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骑自行车】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事情像星星,多的数不清。每经历一件事,便在我们的星空中闪烁,随便摘下一颗,就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小曲段……
十岁那年暑假,我去乡下姥姥家消暑,看到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孩子骑着自行车玩得好开心,我真是羡慕啊!我便决心学会骑自行车。于是,那年生日礼物便向妈妈要了一辆自行车。
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了,我的心里很是紧张,总是怕骑不好摔倒。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说:“没事的,我扶着你,就不会摔跤了。”他把着自行车的后座,我骑上了自行车。爸爸指挥着我:“眼睛看着前面,两只脚开始一起蹬踏板,让车轮转起来,身体坐直,保持平衡。”听起来也并不难嘛!但操纵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自行车总是不能飞一般地跑起来,总是向两边歪倒。练了几次还是不行!我有些气馁了,唉!原来想让那两个轮子转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是看到别的小朋友骑得那么顺畅,我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既然车子都买了,那我就一定要学会!我又重新坐在车座上,记住爸爸教我的要领。哇!自行车果然跑起来了!我激动极了!可是没跑几步,“咣当”一声,我摔倒地上了,车子也压在我的身上,爸爸急忙扶我起来,看到我没有受伤,鼓励我说:“不要紧,摔倒是很正常的,你已经很棒了!起来再练习就好了。”爸爸给我擦掉汗水和泪水,我继续练习。经过反复的练习,我发觉骑车比走路快多了,还不费力,我踩几下踏板,车子可以走好远呢!身体平衡好了,车子也不晃动了,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我太享受这成功的喜悦了!
有志者事竟成!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事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要坚持到底,一定会战胜一切!成长就像一辆列车,在行驶过程中,有许多事在等待我们去经历,坚持目标,雨后一定会见到彩虹!
【篇二:我家的温馨】
人人都有家,虽然每个家的组员不同,但是家人之间的亲密感都一样。就如我家:和谐、温暖永远是我这个家的主调,这首主题曲中让我感觉曲调最动听的就是我生病的那个曲段。
还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时的我身体忽冷忽热,我大声地呼唤妈妈,她着急地冲进门,看到了我痛苦的样子:头上冒着豆粒大的汗珠,背上的衣服都湿了,脸上流露出了对我关心,像是在向上天祈求我没有事。她坐在床边摸了摸我的头,发现我的头像刚煮熟的鸡蛋一样烫,确定我是在发烧,于是马上叫爸爸下楼开车送我去医院。
到了医院,护士给我打了针后我的病情好多了,我不经意地向四周瞟了一眼,看见妈妈盯着我,我就像是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她的目光。我从她的眼眶里看出了一点微红,逐渐变成了红亮,她忍不住了,哭出了声了,像是失去孩子的母亲,她一边哭着,一边自责地说没有照顾好我,爸爸和我一起安慰她,她那棵自责的心才抚平了。
到了第二天,我糊糊涂涂的度过了一天,欣然睁开双眼,想着今天应该是美好的快乐的一天。窗外的太阳斜照在我的身上,温和极了,正时妈妈进来了,看见我起身,拿着刚买的早餐,让我吃。吃完早餐,妈妈亲切地问我:“儿子你想吃什么水果,吃了水果身体会补充营养,你以后就不会生病了。”我点点头,吃了我最喜欢吃的苹果,妈妈刚起身,护士就进来给我打针。护士阿姨一边打一边说:“小朋友,你真幸福啊。你一个人生病了,你一家人昨天晚上都在这照顾你。特别是你妈妈,看见你踢被子,就把你的被角折好,看见你的嘴唇发干时,就用棉条在你嘴上涂几下……”虽然没有哪个母亲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但我妈妈对我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妈妈买回来水果后,用小刀一点点地削着苹果,切一片放在我嘴里,细细地品尝,像是山间清泉时高时低的声音,在苹果中吃一口甜一口,一直甜入我的心田。从那以后我深深知道妈妈的爱是多么的温馨啊!
