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基相关作文

【篇一:关于桥的作文】

在园林中,桥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景物。它在园林中起到供人通行、分隔水面和点缀水景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北京大学也称为燕园,曾经是如诗如画的圆明园的一部分,园中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名曰未名湖。湖旁有五座桥,形态各异,给湖景平添了不一样的情趣。

以博雅塔为起点,朝着花神庙的方向走去,不一会儿就会看到二分桥的身影。二分桥全长8。6米,宽3米;拱高1。35米,拱宽2。1米。因走到此处,需选择道路左右分行,故名。二分桥赶快到了分隔水面的作用,将未名湖分隔成一大一小的水面,具有层次的变化。桥面微微隆起,洁白的桥栏两端的石鼓上,清楚地刻有野草似的花纹。整座桥好似白玉,呈现出一种素雅的美,点缀着未名湖。

再向西走,到了红楼附近,奈何桥便映入眼帘。桥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座寓意着转世轮回的地府之桥。整座桥的桥基宽,桥身窄。桥面的中部是由一块石板搭在两岸的桥基上形成的,经不起大型运输工具的重量。如此窄的桥身,也许就是防止大型车辆经过而修建的。奈何桥是平面方孔石桥的板式代表。桥栏和桥基刻有祥云,呈现着特有的中式风格。

走到湖心岛,就会看到一座没有栏杆的石桥,这便是回头桥。因为去往岛上的人必定回头折返,故名。回头桥桥长8。7米,桥基处宽6米,桥中心处宽3。5米,桥高1。5米,单拱宽1。1米,共5拱。回头桥原为圆明园西洋楼方外门前的一座溪桥,由于外国侵略者的洗劫,原来的桥栏已经丢失,但现在仍能从桥身上找到精致的雕刻,不失为一种残缺的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那样。桥面由4根石梁支撑,石梁上端刻有孔雀花纹,其间流露出一丝西方风韵。整座桥就像是一条有力的纽带,将四面环水的湖心岛与大学联结在一起。

踏步桥在湖心岛的另一端,位于石舫与岛之间的水面上。踏步桥又称汀步,外形为一块长条石。人站在湖心岛上,若要到石舫上漫步一番,就需要迈过水面。年轻力壮的人可能轻而易举,而老年人、女子和儿童往往不能如此,这时踏步桥便派上了用场。人们可以踩着它轻松地到达对面。这块长条石可能原并无用武之地,但是被人们无意中使用,便成为了重要的桥,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之作。

在湖的东北角,有一座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拱桥,名为“湖东桥”。桥拱近似一条抛物线。与颐和园内的玉带桥不同,这座桥只是在一条水沟上方跨过,其旁边也有直通对面的道路,可以说是应景之作。

未名湖的桥,就像几块白玉,镶嵌在明镜的边框上,自成一抹亮丽的风景。

【篇二:我的寒假】

去年寒假,我们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路驰骋,终于到了目的地——西昌。

在西昌我有一波亲戚在那儿,所以大年初一下午,爷爷带我和我的大侄女安丽萱去湿地公园玩,那里有很多梅花桩供游人通行。所谓梅花桩就是在水上竖立的一根根木头,交错着通向对岸,相当于只有桥基,没有桥面的“未完工”的桥。在一开始去梅花桩的路上,我俩还又蹦又跳,大步流星地跑过去,可一到梅花桩,我俩马上刹住脚步,腿都开始发软了:妈呀,这可比我们想象中的梅花桩还长,还高,这可怎么办啊?虽然紧张又害怕,但是我俩还是决定试试。我俩拉着手,一步一步往前慢慢挪动,哪知刚走几步,旁边草丛里的牛蛙突然叫了好几下,有点像打雷似的,吓得我俩马上又退了回去。刚退回几步,又听见旁边一群人在议论着什么,原来是在我们来之前刚有个小伙子脚踩空了,“噗通”掉进了水里。听到这儿,我俩只敢紧紧牵着爷爷慢慢走过去。可走到一半,我心想:男子汉大丈夫,怕这个干什么!于是我松开了爷爷的手,独自向前迈。可下一秒我马上后悔了,恐怖不断操控着我,使我只好连滚带爬哆哆嗦嗦地爬到了对面。看到我这个滑稽的样子,旁边的人都哈哈大笑,真让我尴尬地想钻进地里。

回去时,我俩又来到了梅花桩前。这回,我可鼓足勇气,不让大家看我笑话了。我小心翼翼地踩着每一个梅花桩,等重心平稳了再换脚,虽然有点慢,但是稳扎稳打地走了过去。可安丽萱就没那么顺利了:她踩到了一根不是很稳固的木桩,身子一歪,差点掉下去,幸亏我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她,要不然她就变成“落汤鸡”啦!

因为顺利地走完了梅花桩,我俩的兴致就来了,一连走了八九个来回,越走越快,越走越稳。直到夕阳西下,我俩才随着爷爷恋恋不舍地回去了。

喜庆的春节,我既“收获”了红包,也收获了勇气,夺下了梅花桩!

