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相关作文

【篇一:信息历史体验营】

手上的腕带显示还有2公里到达目的地,我坐在悬浮车上,打开腕带的投影看了下目的地所在位置,不在城市里,反而浸在了一片绿色当中,可以说是和其他的科研考察基地很不一样了,按照常理来说,不是大型的研究基地就是半地下式的球形实验室,这儿还真的和报告上的名字一样复古,叫做信息历史体验营,这还只是个简称,谁知道学校给派的活动会有多么老套。我翻了下日程表,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马上我就会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去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了。

等候室十分简陋,和我同行的几个人只是烦躁不安的去看腕带上的信息推送,可是这里信号很差,每个人都在一次次下滑刷新,但是投影上依旧一片空白。甚至于这里的电磁信号也很差,直到第一个人的腕带发出滴滴的警报时,所有人才停下来,剩下的电不多了,为了把腕带做的小巧舒适,它的电池容量并不大,在这个满大街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无线充电的时代,这里几乎就已经是几百年前的模样了,大理石的墙壁光秃秃的,没有一处可以滑动点击的地方,只有天窗上一些植物的绿叶在摇动。

已经超过预订时间一刻钟了,我感到十分的焦虑,从来没有这样的时刻让我如此焦虑,我尝试着去看看周围,好让自己不那么无聊。一些人像我一样,用审视的眼光打量着他人,而另一些已经面露怒色,皱起眉头,把弄自己的手指,室内并不热,但这些人的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珠。又是另一个漫长的一刻钟,我正考虑着要不要起身离开,去问社团部长讨个电子文件证明就行了。等候室大厅的门外终于传来了点声响,有人来了,脚步声一点点变大了。我甚至能感受到戳在背后焦急的目光也一点点变的锋利,“吱—”那扇老旧的已经不透明的玻璃门被打开来,一个老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鞠了一躬表示道歉,解释着因为文件处理问题延迟了一会,他的手中抱着一本文件夹,里面夹着纸,那该是多么厚重麻烦的东西!他竟然还在用纸,我只得叹了口气,感叹老一辈的人的固执,守旧。我们被带往走廊尽头的一扇扇门,真正开始体验活动。

我们被分成小组在一个大房间里坐下来,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张纸,是一幅毕加索的画,几个人在地里劳动的场景。大屏幕上只有一句话:请在15分钟内交流你们对这幅画的观点,并整理出一个结论,写在纸的背后。我一向对艺术不感兴趣,靠在椅背上,听听看这些人的想法。一开始大家都只是安静的看画,有一个人先发表了观点,紧接着第二个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没人再说话,只是分析那副画。这种安静没有持续很久,先前发表意见的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大家几乎都有不同的观点,争吵愈演愈烈,还好最后铃声响了起来,我长出一口气,庆幸自己不必去拉开眼前快要打起来的人群。没有办法,他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纸分成几个小份,每个人都在纸上写上自己的观点。我看了一眼旁边的人,他的观点令我微微有些惊讶,想的很深,是一个从大观完全发现不了的角度,但他的观点也很绝对,所有的解释指向那一个观点,有一个曾在来路的壁画上看到的词,我觉得形容他很合适,记得是叫做…“片面”,大约是只看一个角度的意思。所有人赌气似的交上了自己的纸,令人更惊讶的事发生了,老干部宣布体验到此结束,教室里安静下来,老干部打开门示意大家可以走了,人群才渐渐恢复了嘈杂,并如流水般从小门挤了出去。

我看了看腕带,它已经恢复了网络,我像是鱼回到了水中一样,焦虑到窒息的感觉没有了,一条消息推送跳了出来,提示我已经完成了活动任务,发送时间正好,是活动预计结束时间。

【篇二:我的好朋友】

眨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随笔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添了一本又一本。不知不觉间,随笔本成了我思绪的游乐园;成了我一位不可多得的好伙伴;写随笔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记得刚开学那会儿,一听到老师让每天都写随笔,并力争写到600字,我都要疯了,而且不只我一个这样。我们都纷纷抱怨道“小学时都是一个星期才写三篇!”“写那么多字,哪有那时间呀!”“听说其它班的老师都没让写呢!”“人家都没写,我们凭什么写呀!太不公平了!”……可现在呢?反正我是一天不写,手就痒痒,只感觉生活缺少了什么。

