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慈善意味着什么】
话说捐款箱,捐款箱,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的公益慈善设施,在超市里、餐厅或是银行都能看见这设施。但是放置在超市里的捐款箱不但没能起到本来的作用,适得其反,成了民众的废纸箱。想必大家都会看到此景:走到捐款箱旁边的人,大多数人投的是购物发票,优惠卷或是广告传单,少数人投的是一毛,两毛的小票子。在往里面一看,这些废纸大有占据了捐款箱的大半部分。
这种现象和自然的动作,不但反映了当今社会民众的道德底线的问题,更多的是民众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无声的排斥和批判。
可能做这种事的民众也有自己的理由,前几个月轰动国内社会的“郭美美事件”让红会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一低再低,“卢美美事件”也使人们对于“慈善”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产生了模糊。原本捐款箱带着“救济贫困,行善积德”的口号出现在人们面前,现在倒是被扣上了一个“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的帽子。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处处体现,在“7、23”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社会上众多的“80后”,“90后”都开始筹资捐款,涌动出了大批爱心人士。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对于重大交通事故,捐献爱心的人这样多?对于捐款箱却是无动于衷?难道红十字会救济的人不需要帮助吗?其实面对一大串的问题,答案很简单:捐出的钱去项向明确用意也命确,相反,放置在超市里的捐款箱中的钱都干什么用了?在一个网络舆论能杀死人,说一句话就能一片海啸,假媒体事件频频发生的网络便捷时代,公众宁可相信一张张充满爱心的钞票变成赃款,也不愿相信这些钱救济了困难民众。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想:“这不关我事儿”或是“有人来负责”。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捐出去的钱用途不明,红十字会丑闻一再爆出,使公众对慈善机构失去信服感,普遍认为慈善机构带着一个伪慈善的面具,在欺骗百姓,欺骗公众,从而造成这种现象。或许,这种反映社会风气的行为,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话题。(辅导老师:侯艳华)
【篇二:一次意义非凡的义卖】
一年一度的义卖开始了,同学们在早上就在聊下午要买什么了?我们先听了一段大队部的发言,之后我们就排队进入了现场了。
一进场地,扑入眼帘的是人山人海的场面了,有的已经在我们的场地等候多时了,我是下半场的,所以我进入,就先冲向我们班,我看了看,商品可是琳琅满目的,突然,我看中了一个磁铁,上面还有绿色的,橙色的颜色,我往后一翻,“天啊”我大叫,“居然要20元”。小小的一个磁铁20元,我想:“20元!好贵呀!但是也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好机会。”我又看了一下,发现有一本书挺好的,我看了一下,17元,我说:“磁铁加书,37元,对吧!”同学说:“对!”我想了一下:“能优惠点吗?”他也想了一下:“不行,要优惠!拿优惠卷。”我想:“天啊!优惠卷给老师了呀!”哎”我叹了口气。“算了!原价付吧!”付完后,我垂头丧气地走了,嘴里还喃喃自语的说:“我的37元钱!37元钱!”
就在这时,铃声响了,我马上跑向我们班级的场地,我刚刚好赶上了一名在场地上看来看去的男同学,我赶紧拿出“我的世界”橡皮擦,问道说“同学原价20元,现价15元,要不要!”男同学开心的拿出15元说:“好,我买!”收了钱我无比的激动,心想好爽,一下子进账15元。又来了一名同学,他也看中了普通橡皮擦,我赶紧推销:“1元一个要不要,”同学可能觉得很便宜,拿出5元对我说:“给我来5个普通橡皮擦吧!”我又心里美滋滋的想:“20元了,太棒了”!慢慢的,义卖活动接近尾声,我们回到班级,同学们都非常开心。
这一次义卖活动,让我们意义非凡,因为我们把钱给了山区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买书本了,就像15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一样: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们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