【篇三:灵桥】

灵桥横跨于宁波市海曙区与江东区分界的奉化江上,它是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和新江记营造厂竺泉通设计中标,是中国第一座有中国工程师参加与设计的单孔钢粱环形桥。

灵桥的由来还挺有趣!建桥时,由于水深流急,桥基总难打牢。忽然,一场骤风暴雨不期而降,雨后,在半空中出现一道彩虹。七彩辉映,桥工们心领神会,于是照着彩虹的位置打下桩,结果很快打成了。因此有些灵异,所以取名叫灵桥。

我带着好奇心来到了灵桥下面,灵桥中间行车,两旁走人。从远处望去,灵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奉化江上,桥顶像一张铁丝网。近看,桥柱上有许多弹孔,我想:可能是和日本人战斗时留下的。

我趴在桥边的栏杆上向下望,宽阔的江面上,波动水涌。货船一字排开,呜呜的汽笛传出很远,两岸绿树葱葱,姹紫嫣红。

晚上,华灯高照,彩灯齐放,河水中倒影着五彩斑瓓的灵桥,灯光时亮时暗,时红时绿,真是美丽极了。

这就是灵桥,一座有历史的桥。

【篇四:这天,我回家晚了】

又熬过了一个闷热烦躁的午后。轻轻的晚风悄然送来海滨小镇醉人的气息,积攒了一整天的暑气就这样融化在带着海腥味的风里,我不禁心驰神往,足随意去……

信步来到海边,只见海天相接处燃烧着一抹瑰丽的红,霞光还未散去,层层叠叠的深蓝色云层边缘镶嵌着华丽的金边,波澜壮阔的海面上跳动着橘红的暮光。

海浪次第向岸边涌动,海水泛着涟漪,簇拥着雪白的浪花一次次撞击在岩石上,涛声阵阵,夕阳华光不减。海面傍晚的美景,仿佛一幅色彩明艳的画面摄入我心灵的相机,忽觉我的心在阵阵海歌中渐渐平静了下来。此刻我已无意回到那凌乱压抑的书房,便又沿着海岸线走去。

夜幕垂下来了,街灯一排排亮起,栈桥上华灯齐放。

我在街边的长椅上坐下。墨绿色的大海就像是抖动的绸缎,远处小岛上的航标灯闪烁着神秘的红光,街灯倒映在水里,在波光起伏中影影绰绰,亦真亦幻,恰似神话中龙宫的灯火繁华。转过头来,不远处是狂欢的人群不知疲倦地演绎着属于他们的青春和不眠。

我继续向离人群更远的深处走去,喧嚣离我越来越远,海浪拍打桥基的旋律在我耳边悠悠缓缓地回荡,越来越慢,越来越轻,有那么一瞬,让我感觉它轻缓如时光。昏黄路灯下卖竹制品的老人偶尔抬头给我一个微笑,似在传递着某个神秘又古老的故事。

我的心一点点静下来了,一点点融入到梦幻般的夜色中,细细品味与思考着一个极其虚幻和朦胧的,摸不透的问题。

远处海面上静静地浮着一轮明月,就这样宁静安详地散发着清丽的银光,柔和而明亮,始终沉默,始终温和,始终毫不吝啬地向所有属于黑夜的人们分享并不十分明亮的光和并不十分炙热的热,始终内敛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孤独与静谧的答案。

回家的小巷漆黑幽深,而明月始终伴随在我头顶。夜阑人静,云淡风轻,我独自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今夜,我让我的家人久等了。

【篇五:我爱家乡的洛阳桥】

要说我家乡——泉州,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那肯定是被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历时六年建成。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安静的白龙,横卧在宽阔的江面上。

然而只要你略微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来。洛阳桥因建桥处水潮湍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先民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形成了“船”形桥墩,不但颇具特色,而且利于分水。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州人才开始采用。

这还不够,为了巩固桥基,他们还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牢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才智。为了纪念洛阳桥——这一伟大的桥的建造者——蔡襄,桥上还刻有他的雕像云云。

说到蔡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他建这座桥的传说,请听我娓娓道来。传说从前,江底住着很多妖魔鬼怪。一日,有一巨船过此,江底的龟、蛇掀风起浪,眼看巨船就要翻了,船中旅客吓成一团。突然,空中传来人语:“船上有蔡姓贵人,不可作怪”。话音刚落,江上风浪骤停,平静如初。事后人们知道,船上果然蔡氏夫人,正有孕在身。这夫人感谢神灵,拜天许愿:“儿如长大,必建桥江上,以利行旅。”后来这小儿,便是赫赫有名的状元蔡襄。他从小就聪明,当母亲把这事告诉他时,他就默志不望,发誓若有显贵之日,必尝还母亲心愿。这一传说为洛阳桥增添神秘色彩。

啊!古人用智慧和心血缔造起来的特色洛阳桥被赞为“状元”,真是实至名归!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