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打糍粑】
“糯米珍珠粒粒匀,木棍石臼往来频。”
大年初三这天,我随妈妈回到小陶镇上湖口村的舅公家。一进院门,就看到了眼前这幕打糍粑的精彩表演:刚刚蒸熟的糯米饭,一粒粒晶莹饱满,如珍珠般透亮,香喷喷;把糯米饭倒入石臼里,几个舅公就轮流上阵,挥动胳膊,手拿木棍,点入臼窝,转着圈儿将石臼中的米饭捣碎,间歇还“哟一嗬,哟一嗬”地喊着号子,声音伴着杵棍声有节奏地散向四周。
好奇的我看着他们轻松的样子,也想动手试试。可木杵被石臼里黏稠的糍粑粘住,难往上提,即便有爸爸的帮忙,才打两下,我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舅公忙接过木杵,笑着告诉我,打糍粑可不仅是个力气活,速度要快的同时还要控制力道,速度慢了就米饭变硬,轻了糍粑又不能成形。看来,我只能站在一旁,静静欣赏了。
刚刚打好的糍粑又软又黏,趁热依喜好裹上咸口的肉菜馅,或者甜口的花生糖浆,都好吃得不得了!你看,像奶酪一样还能拉丝呢!
打糍粑、吃糍粑、闹新春、迎新年。妈妈告诉我,这糍粑早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食物,更是一份情怀和黏住友情与亲情之间的纽带。同学们,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一定要尝一尝!
【篇二:我骄傲,我是河姆渡的子孙】
透过亮的能照出人影的玻璃,余姚博物馆中那一件件稀世珍宝在蓝盈盈的灯光下闪烁着它迷人的魅力与光彩。虽然已是几千年之久,可是时间的推移使它们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这个寒假,我才真正接近了它,悄悄撩起了它的头盖?
“这木头上雕刻的还真精致。看介绍是远古时期的耶!”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阿姨兴奋地嚷嚷着。
“这老祖宗们到底怎么做的,没刻刀,没机器的,光凭手做,可真聪明啊!啧啧……”一位老奶奶带上老花镜,瞅了半天,不住地点头,连连啧啧称赞。
一位颇有文化的叔叔仔细端详着玻璃柜自言自语道:“余姚人还真的很了不起!这些东西可都是很有艺术收藏价值的东西啊,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啊!”
……
一阵喧杂的讨论声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一群人们围在一个玻璃柜四周赞叹纷纷。我仗着个子小,轻松地钻进人群中,那里展示着一块成半圆形的木雕艺术,定睛一看介绍,那是出土自河姆渡的凤鸟形象牙匕状器,外面一圈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剥落了一块一块,微微凸显光泽,导游阿姨说这“油漆”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至今最早的漆器。正中央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一圈一圈清晰的雕刻纹路向中间簇拥起来,导游阿姨说这是人们信仰的太阳神。这太阳神象征着威武象征着神话,两边簇拥着的火焰鸟仿佛太阳神的守卫者,它们昂头相互对望,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闪耀着威严的光芒……
随着人流,我又参观了遗址的现场。现场雕塑着几千年前各种各样的人和大大小小用竹子稻草编成的草房子。定睛一看,只见许多“人”或光着身子,或披着简陋的稻草衣,正在辛勤地劳作呢!目睹着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我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的画面:昔日的河姆渡,古木参天,水草茂密,瞧,犀牛在原野上奔驰,大象卷着鼻子在嬉闹……一派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不远处,一位河姆渡先人正用骨哨吹奏着悠扬的曲子呢;炎炎烈日下,勤劳的人们手持骨耜,不时地掀起土来,正干得汗流浃背;在茫茫的姚江边,先人们正在捕捞江里的鱼虾,为自己准备丰盛的晚餐呢……
漫步前行,我置身于简陋的茅屋和动物骨头制成的工具中,爱幻想的我不不禁再次遐想翩翩:远古的河姆渡人手持木制的长矛,驾着一支简陋的木船,在姚江游弋着。有时可能浊浪滔天,但是他们奋勇前进,手持长矛,身背弓箭与大象、犀牛等大型猛兽进行殊死拼搏,虽然有时生命悬于一发,但他们仍奋不顾身。聪明的先人们为了使自己免受地面潮湿的侵袭,在地里密密地钉下木桩,再在桩上搭起一排排茅屋。他们就在这难避风挡雨的茅屋里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制出土瓶、陶罐、石斧木杵、骨针、铁镞。河姆渡人也已经渐渐远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白天,男子去树林打猎,女子则在家里用木杵舂米,用陶罐做饭,用针线缝纫。河姆渡先人在劳作之余还用艺术来调节生活。男子把吃完肉的动物骨头制作的埙、笛等各种各样的乐器。?这里独特的木井,是河姆人智慧的结晶。历史的风沙已把河姆渡的文明深埋于地里,但是,现在已经发掘,它的文明程度让人震惊。这一古文化遗址是煜煜生辉。
妈妈还告诉我:拥有七千年悠久岁月的河姆渡文化,作为中国南方史前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世界上最早的笛子、最早栽种的水稻就是我们河姆渡的祖先发明创造的呢!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想:先人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过人的智慧,创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河姆渡,它不正像一颗姚江边的明珠吗?不正像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吗?
细雨中,我继续走在河姆渡一条条古道上。耳畔响着中华文明的远古晨钟。河姆渡,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三:打糍粑】
“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户户打糍粑。快喊爹,快喊娘,烧开水,蒸糯米,拿起粑槌捣糯米。”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最让我开心的就是中秋节打糍粑。
糍粑最讲究的就是蒸和舂。首先要选材,糯米粒一定要选那种圆圆的才会更糯更香。把米粒洗干净后再上蒸笼蒸,蒸出来的糯米饭晶莹剔透,喷喷香香,整个村子都闻见那种香味,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糯米饭蒸好后必须马上放石臼里舂,不能冷却,否则就会舂不糍,会有很多米粒夹在中间。
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饭放在石臼里。糯米饭不能太多,多了舂不动;不能太少,少了不好打。外公拿起一根碗口那么粗的木棒用力舂打。一开始,有年轻人自告奋勇地来舂,可他们力气不够,方法不对,那晶莹冒着热气的糯饭用力一舂,就粘住了木杵,怎么也举不起来了。于是外公这位”老将”出马了。只见外公轻轻一举就举起了木杵,用暗力舂在糯米饭上,发出”咚”的声音,再提起木杵,便有糯饭黏在木杵上。舂饭、提起,再舂再提起,渐渐的,糯米饭越来越碎,也越来越了黏,糯米饭条就拉得越长。我也想要尝试一下,使出来全身的劲都举不起来。
外公不断用力舂打,大约十分钟,一粒粒的糯米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饭团,这个时候糯米饭就算舂好了。外婆趁热把饭团分成乒乓球大小的一团,一碗一碗的弄好送给邻居们一些。外婆说:"大家都吃才会更香,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我使劲点头。
糍粑怎么吃呢?必须准备好豆粉和白糖搭配着糯米饭团。先用筷子夹出一小团,然后在外面裹一层豆粉和白糖,看起来都让人流口水,颜色也十分诱人。轻轻咬一口,糯米的软糯,豆粉白糖的香甜让人颊齿留香。吃完糍粑后每个人的嘴角粘满了豆粉和白糖,你笑我,我笑你,一家人沉浸在这节日的欢声笑语中……
每年的中秋节总少不了糍粑,香甜的糍粑寓意着团圆和甜蜜,而打糍粑也成为我美好的童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