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相关作文

【篇一:还是书信好】

“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而现在,不知从何时起,世界小了,距离近了,但又是为什么人心渐远了呢?

我们现在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中,时间从指尖流逝。轻轻触动着屏幕,一键删除,来去匆匆。最方便的不过是打开微信,发送一条语音短信或是视频聊天,这样一来空间的距离感便完全消失了。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的生产也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更何况是多年以前的书信,光凭着慢而浪费时间的特点,就足以让人们毫不犹豫地淘汰它。于是就这样,书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隐没在久远的记忆之中——持久的东西,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永恒成为信息时代的奢求之梦。

书信,是独特的情感体验,是两个人的生命往来。在纸上写出的字,仿佛流动着对方绵绵的情意,仿佛残留着人体的余温,仿佛蕴藏着如影随形的思念与难熬的等待。拿着一封信,你看不见他的形象,但会遥想他的生活;你会觉得他就活在你身边,仿佛看着他长高了,变胖了。一丝一毫的生命中的真性情都镶嵌在了一个人富有特色的手写体中。

当多年之后,再次拆开信件,拿起微微卷起而又泛黄的信纸,读着熟悉而又亲切的书信,那种怀旧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便油然而生。虽然彼此的命运轨迹或许不再重合,但很多感慨都是从书信这段“小历史”中获得的,写信便成为了交流感情、心得、见解的绝佳手段。

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里,就算通讯工具再快再好,我想,还是书信好。时空压缩使得人们的时空观和价值观得以改变,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所说:“正是因为如此,现代人往往会有生活上的漂浮感,心理上的无助感,情感上的虚脱感。

人心渐远,只不过是那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已消失。人们愿意敲打在冰冷的键盘上,却不愿意提笔写一封书信;书信中的文化,记忆与其中涌动着的脉脉温情是无可取代的——它拉近了两个人彼此之间的心。

还是书信好。

【篇二:触摸城墙】

前些日子,常常去玄武湖边走湖,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是为了散心。在这段时间里,我注意到了那些似乎未曾被人注意过的城墙。

望着身旁那有些破旧的城墙,在黄昏的灯光下显得更加沧桑,具有历史感,轻轻地抚摸着城墙砖上的一块块缺口,一道道裂缝,一个个弹孔,这些墙砖有一些凉,摸上去,感觉自己好像触到了历史这谭深水:朱允文与朱棣的叔侄帝位之争所引起的京城一片混乱之声似乎仍在耳边,清朝的盐商所划的船好像就在眼前,太平天国造成的战争局面总在脑中挥之不去……一个个历史的剪影,就这么在我的脑中放着,循环往复,那生灵涂炭的画面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使我不禁感叹,南京真是“明代衣冠成古丘”了。

突然,想到孙文先生创立南京国民政府,喜则不言而喻,只叹袁世凯当总统,改《约法》,称帝,南京又成了一个古都,幸而蒋中正北伐胜利,惜其贪图享乐,不愿抗日,竟闻风而逃,南京又成了弃都。可怜可叹的南京人民哪!竟因此沦为了日本士兵手下的小草,不仅被用来练习刺杀,还成为两个日本军官比拼谁先杀到100人的道具,后竟重新比拼谁先杀至150人,南京无数的人民就这样被日本人无辜的杀害,实在是可怜!不知那砖上的一个弹孔,是否代表了当时一个南京市民的生命?

可伤心之时,墙上的一抹绿色却引起了我的注意:爬山虎。我好奇之下仔细看看它,它一点点爬上城墙,一点点将根扎入城墙,这充满了历史的悲剧的城墙,居然有这般可爱的生命!是啊,在人绝望之时不是时常会有一个上帝前来,打开他那面前紧闭的窗吗?在中华民族绝望之时,共产主义传到了中国,它如爬山虎一般,从完全陌生,到一点点将根扎入中国似乎坚不可摧的封建泥土。它完全了解了,将根扎进去了,但它没有摧毁这面历史的墙壁,而是努力改良它,使这面墙更加稳固,更加难以被外敌所推倒,使它更强大!而今,党的十九大召开了,这历史之墙定会更坚不可摧。

触摸城墙,感触颇多。我想,自己重温了中华民族整个历史。

【篇三:秋天的故事】

风起了,叶红了,冷冷的秋风把秋天的故事也吹起来了……

记得去年,也是这么冷的天。“啊呀!快点快点,马上要迟到了!”那是星期一的早晨,妈妈急急忙忙地催促我。我也因走得太急、太快,刚刚上了教学楼就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我们学校的清洁工,正在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了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了摆手,“我走的太急了。”

