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相关作文

【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没有任何拘束下,你是会选择看书还是玩手机呢?绝大部分是手机,看书最多成为了娱乐产品。

上班没意思,玩手机;下班没意思,玩手机;聚会没意思,玩手机;吃饭没意思,玩手机;上洗手间更没意思,玩手机。这恐怕是绝大部分人每天的真实生活写照,手机已成为我们不能缺少的随身工具,但绝不是因为手机可以用来打电话。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呢,因为手机呈现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有趣碎片信息,而且每天都在更新,新奇的事物总能调动我们的被动注意力,以至于沉浸其中。手机带来的信息多而简单,不需要费脑筋,而且有些小笑话看起来还很轻松愉悦,这对苦干半天却所获无几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减压方式了,玩手机可以让人快速进入心理舒适区,摆脱刚才遇到麻烦时的烦躁情绪。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家长手机已成为了人们在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虽然我们在频频地做自我暗示“要努力、要奋斗、要追求梦想”,却仍然阻挡不了玩手机的欲望,天天做自我抗争,却又日复一日地在手机世界里虚度光阴。

因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出现甚至使人们废寝忘食,不思学业。有人甚至说自己还通过手机学习呢,学英语、学语文、学管理,看起来学的很轻松很热情,可结果呢,95%的人在手机学习几天后就永久地放弃了。因为手机阅读本质上就是纯粹的碎片化学习,既不系统,也记不住,就像你两个月前通过手机看的某个搞笑的段子后,今天你再也想不起来一样。

电子产品带来的碎片化生活确实值得人们警醒,千万别让手机“绑定”你的生活。

【篇二:勇敢打破舒适区】

顾城说,你不愿意种花,你说你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谢。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万事开头难。有人正因为只看到这句话的表面,认为既然开头那么难了,我们是不是放弃开始会比较容易些?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大多是一条抛物线,动植物经历出生,觅食,繁殖,老亡。人类生命历程也大致如此,将临到这世间是幸运,丝毫不费心神,但是接下来的成长确实不易。我们一向安于现状,我们害怕一切缺于掌控和难以预料的事物,我们拒绝改变,以为改变总是带来麻烦与不安。英文中有个单词很有意思——comfortzone,越是沉迷所谓的“舒适区”的人,越是缺少改变的勇气。他们没有好坏之分,就是在原地踏步,即使有时我们都知道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简单的解释就是,比如你爬山,爬到半山腰口干舌燥,看到矿泉水价格五元,比山下多五倍的价格。你还是高价买了这瓶水因为你太渴了,这时就说明一瓶水给你带来的边际价值为五元。若你还想再喝一瓶水,却忍了下来不买。这就是边际价值递减了。

粤语里也有句俗话:又要威又要戴头盔,又怕死又要做土匪。很多人都想要追求更美好的将来,但却又迷恋于现状,怕一改变他们的生活从此面目全非。我们害怕一件事情,就是害怕这件事打破了现有的平衡,最终得不偿失。

勇敢打破舒适区,不要因为害怕可能出现的坏结果,就拒绝所有可能好的开始。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命运害怕勇敢的人,而专去欺负胆小鬼。让你最害怕的事情,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

【篇三:走出舒适区,勇敢挑战】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当我遇到一个困难或是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不喜欢某件事就不去做它。往往是因为惰性,你就会拒绝许多可能可以使你成长的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因为我们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不愿做的都是我们不擅长的。但这些看似不擅长的往往又充满着未知与惊喜,更是能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蜕变的关键点。只要你越过了这些阻碍,就可能将成长中的挫败与坎坷转换为学习的动力与不断向上攀登的勇气。

前几个星期,我意外收到了班主任老师给我的一个任务,同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以“我眼中的初中生活”为题为六年级学弟学妹们介绍初中生活。既然机会已来到我的面前,我当然要毫不犹豫的抓住它。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准备演讲稿……

