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中国需要什么呢?
在极大地提升了经济的同时,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向混乱。中华民族需要不断发展,也就需要更先进的文化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更要求我们面对外来文化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保留和吸收优秀文化。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曾经时代的经典之作,最终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不同时代广泛流传。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一切文化,既有其合理的优质基因,也一定会含有因时代制约所致的局限基因,既有其诞生之时的经济政治基础,也就一定会随着经济政治基础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能一味的继承和保留传统文化,要使传统文化既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也能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里看见历史的史迹和创新的脚步。
当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虽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当我们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想西方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吸收所有外来文化,应该加以剔除和创新,使优秀的外来文化最终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文化也一定会含有地域制约所致局限性基因和其合理的优质基因,任何文化都有其诞生的基础,都有其合理与不尽合理的一面,任何试图简单地抓取某种文化药方就希望能包治百病的想法都是不冷静的。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需要的是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能提高中国社会地位地位的优秀文化。
在日新月异地积累、更替中,各种文化在急速地交融、碰撞,新的经济阶层催生的新的政治要求下,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文化坐标,形成合适的文化体系。
【篇二:奔向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把志向形象的比作“人生的航标”。
是啊,如果船没有了航标就会失去航行的方向,有了船标,即使海面波涛汹涌最终也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如果人失去了志向,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习总书记就曾寄语我们少年儿童: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和祖国人民相联系。由此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先辈志士们的英迹。
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事业忙前顾后,不肯休息,一心一意想把革命干好。他从青少年时期就拥有一颗强烈、深沉的爱国之心,希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离开家乡求学的过程中,他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竞相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对“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的黑暗现实感到切肤的哀痛和忧虑。“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他怀着“挽救民族”“振奋国群”“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志向东渡日本。从日本回国后,李大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升华,努力探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鼓励国人“中国至于今日,诚已濒于绝境,但一息尚存,断不许吾人以绝望自灰”,呼吁国人要“本自由意志之理,进而努力,发展向上”,来改变当时现状。李大钊将“改进立国之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他找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内在动力。在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李大钊得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重要结论,并有了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设想的伟大志向。
还有方志敏,他虽然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但是也有很大的志向。他在抗日时,不幸被国民党抓住,国民党用尽办法欺凌他,他仍然不屈服。他在狱中写下了巜可爱的中国》巜清贫》等著作,虽然身在狱中,但是仍为祖国着想。
他们都在为中国的革命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
我还在书中看到一位老人,他在生活中默默无闻却有着英勇的过去。他就是张富清,他24岁的时候光荣入伍,在枪林弹雨中炸毁了一个又一个碉包,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敌人。这样的民族英雄在生活中却甘守清贫,从不居功自傲,不为国家增添任何负担,连做白内障手术时,也只用最便宜的人工晶体……
88岁的张富清被截去了左腿,大家都以为他站不起来时,他却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不仅可以走路,还能下楼买菜。
老一辈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少年同龄人的事迹同样激励着我们。譬如陈耔蓬,六岁时他被确诊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吃饭、上厕所都成问题。虽然如此,成绩却保持在前三,还发明了一些专利,获“新时代好少年”的光荣称号。
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是努力可以向着志向奔去,使自己变得更好,终有一天会达到人生目标。
【篇三: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分析》中精确提出:中国农民是最具有革命性精神的社会底层和中国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中国革命和人民幸福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
从来勤劳和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许很多人误会了劳动与勤奋的真正含义,也忽视了我们中华儿女曾经的天然身份——劳动人民。如今,改革开放40年。建国70周年。国家进入了新阶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应不忘劳动美德,用奋斗和劳动成就人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不尊重劳动,不理解劳动,高呼“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诚然,学习应是我们当下青年学生应做之事。孟子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同样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历史只会眷顾搏击者,奋进者。”真正的成长是要在劳动中获得的,只有青年学子努力投身于劳动,才可带来全面的成长。同时也有学生会说“劳动这么苦和累,干嘛非要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得了。”这些话语其实是对劳动的无知和傲慢,总认为体面属于自己,总想做大事而忽视勤恳务实的劳动,总以为钱可以购买一切。殊不知,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更有甚者认为“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的确,人工智能的兴起也是大势所趋。但人工智能让人们懈怠了吗?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港珠澳大桥连通南北,移动支付纵横天下。我们之所以能够有创造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丢掉那份叫做“劳动精神”的东西。
而在如今,我们国家进入新时期。当下的存在着一些悍然违背劳动法的行为。更有一些鼓吹996的妖风,严重损伤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样,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同样不友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挥舞着贸易大战的旗帜,制裁中国,制裁华为。或许对我们国家和国内企业来说是危机,同样也是转机。在这场转机中,需要我们有着劳动精神,勤奋精神,以不懈的劳动和努力去实现产业、产品、国家的创新与成长。
因此,我想在这里各位同学们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要每个人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尊重劳动人民的付出。在如今的社会中,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同样存在着英勇地奋斗和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和成功的人。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我国首位自主培养的女博士生万蕊雪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DNA剪切体。年仅30多岁的教授钟扬为了生物种子库库毅然奔走在高原上。他们如果没有这样一颗为祖国人民无限劳动和奋斗的心,如何才能在无限困难中寻找着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春天深锄一寸土,秋天多打一担粮。我们年处弱冠,正当芳华,不勤奋求索却自傲,却寄希望于幻想,都是可笑的。当下安平,未来可期。让我们爱上劳动,爱上勤奋。
既然选择奋斗,就请风雨兼程。我相信。勠力同心,未来可期。
谢谢大家。
【篇四: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读《乌合之众》有感】
从“星云之眼”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杯沸水,被倒入人群的海洋,海洋并不会因为一杯沸水而升高温度,可这杯水却永远消失了。
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信更相信群众的力量,也笃定,这才是自身最好的栖息地。就在我们把这些奉为真理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大声喊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弃是非,用智慧去换取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当然,这话说得过分偏激了,可是,不知你是否记起了一些事?