后来班上有的同学有了公众号,每天都上传,每天都发到班级群里,下面总是有老师与家长们的赞扬,我可坐不住了。每天心里总在想着我妈妈给我注册公众号了没?终于有一天我也有了自己的公众号,可作文一直平平,很少有人夸赞,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这反倒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每天总是挖空心思在想:“怎么样才能抓住大家的眼球?这样写有意思吗?今天写得行吗?爸爸妈妈对它的评价是什么?”渐渐地,我的作文越来越好,从每天的担心到进家门就问:“妈,我的作文被老师推送了吗?”没推送就找原因,找需要改进的地方;推送了还找原因,找这篇文章有哪些亮点,好再接再厉。妈妈、爸爸也经常把我的文章发到朋友圈,总是收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亲朋好友聚会时,夸奖的不再是我的外表,而是我的文章,而且好多人都叫我:小作家。每当此时,我总是自我提醒,我的水平不过如此,但我可以再接再厉,努力做个真正的“小作家”。

写了那么多篇,我从一开始的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到多到不知道该写哪个。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丁立梅老师口中说的:“用眼睛去阅读。”

从不想写到一不写手就痒痒;从公众号冷冷清清无人赞赏到被众人称为小作家;从不知道写什么到事情多到不知道写哪一个。这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成长、一次蜕变。

我很庆幸自己每天都写作文,因为我终于从实质意义上,把随笔当成了朋友!

【篇三:愿凝望星空】

如果大都市纷繁的风物使我不辨今夕何夕,我宁可隐入山中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假如方寸大小的泛光屏幕令我无所适从,我更愿放下它,躺在屋顶,长久地凝望星空。

浅阅读何时浸入我们的生活了呢?或许,在腾讯推出微信的第一版、在《斗罗大陆》第一章发布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它们定义了现代人的另一种生活——浅阅读:几十秒便可读完的推送,配上明亮的高清大图,成为了有的人的全部阅读。

我从不相信“浅阅读”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认真的“阅读”。“震惊!刚刚曝光!”“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标题几乎充斥了朋友圈的每处空白,不过我常在想一个由“人生真谛”和“内幕消息”填塞的朋友圈究竟有多少朋友。点开一篇消息,大拇指划动三下便阅毕,此过程当然轻松而且似乎知道了什么。然而再读另一篇推送后,可否还记得方才知道了什么呢?——脑中空空如也吧。所以不断重复的“点开——翻页——关闭”机械循环,就像用手捞起水中的月色,徒然捧在掌心又徒然看它流逝。“信息”唾手可得,“意义”踪迹寥寥。

我渴望在一个有风和青空的午后,能够翻开唐人宋人的诗集,粗粗读罢再细细品尝。偶然瞥见一个动我心弦的句子,半日清闲便换作了一瞬恍然。只有在晏小山落花微雨的低语、李太白酒剑随马的流浪中,才能悟到一丝阅读的深意吧:非是纸上快餐,而是浅斟低唱;非是信息洪流,而是心游万仞。工作和生产线,总在提速总在升级;但是阅读,快不得,也浅不得。

统计物理中有一个“信息熵”的概念:每摄取一点信息,熵都将增加,而熵增只会使系统愈加混沌和无序。原来百年之前的科学家早已知道:过多的信息并非知识,而是带来混乱的根源之一。何止物理学呢?浅阅读连同所裹挟的斑驳杂色的信息冲刷着我们,信息才留下几许?我们自己的专注和思想又存活多少?

我无意批判浅阅读,因为它是属于我们时代的必然产物,而我也不愿成为古代的卫道者。我见过许多优秀的网站和推送作品。在混浊的数据海洋中,有的科普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量子力学,也有的文学爱好者推送古籍资源以饷同好——他们是这片海洋中清澈湛蓝的港湾。但正如那位科普作者所说:“好的作品应该让你心生向往,我不希望你在读了我的文章之后只是哈哈一笑。”

是的,请浅阅读以深阅读为依靠,就像看过十篇浅显的科普短文也不及拿起纸笔啃下几页高等数学。浅阅读不该是万花筒,幻光流转明灭,引人迷失;它应是望远镜,透过它,便在现世中又望见另一个世界。

愿浅阅读再深一点、深一点,使人有心凝望星空。

【篇四:生活从来不是拼图】

从小就爱玩拼图,几百几千的碎片堆积在一起,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一片一片重新归置,一点一点地看着碎片最终完整实在是件趣事。拼凑的过程枯燥却不乏味,其间也会有挫败,但只要愿意花上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总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越来越觉得如今的生活仿佛也成了碎片,时间是碎片式的,信息获取是碎片式的,阅读体验是碎片式的,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无奈之中也成了碎片式的。

手机闹铃拉开一天的序曲,大概是指纹识别让解锁屏幕变得愈发便捷,看手机的次数也变得愈发频繁。地铁车厢里,广场休闲区,甚至是行走在人流湍急的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推送信息更是如洪水猛兽一般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手机上象征未读信息的红色小点足以让强迫症患者手足无措。