稿子顺利通过后,我才得知这是一个比赛,需做一个PPT,还要脱稿演讲。当我知道了这些要求时,我畏惧了:“要不算了吧?这种事不适合我。”当杨主任严肃地问所有参赛选手:“你们有没有想弃权的?现在就可以走。”霎时间,我真有过决绝地转身走人的冲动,但当我看到其他选手毫不犹豫的屹立在那时,我想想还是算了吧,还是不要丢脸,不要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也想想我当初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任务。所以,我选择了留下。

准备比赛的过程艰辛而忙碌,作为毕业生的我第一次为了准备比赛而不是学习忙到了十二点。我照着PPT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过程虽然枯燥、疲惫,但多半还是熟练表达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占据了我的心头。本是有点小紧张的我,现在却倍感轻松。

比赛当天,一切顺利。到了投票环节,本以为我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少有人为我投票这样尴尬的局面。直到学弟学妹们将我的投票板挤倒时,我才发现:为我投票的同学可谓是摩肩接踵地向我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

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要在比赛中追求一个名次,更别说是冠军。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真“捞”到了一个冠军!

所以,我由衷地感慨:成长型思维就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就是不断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成长型思维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成就更好的自己!

【篇四:故事中成长】

细看王安忆教授与众教育家们的观点,中心词无不落在“在故事中成长”,区别仅在于或“温存”或“残酷”。不由得腹诽一阵:为什么咱们的孩子就非得在故事里成长啊?

教育家们钟情温存。一个微笑着的故事固然怡人,散发母亲手掌的温度,但当母亲的手无意中或是不得不放开时,整个人生都会摔得很痛。

之前满城风雨的性教育读本风波便是个例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性教育这块,一直处于他们心中的舒适区,实际上的无知区。当一幅揭示现实案例、教导防范措施的插画如同骑士一般杀入舒适区,孩子们要么倍感尴尬、脸红心跳,要么拿分叉的手指半掩住眼睛,偷着笑;而家长们感到自己的被教育史和教育史都受到了挑衅,梁山起义拳打官府。我们认为闭口不提是种温存,真实而残酷的案例必将会被学习模仿,我们的孩子自此将走上猥琐道路,终将做出荒淫之事。

更为讽刺的是,我们用温存呵护自以为的孩子的一尘不染,却用最残酷极端的例子破坏孩子对纯洁的信仰,例如爱情。教育家们若觉得自己在理,不妨倡议在语文课本里多放一些忽略现实、歌颂伟大爱情的、happyending的言情故事,告诫社会、媒体不要总宣传“十七少女意外怀孕,人流葬送花季青春”,还应该把电视上、大街小巷的无痛人流广告通通毙掉。

残酷,很有必要,它同温存一起,为孩子勾勒出相对客观的世界,让孩子在一路成长中深深浅浅地观察、体会世界,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我们不止关注到世界的美好,也看到有许多残酷亟待解决,我们将懂得平衡美好与残酷,世界与自我;更进一步,让这个世界少一些残酷。

相反,倘若一路不食人间烟火地走来,到了某个时间节点,譬如走入社会,会发生什么?家长们将开始为孩子“补课”,将他们几十年来尝过的苦头连同三代祖先的教训向你倾囊相授,汇编成册可称“社会游戏手册”。十几年来舒适的棉花床被抽掉,你战战兢兢地走入水中,越走越觉水深而心慌,于是对世故法则点头称道,并将其视若珍宝,传给你的下一代。不成文的律令在社会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少数孩子醒了是没有用的,只会沦为大多数人的笑柄;只有当所有孩子理解“社会”的时候,社会才能摆脱这些所谓法则。

再看中外青少年对比。我们不时捧着杂志惊叹于某国少年在做如此这般的宏伟事业,而对比图里的中国少年和自己大眼瞪小眼,相映成趣。社会实践在西方国家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概念完全不同于我们所谓的社会实践。他们从真实的社会中观察样本,亲自体察世界;而我们的孩子从故事中美滋滋地享用烹调了的温存大餐,有时候味精严重超标,儿时的我们也还趋之若鹜。

因而,王安忆和教授的看法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本质上的误区。

愚以为,温存是最大的残酷,它意味着蒙蔽,是夏天的空调,让你不知道教室外面有多热。而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被加工美化的温存。

下一代,可别在故事里成长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