你是否记是,08年汶川地震震惊世界,危难之间中国社会各界掀起赈灾热潮。万科董事长王石得知此事后,当即做出捐款200万的决定,而此举却被认为是“抠门”,引来网络上一片骂声,王石在博客中回应认为,“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平心而论,作为企业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在公众情绪处于高度敏感时,当感性成为公众情感的主流时,企业家的这些理性逻辑,刺痛了公众敏感又的心。他对自己财富的捍卫,在公众眼里就会显得那么可恶。可公众们不会理解,他们只认为灾难面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乃是天经地义,哪容得富人“吝啬”,竟不肯多捐些钱财。于是他们愤懑,不满,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压迫着王石,当公众情绪遭遇商业理性,王石触犯了众怒,可以说是彻底栽了跟头。公众这一庞大群体对这一事件的普遍恶评,其实是掩盖了中国社会的缺席缺陷。这一声音的出现,原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可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参与到了指责王石的队列中去……我们都不知道,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其背后的真实。
你是否还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文化知识的摧残,众人都道那是由中央领导错误发动的。可是,如若没有群众对毛主席极端的个人崇拜,也不会酿成如此恶果。
可即便有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生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中,我们从小就深知群众的力量,无论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新世纪的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70码”事件,“邓玉娇”事件……都在向我们展示,即使群体会偶尔步入歧途,但其积极影响不容争辩。
其实,归根结底,群众海洋是由我们这一杯杯水组成的,问题的来源也出自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深陷入工作、学习、家族所带来的烦恼之泥潭中,心中苦恼、烦闷无处排解。于是乎,当出现一件众人关心的大事后,不加以了解,不加以推理,不加以思考,便对当事人予以强烈的抨击,嘴上喊着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正义,殊不知,究竟这些是真,还是发泄心中的烦闷是真?
如若碰见的真是极其恶劣的社会现象,这倒也不失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若是你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呢?不加以了解或是调查,便对其恶语相向,又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多大伤害呢?而那些恶语,又究竟是对社会、他人的不满呢,还是对自己的不满呢?
勒庞是保守派精英分子的代表,他在书中强烈抨击了群体,强调个人精英的力量。纵然这是部经典之作,纵然其中有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时代变了,世界变了,你,我,我们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真的凭借一己之力让世界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而我们每个人都敏感而脆弱。纵然可以积聚成力量,但缺点也聚焦在了一起,就像被放大镜放大了一般。我们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却变得感性,缺乏思考,缺乏判断力。共同完成一件事时,若是正确,固然是好,可若错了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不会积聚排山倒海之势将我们吞噬?我们能做什么呢?
对啊!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都陷入了泥潭之中,连自己都无法保全。
不,我们可以的。至少,我们可以不把泥抹在自己的胸膛上。没错!即使我们跪在泥潭中,我们也不要把抹在自己的胸膛,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如果你同我一样是名学生,那就不要因学业不顺而抨击教育缺席;如果你是名医生,那就要因病人情绪而改变态度;如果你是位工厂老板,那就不要生产次品,危害社会;如果你是名法官,那就不要因个人情感而偏袒任意一方;如果你是一位网民,那就不要跟风随大流,无端对他人恶语相向……
我们不要,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篇五: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随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口号融入国人的生活,“奋斗”已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之一,回荡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从五十年代的“劳动”,到八十年代的“勤劳”,再到如今的“奋斗”,都体现出了中国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的讯息。而伴着“奋斗”一词的火热,某通信制造企业发起的一场“奋斗者宣言”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奋斗者”要尽自己的全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而企业在考核晋升方面也会偏爱“奋斗者”。
由此可见,“奋斗者”在各行各业都备受欢迎,而“奋斗者”们,也是如今中国社会紧缺的、最需要的。从“劳动”到“奋斗”,中国社会对人民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但这也是人民对国家、对生活更高要求的体现。
其实在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乏“奋斗者”。昨日登上热搜的一幅图景触动了许多网友的心——一个2岁孩子在街上遇到正在巡逻的武警父亲,紧紧拽着父亲的衣角。据报道,这位武警父亲周帆,已经一个月没回过家,没有见到妻儿了,为了保护百姓生活的社会安定和谐,周帆此举,怎可不谓“奋斗者”的最好体现呢?
而且奋斗不只有努力拼搏一种,还要一部分人,他们以生命的重量诠释了“奋斗”的意义。不论是“最美教师”还是“最美司机”,都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奋斗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或用生命的宽度,或用生命的厚度,只要能够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都可以称作“奋斗者”。
发起“奋斗者宣言”的公司中,员工们都踊跃申请加入“奋斗者”行列,更是给我们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图景:人人愿为幸福而奋斗,人人因奋斗而幸福。没有经历奋斗得到的幸福是侥幸的、不安心的。只有奋斗得到的幸福才是属于自己的。王尔德曾说过:“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拥有幸福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的标准,但是拼搏奋斗争取幸福却是。
身处新时代,我们应该高举奋斗旗帜,以期到达幸福终点,并彰显我们的时代精神,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己任,争创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勇筑一个繁荣昌盛的富强国家。我们也应当鼓励更多人加入“奋斗者”的行列,为实现民族复兴,走向强国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