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沐浴书香,诗化心灵】
一个晴朗的午后,一杯升起缕缕轻雾的清茗,一卷娟秀而优美的墨香,微风习习,云卷云舒,我曾想,这大概就是极大的惬意了吧!
总是禁不住沉溺于那奇幻而美妙的文字,不顾时间那无声无息的流逝。尘世的联系已断,心早已与另一端连接。
甘守一份清静恬淡,忘却所有尘世喧嚣,用心灵谱写人世最美的篇章——这就是沈从文,是醉心于人性之美的闲人,是将“人性”供奉于庙宇的使者,是“人性”的浪漫理想的追求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妻子张兆和书写的散文,亦是我对沈从文先生内心的钦慕。
是啊!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呀。从不吝啬于将自己的情思挥霍,只为追寻内心的梦。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自己却老了。”沈从文先生彷徨却义无反顾,诗人老了,女子却不老,担心着自己会被年岁消磨,越来越靠近不了心中的梦,但仍然要将最美的一面展现,即使触摸不到,却依然展望。
《边城》是我和沈从文先生的初次交流。
翻开书页,心中的圣地便开始展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成了茶峒的大河。“平凡的语句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化为了山清水秀,天人合一的画卷。
在川湘交接的茶峒里,特有的民俗风情,淳朴善良的人性人情在这里生根,发芽,与自然的神力交织,长成了了参天大树,藏匿于沈从文先生心中,也藏匿于我们心中。
有了沈从文先生,那心田的阳光便更灿烂一分,尘世的浮躁便减弱一份,存在于内心的纯净便永不会被玷污。
去寻梦吧,不要畏惧前方。当你迷失于花红酒绿,渴望挣脱时,请回头,那名叫“初心”的灯塔还在原处,照亮你走过的路。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篇二:找回诗化生活】
近日,作家、网络营销专家杜子建在微博上抛出了自己最喜爱的诗“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求续写并承诺送酒答谢。但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三天时间,微博被转9万多次,评论2万多条,阅读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00万。但不少人认为这并非是真正的诗歌创作,续写者对诗一窍不通,是传统文化的外行,并指出诗人是寂寞的,诗歌是小众的。
诚然,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诗歌创作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是,不能否定大众对诗歌的热爱,他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对诗歌的欣赏。
在热爱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大众的文化修养会得到提升。一些年轻人和学生,他们在节假日经常参观画展,尽管他们的专业不是绘画,但却表现了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在参观中自然而然的受到艺术的熏陶。许多老年人也许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他们经常听京剧、去参加戏友会,这也是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乡下来城里的打工族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许多人都懂得用读书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来感受都市文化。
曾经北大的孔庆东教授组织了对文化书籍解读的讲座,参与者有学生、上班族,他们对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不专业,但却有着对文化典籍的深厚热爱,展现了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大众不仅有资格有能力热爱诗歌热爱艺术,他们更可以追求诗化生活。官员在忙碌的政治生活外,有的会私下收藏古董,作为一种文化的寄托。上班族在焦躁忙碌的工作中总会抽出时间参观博物馆,周末去踏青或与朋友小聚。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会从繁忙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去公园赏花,在雨中漫步,听听悦耳的轻音乐,读读青春的小说。在前一段时间,人民大学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参加的人员有理发师、公司职员和农民工,他们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的诗歌也许不是最精美,但却体现出他们对艺术和平凡生活的热爱。在这种诗化生活的渲染中,人们渐渐平复了心情,不再浮躁,精神越来越有风采,思想变得宽阔,胸襟更豁达,心灵更具真善美。
在我看来这次的诗歌续写活动是真正的诗歌创作,它激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向往,唤回了人们内心对诗歌的热爱,敲醒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对目前这种拜金、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未必不是一场甘霖,一种清风明月。
【篇三:我喜欢诗词】
现实里的我是一个不太会表达的人,所以与人交流的时候会显得弱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自己很喜欢的领域有所表达。比如说我对一些既浪漫又有情怀的诗句就情有独钟,在唯美诗句里我能学到很多我想要的。
我很喜欢的《竹石》这首诗。我喜欢诗中的深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诗人用竹子来告诉我们做人的原则,不怕打击,不畏强权,坚持到底的一种态度。我还特别喜欢《游子吟》这首诗,诗文赞美了伟大的母爱,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厚感情,虽无言无语无泪水,却充溢着母爱的深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令人感动。再比如《凉州词》这首诗,诗意深厚,我本人也非常喜欢。诗人撇开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以浓厚的浪漫气息诗化了边塞生活,写出了将士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就是我喜欢诗词的缘由,从诗中能学到很多有意义,有深意的内容。这就是我所热爱,我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