无独有偶,乔丹对皮蓬的态度与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对战士是一样的。:
红军三军总司令彭德怀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他挡路,喊了几句战士让一下,没想到他站起来就朝彭德怀打了两拳,彭总什么也没说,让过他继续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没想到彭总并没有责罚他,而是立即让他回去。彭总的宽宏大量,令这个战士深受感动。而彭总也因为他的大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拥护。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个心宽容。就像乔丹对皮蓬的度量,让他受人尊重,也相互成就了事业的辉煌;就像彭总对战士的宽容,让他受人爱戴,收获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气度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势必会让自己前进的路越走越窄,而一个胸襟宽广的人,也一定会因为他的大度而拥有自由驰骋,无限广阔的天地。
【篇八:世界那么大】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行,何由考之。
一个声音,自历史深处传来,食指轻扣,仿佛时间的鼓点。当流星闪过天际,当美人独对暮色,蓦然地,我们发现原来幽蓝的夜空是如此的深邃,满布的星罗是如此的浩渺,而世界是如此的广大,我们的心亦当如是,拥一方大胸襟,大格局,大志向。
范仲淹独倚岳阳楼,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胸怀天下,曾几何时,范老子借宿寺庙断齑划粥,埋头苦读,那时他并不时非这样不可,有友人看他如此清苦,替他置办了山珍海味,他却坚决不受,说若是骤然吃了这些山珍海味,恐怕再也吃不得苦。范仲淹其实也是个普通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之所以能够如此自律,也正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志向远大。苏东坡屡次遭受贬谪,依然兴致勃勃去泛舟赤壁,兴建堤坝,造福一方,被贬岭南时,更是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如此豪放,是因为他格局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将他的生命寄托在浩荡无垠的宇宙之中,以致浑然忘却了个人得失。
清音俗世流,纷争几时休,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一滴污水落入杯中,会污了杯中水;落入江中,就是湍急的碧波;落入大海,就可以容纳天空,无所谓污浊。人生总有得失,不如意之事总是接踵而来,境遇有时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若是陷入其中,如坠泥淖,心胸宽广,格局广大者,自不会计较一是一地的得失,而是继续彳亍前行,去追求心中的大自在。
世界那么大,为什么我想去看看,因为见识了世界之大的我,心才会如世界一般宽广。
【篇九:围城读后感500字】
钱钟书先生于《围城》中说到: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逃离。这句话于我来说感慨颇深。世上每个生命都遵循着这样的成长规律:降世之初,俨然初生牛犊不畏猛虎,临终之际多困于城而留有遗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是名利场,或是温柔乡,或是拼造化,或是美名扬。这些意识世界里逐渐高大的城墙虽给予我们偏安一方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我们的格局和生命的广度受限。但是人们往往对格局受限不自知,只是固守着前者自鸣得意。那些高大的城墙就像一个拥有可怕吸力的巨大漩涡,慢慢吞噬掉我们的斗志、毅力和对城外世界的好奇心,最终限制我们于围城之内,潦草一生。
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毫无疑问是悲剧的典型,重重城墙之内的他早已没了男人的血性。"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点泥土气,这就是他们的民风,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颐笔下的盛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气的环境下成长,便是方鸿渐悲剧人生的第一重城,钱钟书先生在本书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笔之下,后来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么让人反感而是觉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凭不过白纸一方,却能将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方鸿渐在国外不学无术、不思专攻,临到毕业在父亲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乱得在毕业证书上造假。人生如棋盘,一步错步步错。既胸无大志,又不敢随性而活,这样的人是极为矛盾的。虽说造假证是当时国内社会对留洋博士过于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这一行为终究为他归国之后遭遇的种种歧视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一重城,是社风世情,是造假证归国之后被无知的乡人盲目吹捧的些许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让方鸿渐难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恋爱的思想在当时中国青年的身上并存,方鸿渐是个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书信回乡想要与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却不敢承认自己真实想法,拿着"两不耽误"的借口与父亲"商量",被父亲痛骂一番立马就收了心思;归国的邮轮上,他既为鲍小姐的大胆举动心神荡漾又觉得不成体统怕人瞧见;归国后他明明心念着唐晓芙,却又不敢对苏文纨挑明心意。如此纠结、不会拒绝的人,如何不会坎坷一生呢?
一个方鸿渐,映射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大多数人,迷茫、纠结、既不敢与传统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这样的人物里,也有当下年轻人的影子。我们也会偶尔迷茫、没有目标、无所适从,可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终该明白,所有阻碍我们的城墙并非只是外界造成,没有人可以困扰我们,能够困扰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一个足够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为所惑;一个足够洒脱的人,可以不顾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个足够强大的人,可以不惧任何磨难,砥砺向前;一个足够坚定的人,终究可以成为想要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在这纷扰的世间,活成一道明丽的光。
【篇十:小小的幸福】
幸福可能是清晨醒来的日出,幸福可能是雨后湛蓝的天空,幸福可能是乡野间听见的清脆的鸟啼。对于幸福,把视野收一收,随处可见。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自是令人倾羡,而失了脚下的小小世界却难免有所惜,“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眼前这朵貌不惊人的花,随着风张开毛孔,舒适惬意,与风共舞。
归于平凡,在生活之下,鲜有大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于是只好尽力过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放眼于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充盈着淡淡的幸福。
一个可以为小事而感到满足的人,会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也会是一个大度的人,格局不会小,视野也会随之拓宽。
“先挣他一个亿”,不少平凡人听了这个小目标之后唏嘘不已,这可能是有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却只是王健林眨眼间就能做到的事,可事事谋划、布局挣来的一个亿未必会使他感到幸福。同时,作为一个平凡人,我挣不到一个亿难道就不幸福了吗?却也未必,自身的格局本来就没那么大,事业太宽反而会让自己承受多余的负担,加上一点目标仍需放宽一点视野,努力达成目标后会获得巨大的幸福感。
有感于《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一句,“我用尽了毕身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生而为人,卑微、渺小、平凡,而渴望巨大的成功,苦苦追求不着实际的幸福,未免太令人疲惫不堪。将视野缩小的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就没有幸福呢?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生命出现,幸福就如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突然从泥土里挤出的幼芽,隐秘成长,不为人知。它要你去看,去寻找,去发现,它要你偶尔也要收收好高骛远的眼。为眼前的小小的幸福而陶醉。
我总是认为,登高望远畅然快意,可是却更愿在人生的急驰道上低下头,欣赏脚边的风景,远方止于目所能见的天边,而抵达远方却要我们埋头赶路。路上大多时间是低着头的,不是格局小而是将自己视野内的事一步一步做好,以达所期的远方。
傅洛恩说:“最难的事,恰恰就在于如何将最平凡的事,持续的推持,将最幸福的事,永远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