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碎片化地解读着生活百相。这边,正为“XXX,你给我站住”一文的作者——病儿的父亲潸然泪下,想着尽快转文帮助筹款,殊不知那边已是剧情逆转,群起攻之。一碗心灵鸡汤尚未来得及服下,也许它已经被另一碗替代,所以,看似我们每天得到了数不清的信息,但真正能往心里去的,真正引起共鸣和震撼的却少之又少。

慢慢的明白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真的只是碎片,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视角看了不同的方面,然后做出的不同的评价。因为是碎片,所以它可以一次次地被推翻,然后一次次地重建,但是还没来得及把这些碎片拼凑好,已经有更多的碎片扑面而来,让人无暇顾及先前的感受。

仔细想想,生活的碎片却又完全不似碎片的拼图,它没有固定的图案作为底板,也就不会有充满既视感的结局。它绝不会在拼拼凑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和明朗,反倒是让人在拼凑间愈发看不到真相和终点。

零零散散的时间,匆匆忙忙的节奏,看似能轻易得到的全部碎片,却又找不到完整的时间和完整的答案。当各种软文推送让人渐渐忘记书香浸润的滋味,当纹枰论道的对象只是冷冰冰的机器,或许你会怀念生活原本该有的样子——从容而又简单的最初,然后明白,生活从来不是拼图。

【篇五:放下手机,拒绝生活碎片化】

小时候,我经常会去离家不远的图书馆看书,我一直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能让人沉下心来阅读的好地方。随着我渐渐长大,迫于学业压力,我好些年没有踏入那图书的殿堂了。可如今我再次走进图书馆的大门时我才发现,这已经不是昔日的那个图书馆了。人们时不时便会掏出手机,瞟一眼微信中他人发来的信息或是阅读几篇今日头条的文章,空气中充满了一股浮躁的气息。

伴随着手机的智能化,以及其小型化、长续航以及时刻联通的优势,人们开始将手机随身携带。那为什么智能手机会如此占用人们的时间呢?归根到底还是其中内容的多元化。从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许多,而每个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源是单一的,人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所需的知识,因此那时人们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专一的。然而智能手机使得人们可以从单一的入口获得无限的信息,因此人们时不时便会拿出手机来检索或查看需要的内容。这样一来,人们原本高效工作的时间段便被切割成了无数块碎片化的时间,人们的工作也不再高效。

同样地,由于人们获取到的信息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们不仅变得浮躁了,还开始沾沾自喜,不懂装懂。毕竟,碎片化的只是太浅了,这么多的知识说的好听一点是四库全书,而说得难听一点,便是郑燮口中的“破烂橱柜、臭油坏酱”。人们沉浸在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的成就感中越陷越深,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人们真的是陷得太深了啊。如今很少有能主动学习业余知识的认了,很多人都依靠手机的推送来进行学习,推送到什么内容便学习什么内容,很多时候也不会去明辨是非,梳理条目。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学习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这种碎片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如今新世代的一个特征,也带来了诸多人际、甚至社会问题。技术本身并备有错,关键还是人们的自控力。究竟何时,人们才能做到自我控制,放下手机,拒绝这种碎片化的生活呢!

【篇六:碎片化时代】

随着电视频道的日益增多,广告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版面的无限扩张,专业杂志的层出不穷,手机推送的接二连三,我们的生活被分割成了细碎的时间段。“碎片化”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碎片化时代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阅读载体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书,平板电脑,手机,让你随时随地感受文字的魅力。“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便在这步履匆忙的时代中显露无疑。

“碎片化”阅读让人们纷纷抛却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此,再也不会有在夜雨声中端坐读书的确幸,再也不会有一字一句斟酌回味的畅快,人们开始淡忘品味一本纸质书籍的快乐,那指尖摩挲于书页的触感,都已慢慢离我们而去。每个人都顺应着时代的改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碎片化”阅读,选择了“快”。

“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生活的完整性,让人们在无休止的打断和继续中苦苦挣扎。零散、繁多,正是碎片化最典型的特征。新闻推送的接二连三,断章取义的频频出现,夺人眼球的标题和配图数不胜数,网络媒体写作的碎片化在迎合大众阅读喜好的同时,媒体人的初心早已不复存在。信息的准确、完整、客观,在“碎片化”时代的冲刷下,所剩无几。真假新闻难辨,朋友圈谣言四起,碎片化阅读让人们丧失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乌合之众的增多,使得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幕后操手更是“如鱼得水”,肆意妄为。

“碎片化”阅读最终将导致人们思维的敦化和心态的改变。人们总是毫不费力地获取最简洁的信息,长此以往,便丧失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的惰性。人们总是想着去获取,而不是去创造。每一次即将完成的思维训练,总在一瞬间被终结,正如那些永远都无法清空的待办事项,刺眼地显现在人们眼中,任由人们内心的焦虑更胜,从此生活只剩下眼前的苟且。

