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滋养】
毕淑敏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意义。”那么,怎么追求人生的意义?我并不主张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书中寻求答案的方法,我认为我们要去体验,经历我们不曾体会过的,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丰富的阅历难道还不能够滋养我们吗?
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众所周知,现代女性也万分感谢孙中山先生所做的,要是没有孙中山,恐怕如今大街上看不见女子明艳亮丽的身影,有的只是学闺中哀怨的啜泣,但倘若孙中山并未注意到封建社会女子的不幸,一心一意只顾读书、入仕、报效祖国呢?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女子的境地又是如何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曾经几度枯死的“希望小草”在孙中山的“滋养”下如今已成遮住中国半边天的“参天大树”。
这是有关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滋养,他国自然也有实例。
就像是孙中山破陋习一样,林肯这位伟大的美国总统为了百万黑人朋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林肯的努力下,黑人终获解放。林肯无疑是给黑人干涸的心田上,浇下了宝贵的甘霖,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林肯没有理解,看到黑人的磨难,他仅仅只想做一个白人的好总统,只想纸上谈兵的话,能有美利坚如今的辉煌吗?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这两则例子都是滋养受难者身体的,滋养心灵的自然也有。
黑人自此被法律解放后,世人也多以为黑人可重获新生了。可是,在美国广大的领土上仍然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种族歧视者存在。
于是,便有了马丁。路德金《我的一个梦想》,马丁的这篇文章使仍深受压迫的黑人们,这篇文章不仅仅鼓舞了黑人,更极大限度地让有良知的白人们开始关心身边从事低贱职业的黑人。
马丁。路德金正因切身体会经历才能写出这么励志、积极的文章,如果他仅仅只是拿支笔在纸上无病呻呤,自然也不会广为流传。
书籍的确可以滋养读者的内心,然,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文学能震憾你吗?
丰富的人生阅历,各种经历体会能丰满我们的内心,能凝练我们的灵魂。
【篇二:墨香流淌的未来】
阴雨绵绵,青草的香透过窗子溜进屋子里来了。《特修斯之船》中,男主角刚劲有力的字迹把人带进了一个奇妙的故事——通过图书馆的一本书,他们相识,从未谋面,借助在书上写批注的方式交流……我幻想着:若是未来能有一天,人们都能够凭借书,分享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会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吧。
学校几个月前推出了“漂流书”活动。拿走一本书,再放入一本书。我在漂流书架上发掘到过《杀死一只知更鸟》,密密麻麻的笔记布满全书,工整得透着些许孩子气。读到男孩躲在树后用气枪残害蓝鸟的情节,批注戛然而止。我也忍不住在空白处填上自己的感触,期望能得到回应。
饰演哈利波特女主的艾玛沃特森前段时间又出了个新点子——在地铁站扶梯前悄悄放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乘客们纷纷积极响应,地铁上手捧书籍的乘客迅速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伦敦地铁滚梯边随处可见共享的书本。
只要书还在,读书的人便只会增多,不会减少。你看啊,路边的公用电话亭内齐齐整整的码着“二手书”,移动书店的数目也日渐增多,只需扫一扫二维码便能查看各地读着的读后感想,书店、图书馆盛行的读书交流会,书籍交换等活动,更是让读书这件事与时俱进。随着集体的参与,人们的读书意识更强了;随着共享的推进,思想碰撞也更加激烈。
前天,我再次看见了书架上的那本书,那是个六年级的小男孩放上去的,他在那一页上记了许多关于种族歧视的事例,除了对种族歧视者的强烈抨击,他另外还附了一大段自己的读后感,抒发了对书中法律设置的不满……我明白了很多,那个年代的不公平,人们善良的行为等等。
书,非共享不能读也。就像季风书园交流板上印的那几个大字——思想,是不灭的火种。共享书本,思想交流无疑使这火焰燃烧的更旺。
共享时代,通向的是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