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阅读,罪莫大焉】
随着当今信息传播行业的快速发展,碎片化渐渐成了人们阅读的主流形式。碎片化,是指将完整的东西分解成诸多的散块。表面看似光鲜亮丽,但其内在,实属罪莫大焉。
碎片化的兴起本质上是迎合了现今人们浮躁的心态和过快的生活节奏,其打着“个性化”的口号,将海量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大标题,贴在各大网站、报纸上,博人眼球。不可否认,碎片化阅读确实有它的好处。将几个标题一扫,天下奇闻莫不收入囊中。或许,这就是当今碎片化盛行的原因吧。
但是,碎片化阅读的弊端比比皆是。首先便是内容的全碎片化使其缺少实质内容。例如这周末上海上港主场5-1大胜上海申花,对于大部分网友这标题便足矣填满他们的“求知欲”。但对于真正想要了解比赛详情的人们,即使点开这个链接,最多也只有一些进球集锦或是数据统计,可以说在碎片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都是这样,真正的实质内涵少的可怜。新闻如此,当今一些网络文学也染上了“碎片病”。万余字的文章,全是由短句组成,读来读去,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讲不清楚,更别谈情节与美感了。
其次,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势必导致了人们时间的碎片化,而其进一步会导致的,便是时间利用效率的降低。碎片化阅读的初衷是让人们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可渐渐的,随着几乎所有内容都被碎片化,人们在极短的时间便能将文章匮乏的实质读完却发现没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深度。自然而然,他便会寻找其他内容,可读来读去,都只有这几个“告知”式的大标题。这样一块完整的宝贵时间便被一点点碎化而“浪费”了。
此外,碎片化阅读最可怕的地方,便是人们对碎片化阅读越来越习惯,而失去了原本阅读著作和有美感的作品的能力。碎片化阅读不仅迎合了人们内心的浮躁,更是滋长了这种浮躁的不良之风,导致人们一看到“长篇大论”,无论内容的好坏,都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倘若这样下去,那些中华经典或是西方的哲学思想都会为人们所抛弃。恐怕就不会再有人理解《诗经》中“自牧归荑”的美感,也不会有人为尼采《娱乐至死》中的精彩思辨而感慨。
空洞与虚无,内心浮躁的滋养与欣赏能力的削弱,碎片化阅读实属罪莫大焉。唯有改变这种现状,才能让经典延续,让思想升华。
【篇二:学会读书】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但是,读书并不是仅仅只有书就够了,我们还要学会去读,因为读书是一种掌握和使用书本知识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无误地理解读书概念的实质的。一本好的书,有如一盏神奇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有些人虽然“饱览群书”,却一直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丝毫没有明白读书是为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道理。
读书需要学会选择。如果被书征服,便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凭别人的思想如马蹄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魅力和价值。
我国的孟尝君“性喜读书,宫藏万卷”。但后来兵败亡国之时,深感读书无用,便焚毁了宫中所有的书籍,不懂读书而留下笑柄。唐皇李世民,从书中寻到大量善政,终于开创了盛唐百年的繁荣局面。还有一个贫困的皇帝,名叫朱元璋,从小就没有钱用来读书,只能帮地主家放牛,但他立志长大后要做大官,可是当官就得有学问,于是聪明的他每天都把牛拉到学堂旁边吃草,自己就趴在牛背上听先生讲课。有一次,被先生看见了,先生就赶走他,他在无奈之下,就只好让有钱人家的孩子给他讲解,大家都笑他傻,有机会玩,却还找着学习,他从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总是一边读书,一边放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朱元璋因为知识渊博,就成为了皇帝。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要学会读书,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用的人,我们不能贪图一时的快活,而不学习坏了今后大好的前程;也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因不能真正理解读书的实质,就丢弃书本。
要读书,必须先要明白读书即掌握和使用知识这一道理。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知识。
读书,就是不断掌握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而教育的目的也正是教会人们读书,让大家学会读书。
【篇三:西湖之行】
小年夜,是家家户户都要欢聚一堂吃团圆饭的日子。趁着这时旅游景点人少,我和妈妈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是我第一次来杭州玩,两个小时的高铁,四站地铁,顺利到达了著名景点西湖。可一出地铁站,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很大的购物街区。这街道,这商店的建筑式样倒是有些似曾相识,似乎有点儿上海淮海路的韵味藏于其中。
即便如此,我并未驻足。
因为对西湖的方位依旧摸不着头脑,我赶忙去问了路边一个卖地图的老婆婆。
“直走就是了,西湖啊,就临靠着城市,拿份地图吧,西湖可大着呢!”
走了没多久,西湖的模样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周边的空气带着淡淡的水汽,深吸一口气,沁人心脾。多云不见太阳,再加上空气潮湿,湖面上起了一层氤氲的薄雾,仿佛置身于天上人间。
再走近一看,没有蓝藻,不见垃圾,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论有名程度,我们无锡的太湖并不亚于西湖。可是水质却是一个天一个地。我不禁产生了疑问,两个都在江南一带的城市,对于湖的爱护管理程度怎么就差了那么多呢?会不会只是门面功夫,其实实质也与太湖差不多?
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我走上了徒步环西湖的“不归路”。
西湖边上有大大小小十几个风景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堤,苏堤旧称苏公堤,堤长两公里左右,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在我走到第三个石拱桥的时候,突然妈妈惊叫了一声,我被吓了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小松鼠!没想到西湖的生态环境好到这种程度,真是令人惊喜呀!十分后悔刚刚没拿起镜头拍下这一宝贵的瞬间,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松鼠。
在环西湖的过程中,我渐渐习惯了西湖水之清澈,可能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湖水就是应该这么干净,以前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湖都是很干净的,只是到了21世纪,生态环境正在变遭,但也不乏会有爱惜生态环境的人,从这一点上我就对杭州人充满了好感和敬佩之情。毕竟保护太湖从实质上讲我并未出一份力,而这是不应该的。
最有名的湖中三岛我并未乘船去领略一番,仅仅是在苏堤远远的看,就已经感觉到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妙境界。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清清,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人们总说喜欢某样东西是因为产生了共鸣,那么黄文忠写的这副楹联,真是切切实实的表达出了我的感受。
小时候我常听人们说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总是嗤之以鼻。孩子嘛,总是以为自己已经看过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总是那么的不虚心。但现在不会了,杭州啊,你是我读过的最美丽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