不久后的一天,下课了我坐在窗边,望着操场,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她一下一下,挥舞着大扫帚,枯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这一幕让我感到她有些可怜。我回到家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送她,一瞥眼看见妈妈整理出的一堆旧书,如今已经很破旧了。我问妈妈:“这书还有用吗?”妈妈说:“没用了,准备卖了呢。”“这么旧的书,要么给我吧!”我不屑一顾地说。“哟!你什么时候这么爱看书了?”“旧书看起来更有历史感啊。”就这样,下午我便把一堆书抱到了学校送给了她,她感激得连声道谢。

原来她的对象曾在一建筑工地干活,因病去世,这对一个清贫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她一个人的肩头,于是,她便来到我们学校应聘清洁工。如今,她上初中的儿子又生病了,因为没钱做手术只能在家躺着。她接过书高兴地自言自语,儿子平时最爱看书了,一下子有这么多书他一定高兴坏了。

从那以后,我把用过的一些书和文具,或者自己不想要又不舍得扔的东西都送给了她。

有一次,我做值日,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下来了,我远远地看见她站在寒风中往学校大门口张望。看见我赶紧迎上来,说:“天气冷了,我给你织条围巾,别冻着。”

那一刹那,我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作一种感恩。这让我羞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我的却是用心凝成的礼物。我带着围巾,周身是暖暖的感动!

去年的秋天,很暖!

【篇四:遐想】

曾经沧海难为水,人云亦云,无限思量。

星空物语,冰曦凌洛。老子曰:“天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无风不起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舞动青春,点缀人生。子曰:“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今虽不是上战场,却也胜似战场,没有人会牺牲,却会有人退缩。我的兵器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武者用棍棒杀敌,我用笔杆子击退心魔。

冰菊物语,夜阑人静。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古老悠远而深邃,思念远方的亲人,却不知该如何才能说出口。话到嘴边,总是被咽了回去。有时我很想静静的听着妈妈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也许我不在她身边,可我从来不曾忘记,我拥有她对我的一样的爱、一样的情、一样宽阔的心。

逍遥雾林,缘者皆聚。从幼时的童稚到如今的霸气,我们都经受住了许多考验。因为缘分,即便相距千里,依然可以相聚于此。或许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共同的乐趣,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显然,这种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寻觅得到并可以拥有的,虽然现在无法达到此境界,可我愿倾尽毕生心力,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逍遥居”。

几度繁华,蓦然婉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事总随风,记忆终成古。张择端的画虽记录了繁华的街市,可如今却早已寻不到。如今的繁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成为一段记忆,印在我们的脑海,记载于史册。该离开的时候终究要离开,只有嵌入心中的记忆才能永恒,拥有太多,不如淡然面对人生。

烽火狼烟,明争暗斗。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汉之争、三国鼎立、五代十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一次都充满了血腥的杀戮,每一次都遍地狼烟,每一次都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感,每一次都破灭了许多人的家园……现在的世界,虽没有残酷的侵略战争,却暗含着比杀戮更可怕的斗争,稍有不慎,失去的将会是自己的一生。

梦随心动,愿随行动。失落过,后悔过,开心过,幸福过,心痛过,心动过……在梦想之路上,我们收获了许多,也失去过一些。回眸那些岁月,正是心动了,才让自己有了为它付之一炬的念头,放开双手,走不进圆梦空间,唯有不断前进,我们才有可能走进它。时光不会倒退,若想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就请珍惜现在吧!

漫漫人生路,道不完,走不尽,学不完,学会珍惜,学着快乐,才可以让幸福蔓延。

【篇五:让革命传统教育走进心灵】

情悠悠,思悠悠,炎黄子孙志未酬!中国自有雄魂在,莽莽我神州!

有人说,革命传统教育如一锊春风,像寒冷时母亲给孩子们送来的温暖;有人说。

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鸿清泉,像酷热时母亲为孩子们扇出的凉风。

突破空间的约束,翱翔历史的长空,我的热血开始沸腾。虎门的硝烟,圆明园的烈焰,“五四”的呐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文革”的荒唐,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

永远的过去了——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旧时代。

豪迈的开创了——中国人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世纪。

支持中华革命传统教育顽强地走到今天的是什么力量?是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字豪感,历史感,责任感,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前赴后继一身的中华魂。

作为传统革命的后裔,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祖国的传统,哪怕祖国再落后,哪怕是这种爱带有自负的情感,这是一种责任。就像别人的家在好,那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再不好,也是我灵魂的归宿。

历近沧海变桑田,经过海枯到石烂,已事物是人非。但中华的革命传统教育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

是它——革命传统教育,让祖国母亲美得无与伦比,热、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高歌母亲的伟大,高歌革命教育的源远流长,共创美好明天!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