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魅力语文】
语文是李白的杯中酒、杜甫的诗中泪,语文是周树人的彷徨呐喊、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语文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幼年时的呀呀学语。
孩提时的语文从会喊妈妈开始,那稚嫩的声音带给家人喜悦,也打开了学习语文的大门。在父辈的谆谆教导下,开始学习“人之初,性本善”,渐渐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犹如一只渴望化蝶的幼虫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渴望长大。
少年时的我,愈加迷恋于读故事。那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带给我的不仅是读书的喜悦,更是做人的道理。我慢慢地品味语文的魅力,吮吸着那鲜美的汁液。
现在,在古典文学的感染下,我认识了那“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却胜西子三分的黛玉。那个“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多愁善感的黛玉。感时伤古,我更同情其悲惨的遭遇。
我认识了那个“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江边自刎,血水漫染江边,曾经何等伟岸的西楚霸王,竟落得如此境地。天府续一段美好情缘了吧。
我认识了那个“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昭君。在去边塞的路上,满目黄沙,此刻的她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听到了父母那一声声期盼的呼唤。一身的凤冠霞衣不是她的追求,她身上肩负着两个民族和平的希望。她的美,心灵之美,让我感动,让我震撼。纵为弱女子,她亦让生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
那些历史上、文学中的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仿佛在眼前活了起来,一个个争着与我晤谈,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我认识了他们,并尝试着读懂他们,铭记于心。
我想,这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吧。它吸引着我去阅读,引领着我去品尝、鼓励着我去回味。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华的潜移默化中,我得到了升华。
语文是一种积累,在这积累的过程中,你会收获感动、收获哲理。未来,我会继续阅读,相信那一定会收获更多。
【篇二:描写林黛玉的作文】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本就是栙珠仙草转世,注定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她,原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可是自小丧母,10岁丧父,小小年纪就如此悲惨,虽然得到祖母的照顾,但是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她失去了父母的爱和温暖。在我看来,她孤标傲世的性格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掩盖自己的孤独、自卑和悲哀。
她是孤独的,经典的“黛玉葬花”中的场景,黛玉把花用布袋装起来,用土掩埋,一边落泪,一边埋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觉得那落花就是自己,孤孤单单的来到这个人世,孤孤单单的落下,孤孤单单的埋葬,孤孤单单的消失在这个世上,没有人会为自己哭泣。她的悲,又有谁能理解?很多人喜欢薛宝钗的处事风格,大气圆滑,而黛玉却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可是,她们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黛玉才会如此,总是独自流泪。
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黛玉在薛宝钗处,薛宝钗一进门就奔向在妈妈的怀里,黛玉看了看,独自落寞的低下头。虽然宝钗很快发现了,化解了黛玉的自卑,可见黛玉多渴望能有父母的温暖和爱。
黛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或许,她在书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元春省亲时,为了帮宝玉,替宝玉做了一首《杏帘在望》,才气外露。一句“”把田野的景观描绘的惟妙惟肖。在大多数时候,读到黛玉,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最经典的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黛玉最终的结局,我们总是在替黛玉惋惜,觉得她应该大度一些,认为黛玉豁达一点,乐观一些,她的命运或许就会改写。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真实才是最可贵的,有多少次,看着她的眼泪,看着她的跌宕起伏,找到了自己的某一处影子……
【篇三:在笔墨古香的路上】
我是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从小学时代起,至今也算学了五六载了。
犹记初学,老师便教我们:在书法中,最难写的便是“一”字。
当时极为不解,“一”是我们最开始学的字,怎会难写?老师并未解释。
后来,喜爱老子的《道德经》。父亲告诉我“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最难。心下更为不解,暗自冥想。
直至那一日,忽而彻悟。
“一”字简单固然,可正因其简单,所以难写。只一笔,却蕴含起峰、回旋、缓提、收笔等好几种笔法,可不是难写。就像数学老师常说,题目篇幅越长其实越容易。实为缘起归一。“道可道,非常道”亦是如此。
简与繁,本就不曾有明显的界线。倘若执意追求复杂、追求深邃,反倒会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人亦如是。一味追求功名、求取成功,而没有确切的目标、具体的步骤,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如此类,数矣。渐渐发觉,心中所存的知识会随着一张张墨字越积越多,人也越来越开朗、洒脱。有时,朋友会觉得我仿佛那水墨,别具风采,飘逸,素雅。
尤爱繁体字。前几天竟将姥爷收藏的20世纪已故的台湾大姥爷寄的家书逐字认出,很是欢喜。总觉得繁体字中的韵味源远流长。
喜爱诗词。对易安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湘黛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容若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东坡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都极为欣赏。有时会在网上与笔友和上几句打油诗。甚是有趣。
现在,虽然没有时间继续从师练习书法,依然恋恋不忘。沾染墨香的手从未停止书写。相信自己会投身文学,年年岁岁,弘扬这千年文明。
手在,笔在,字在。
如此,在笔墨古香的路上渐行渐远。
【篇四:品月】
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下来,撒在一泊平静的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轻柔的微风穿入庭院,轻轻抚摸着零碎的树叶,使它们沙沙作响。而月光也透过零散的叶子,在地面上投下的斑驳的碎影,也被搅的支离破碎。远处,似有似无的传来几声蝉鸣,在这静谧夜晚,更显的飘渺、悠久。我静静的看着月亮,它也静静的望着我,难道,我对于月亮的认识,仅限于此吗?
晚风习习,我捧着一本书,坐在庭院中,看着葡萄蔓绕着木杆绕了一圈又一圈,绿色的生命,在皎洁的月光下显的这么耀眼。轻轻翻阅一本书时,一捧月光映在了有些泛黄的书页上,我抬眼望去,一轮明月静静地嵌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它好像又比前几天圆了一些。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一阵风吹来,放在膝盖中的书不小心掉了下来,被翻的沙沙作响。我却好似没有听见,脑海中思绪起伏,想的都是古人对月亮的心情:李白曾在月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感慨自己的寂寞。南宋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千古绝唱抒发了他的亡国凄凉之情,而黛玉在诗社里曾低叹“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使我感受到月的孤苦无依,再看看月亮,它无言,却似乎也有千方百计想要表达,我似乎对它有了较深的理解。
——6月15日阴转晴
今天晚上是阴天,月亮躲藏在了云朵后面,不曾露面,可它慢慢的,从云层里露出了半面,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果然,等它出来了,马上就给大地染上了清辉,这时我才理解了月亮的某些精神。它代替太阳把光辉无私的投给大地,它自己却默默的待在浩瀚、孤独的宇宙里,忍受着那一份寂寞,这不正像是那些默默为人类服务,却不被人理解的那些科学家?游子能理解月亮,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相似之处——孤独。他们精神上既是孤独的,也是丰富的。我想,我品懂了月亮。
——6月22日阴转晴
品月,品的是它的诗意和情趣,更品的是它的无私精神。月,它令人神往,也值得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