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岁首乐事】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当爆竹声声响起,千家万户将红灯笼高高挂起,一阵阵欢快悦耳的歌儿便飘入人们的耳朵中,一股子的甜蜜感一直蔓延到心里头。
“噼啪噼啪……”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将清晨的宁静生生打破,像是在呼唤人们快快起床,为年的到来开始做准备。这喧闹的鞭炮声像是新年的交响曲,将原本窝在床内的我只得抛弃赖床的念头,与家人一同为新的一年而“奋斗”,虽然每次我都会被自己弄的像只小花猫,既滑稽又搞笑,但我还是开心得不得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令我所期望的除了那丰厚的压岁钱以外,最令人馋涎欲滴的就是那些被奶奶摆在祭桌的那些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糖果了,真让人光是看便就垂涎三尺,可只能饱眼福,而不能一饱口福。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满足我的心愿。我随手拿几颗便可以吃得津津有味,一种甜蜜的感觉将心包裹。听老人说,新年吃甜的,代表着甜甜美美。走到大门口,门两旁被贴上了门神,看起来威武庄严,引用《花脸》中的一句话来说,看上去还真是“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不让厄运与邪气沾染上。
和蔼可亲的太阳公公才刚刚与月亮交班,五彩缤纷的烟火便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混入夜空,向人们展现自己那份短暂的美丽。刹那间,我便忘记了它姐妹清晨的那份失礼,忍不住想自己亲自尝试。便向周围的人借了一根,让妈妈在一旁指导,免得我惹事生非。我战战兢兢点燃导火索,我脑中一片空白,只听见“砰”的一声,烟花宛若一只脱缰的野马,冲入云霄,与其它同胞一同照亮了黑漆漆的天空。它像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又像是天女散花一般星星点点地飘落下来,美丽极了。
旧的一年即将离去,但我却沉浸在这片迎新春的喜悦。但愿新的一年里,我可以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的生长起来,为自己的那份梦想而拼搏!
【篇二:今年的中秋格外迷人】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明镜般的圆月穿行于九霄,把如水的清辉静静地倾泻在这片土地上,四周都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
温馨的小院里,家人围桌而坐,每个人都尽展“绝活”——露天包饺子。老天仿佛也卖给这个节日一个面子,明月悬,微风拂,柔和且心醉。
月亮若隐若现,透过摇摆的树叶朦胧见它的衣襟。一家人依然围坐在桌边,不过却不再是准备了,而是享受劳动成果,煎、煮、蒸、炸样样俱全,自然其乐融融。
当月光,洒在祭桌上,我开始了多年中秋一直干的事情——瓣瓜。这是一项技术活,我总做了不过三次,自然不怎么熟练,但人总归要学习的,当第七十一刀下去的时候,三十六瓣“瓜”就出炉了。祭桌摆好后,往常都要拍照晒晒的,但又一想,这样做,岂不是对天地自然的不礼貌,还是谨慎的好。
月亮游到了头顶,一切都恢复了宁静,楼梯下院子里,只有祭桌前的红烛还闪烁着火焰。坐在栏杆上,体会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缠绵而渺远的乡情,由无边的月色勾起,该是一种怎样的惆怅?“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圆之夜,团圆之时,白居易兄弟离散,又是什么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豁达的心胸也阻挡不住亲情的汹涌。
望水镜圆月,映出友情的点点滴滴,它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曾经的所作所为,是为何;那些经历的,又是怎样的有滋有味。前方的路是什么,我志又在何方;这个清冷的迷茫世界,又有几番意境。
风过,烛熄。
这月圆之夜,不同的人,不同的景,愿有人与我品出相似的中秋。
【篇三: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春节)】
腊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厅里。这时,就会有人问:你的父母呢?他们去哪了?
当你来到厨房时,你就能看到他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的忙碌身影。因为今是腊月三十,根据我们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两个神仙。一个是天神,而另一个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帮爷爷奶奶准备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饭,祭品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祭品摆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间是一个木篮子,里面放着两条糯米肠(在猪大肠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鸡和一块蒸熟了的猪肉。左右各摆了一根大蜡烛。篮子前面是一碗饭和一碗水。而后面从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两条年糕、一块豆腐、两个馒头一个杨梅和一些水果。
祭品摆好后就是祭拜的时间了,爷爷拿来一把香,用蜡烛点燃后发给我们。
我们每个人双手举着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随后,爷爷把香插在祭品上拿来了一鞠躬沓黄纸,相当于神仙用的钱,将它们点燃,烧给天上的神仙,祈求天上的神仙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但我认为,祭拜神仙和佛教是一样的,应该要虔诚,不求私利。我只是含着对神仙的敬畏之心,给他拜年罢了。
祭拜完天上的神仙,我们还要“慰问”一下管我们饮食的灶神。于是,我们又将祭桌搬到了厨房,将之前的祭拜过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依然是以特别虔诚的态度给灶神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家乡的风俗,虽然普通,也很常见,但却是除夕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是我最喜欢的风俗,因为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和神仙社交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