在碎片化时代中,务必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活习惯。在这凌乱中寻觅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完整。

【篇七:碎片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性与手机的普及,网络授课,网上社交,网络阅读与网络游戏开始慢慢的进入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作业也要在网上完成。而网上阅读中的网络小说则多数是片面的,网络授课也亦是如此。碎片化生活正在慢慢的侵入我们。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过:“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其实碎片化生活有利也有弊,请大家听我一一道来。

从网络授课说起。有一次我去找同学玩,而他正在网上听课,他有时吃点零食,有时与我聊天,这是在实体课中不会有的。而网络授课则也有益,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讲解几个知识点,虽然深度不深但数量可以弥补不足,也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享受教育。

而我相信大家都有微信,也都有订阅号,而订阅的公众号里每天发出来的推送,就是碎片化信息一个淋漓精致的体现。那些推送都是一个一个小文章,很难让读者摄取到连贯的内容,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多多元化的信息,例如一些知识分享类的订阅号,假如每天有两三篇文章,但都毫无连接的话,就获取不了什么真正的知识。而新闻类的订阅号用这样少量多个的文章,就可以让读者获取更多的、范围更大的时事与新闻了。

说到微信,还有一个功能不得不提。那就是——“朋友圈”。朋友圈大家都知道,有许多好友会在上面发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动态。由于朋友圈的信息数量十分多,但是每个信息却十分短暂,这种“碎片式的记忆”肯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我相信大部分初中生,周末醒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朋友圈,或在饭后,空余时间,而这些闲杂的时间将朋友圈分割成极小的“碎片化信息”,导致了信息摄入不全面的问题。

碎片化的一个重点在于阅读。阅读是最容易被打断的,有一个短信或一个电话就会彻彻底底的让正看到一半的、正在投入进书本故事里的思路混乱。而正是这种思路的被打乱,就会让原本连续的时间变得“碎片化”。

我认为小片的时间也好,大段的时间也好,对我而言,零敲碎打的时间我都用在了看书上,并乐此不疲的利用着这些“碎片化时间”。

我认为网络授课、订阅号、朋友圈还是碎片阅读,当前的碎片化生活无所谓好坏,无所谓是无奈的被动接受还是自己主动接受所谓的“碎片化”,这都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只有自己把碎片化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就是有用的时间。

【篇八:谁偷走了我的时间?】

随着“碎片化”一词的横空出世,很多浪费时间的无用功都被套上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我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呢。于是接着理所当然地低头翻阅手机的推送消息,一条接一条迅速地翻过去。利用碎片化时间去阅览碎片化信息,产生了思维被充盈的错觉,放下手机后什么都不记得了。

于是在夜晚仔仔细细回顾了一遍自己一天做的事,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时间就像是被偷走了一样。那么,是谁偷走了我的时间?

是手机吗?是没有营养而不富逻辑的碎片化信息。当我的眼球对着一条条以标题夺目的推送,当我的大脑被这些消息接踵而至地光顾,当我自以为自己接受了很多信息的同时,我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入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浪费时间。有人便轻笑一声:“我们总要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适应碎片化的时代。”

究竟是我们适应生活,还是生活顺应了我们?

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抱怨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旅行,只能在家看看朋友圈大肆转发的某地区的风景美图,就仿佛自己去过了那里一样;另有一篇文章,作者发觉自己没有整块的时间去阅读大段的文字,而碎片化的阅读浅显易读、是被自己所接受的。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是吗?没有了需要推敲、需要斟酌、需要慢慢品味的语句,没有了深度的文字就像是赤身裸体了似的,一眼被看光的同时也只是浮在表面,仅此而已。

这些写手所抱怨的“没有时间”看上去致命极了。那么,是谁偷走了他们的时间?

足不出户地品读世界,在世界的这一头不断地发表赞叹去羡慕另一头,信息的广泛传播除了带来仿佛开阔的眼界以外,还带来了只够被眼睛捕捉的共鸣。浮于面上,于是不再深入思考与体会。最终留不下深刻印象,因而在当日小结时,发现自己仿佛做了很多,却没有一件事是说得清道得明的。

再者,关于阅读与旅行——这让我想起了曾读过的余秋雨先生写过的文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为什么碎片化的信息大都只能被走马观花,就是因为缺乏了品味与体会。它所传播的新闻不具备丰富的营养,倘若我阅读了这些推送,当我沉浸于仿佛收获了新知识的喜悦的同时,时间便悄悄从我的指缝溜走了。

那么这时候是否该问一句:是谁偷走了我的时间?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