温馨的家,有温暖的人,就是有妈妈的照顾,我的家才变得这样温馨。
【篇三:家乡的越剧】
它不如黄梅戏一般唱腔明快,不如豫剧一样铿锵大气,不如川剧那般幽默大方,但是它表演优美、细腻、纯朴,儒雅,既表达了人物生活的真实美,又体现出了戏曲的形式美,这就是我家乡的越剧。江南水乡的人们欣赏喜爱它,就如同饮用芳香醇厚的美酒,陶醉其中。
我家在钱塘江边,小时候经常在江边玩耍,耳边都会时不时地传来婉转动听的曲调,在爸爸妈妈的介绍下,那个时候的我就这样认识了越剧,也逐渐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越剧诞生于1906年,那时的越剧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时称“小歌班”,后来“小歌班”到达上海,吸收了京剧的长处,又慢慢变成大部分由女演组成的戏团,经过一次次发展改革,最终成为了今天的越剧。
因为越剧唯美、清新,所以服装也是力求简洁、淡雅,这在许多京剧迷眼中是一朵“奇葩”。上衣分为圆领、斜领、对开领,袖子也分水袖和放长衣袖,越剧服装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是用绸、纱、尼龙等制作而成,这也为演绎动人的故事增添了重要一笔。
我的外婆是一个越剧迷,做家务时,总会听到她轻轻哼着一些越剧曲段。有一次,我缠着外婆,非要她好好地唱段给我听,外婆笑着答应着。于是,动听的音符由外婆唱响,优美的旋律在我耳边回旋,我仿佛从外婆那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想到了贾宝玉那欣喜若狂的样子;从“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看到了林黛玉那秀丽的身姿;从“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感受到了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情投意合……
越剧丰富了外婆那一代人的生活,给了她们许多快乐,在当今时代依然影响我们,遍及全国。我相信,越剧的魅力会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上享誉盛名。这就是我家乡独一无二的越剧。
【篇四:动人的微笑】
记忆中的外婆,曾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在我身上,她却倾注了太多关爱,留下了太多温柔,还有那数不清的动人微笑。那微笑是我记忆中最绚烂的一抹彩虹。
小时候,外婆是一个摇篮,她的微笑便是我的依靠。夏夜里,树荫下,躺椅上,亲切的外婆抱着小小的我,轻摇着蒲扇,遥望星空。我爱唱那首幼稚的歌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还总是缠着外婆陪我一起唱,外婆拗不过我,轻轻跟着哼鸣。不成调的曲段逗得我乐开了怀,外婆也微笑着,嘴角往上弯,两只眼睛闪耀得赛过满天星。我笑得花枝乱颤,外婆便帮我擦去额上的细汗,随即加重了扇蒲扇的力道。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外婆的微笑是那么动人,好似夏日凉爽的清风。
上小学时,爸爸妈妈经常出差,留我一个人在家里孤独地徘徊。外婆便搬到我家,陪我一起住。外婆有一手好厨艺,她做出来的菜,味道简直妙不可言。记得那天大雨如注,匆匆赶回家的我一开门,便迎上了她那动人的微笑,耳畔回荡着她那亲切的话语:“回来啦!来,快进来,外面雨大,冷!”说着,外婆便麻利地卸下我的书包,把我拉进屋里。夜色渐浓,外婆推门走了进来:“饿了吧,快来吃晚饭!”透过饭菜升起的氤氲热气,我看到了外婆朦胧却带着微笑的脸,眼睛微微眯起,嘴巴微微向上翘,连眉毛也高高耸起,眼角的皱纹也洋溢着喜悦之情。我大口大口地扒着饭,心中装满了温暖。外婆那动人的微笑,带给我温暖与幸福,还有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外婆老了。现在的她,背佝偻了,皱纹更密更深了,手更粗糙,头发中掺杂的银丝也更多了。每每前往外婆家,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老人,在路口焦急地张望,然后蹒跚着步伐,微笑着走来。她的面颊带着微微的红,眼睛眯成了天边的弯月牙,眉毛也跟着往上提,嘴巴咧开,露出微微泛黄的假牙……看着外婆那动人的微笑,我的鼻子涌上一阵酸潮。
外婆的微笑,伴我走过十三个年头,其间饱含了多少爱,隐藏了多少期望啊!那动人的微笑,承载着外婆对我的爱,多么温暖,多么幸福!
【篇五:源自灵魂深处的艺术】
学过古筝,曾自以为诗意地在琴尾点上一盏浓茶,让芳香弥久的茶香浸透房间的每个角落,也会编一些自诩不凡却实则不成调的曲段自娱自乐。
学过舞蹈,有时会在四下无人处踮起脚尖跳起中国民族舞,也会在聚会时随着音乐的节奏即兴跳段拉丁。
曾经自以为学过艺术课,自己的一举一动就是诗意的凝结,自己生活的每一刻就充斥着艺术的美感,可听过董博士自己的艺术人生之后,我才明白,艺术不是玩笑式的自娱自乐,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灵魂之中流淌出的真挚的感情,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
董博士谈了自己青年时到美国求学奋斗的经历,曾在寒风肆虐的冰天雪地中忍着饥寒困乏送外卖赚生活费;曾做着多份兼职只为了能攒齐那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学费。为了实现理想,让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骄傲,带领乐团不舍昼夜地练习又练习,终于,他在卡内基音乐大厅中奏响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奏响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骄傲。
我终于明白,艺术人生不在于我是否学会了几首好听的筝曲,不在于我是否会跳几段优美的舞蹈,也不在于我是否能唱几句婉转的歌。艺术人生更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挚情感流露,艺术人生更像是一个人对自己理想的坚定,为理想而奋斗,因理想实现而欢欣的过程,一个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认真又充满信念的,富有真正价值的人生历程。
终于明白,艺术的深刻内涵。普遍以为,艺术是一门课程,一种课外休闲娱乐兴趣爱好。其实不然,艺术更像是人的精神,人对艺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持追寻。假如,你爱做公益,并且奉献自己所能的最大力量,那么你的人生就充满了奉献的艺术之美;假如,你心怀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那么你的人生就饱含着充实的艺术之美;假如,你热爱自己所处的岗位,并尽职尽责的去做,那么你的人生就充满了敬业的艺术之美……
艺术并不是狭义的兴趣爱好,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自娱自乐。每一个人内心的执着追求,每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每一种坚定的信念精神,都是极具美感与意义的艺术,而正是由于每个人源自灵魂深处的艺术,才构成了这个斑斓美丽,生机盎然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