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沐浴书香,诗化心灵】
一个晴朗的午后,一杯升起缕缕轻雾的清茗,一卷娟秀而优美的墨香,微风习习,云卷云舒,我曾想,这大概就是极大的惬意了吧!
总是禁不住沉溺于那奇幻而美妙的文字,不顾时间那无声无息的流逝。尘世的联系已断,心早已与另一端连接。
甘守一份清静恬淡,忘却所有尘世喧嚣,用心灵谱写人世最美的篇章——这就是沈从文,是醉心于人性之美的闲人,是将“人性”供奉于庙宇的使者,是“人性”的浪漫理想的追求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妻子张兆和书写的散文,亦是我对沈从文先生内心的钦慕。
是啊!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呀。从不吝啬于将自己的情思挥霍,只为追寻内心的梦。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自己却老了。”沈从文先生彷徨却义无反顾,诗人老了,女子却不老,担心着自己会被年岁消磨,越来越靠近不了心中的梦,但仍然要将最美的一面展现,即使触摸不到,却依然展望。
《边城》是我和沈从文先生的初次交流。
翻开书页,心中的圣地便开始展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成了茶峒的大河。“平凡的语句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化为了山清水秀,天人合一的画卷。
在川湘交接的茶峒里,特有的民俗风情,淳朴善良的人性人情在这里生根,发芽,与自然的神力交织,长成了了参天大树,藏匿于沈从文先生心中,也藏匿于我们心中。
有了沈从文先生,那心田的阳光便更灿烂一分,尘世的浮躁便减弱一份,存在于内心的纯净便永不会被玷污。
去寻梦吧,不要畏惧前方。当你迷失于花红酒绿,渴望挣脱时,请回头,那名叫“初心”的灯塔还在原处,照亮你走过的路。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篇二:与书共生】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当我们走在羊肠小道上,脑海中回荡着贤人的训言,看着周围百花齐放,驻足捧起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细细品读,时间从字里行间里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遐思。
“我一直在哭,哭自己没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人没有脚。”这是一个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的女子对命运深深的控诉!就是这样的女子,她不向命运屈服,即使生活在黑暗中,但她的生活却充满光明,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奇迹。
三天有多长?无非是72个小时,三天能干什么?能干的事情寥寥无几。但对于海伦来说,三天足以让他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三天好似三十年,可以真正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海伦对光明没有过多的奢望,她只希望有三天她用三天诉说着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在安静的下午携着一本《边城》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的照在泛黄的书页上,伴着阵阵书的清香,我们穿梭在沈从文的笔尖。沈从文用清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淳朴良善安静的湘西边城的美清晰自然,依山傍水,有湾泊的小篷船,轻柔的山风,望眼无尽的翠竹,同时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懵懂美好的爱情。“一辈子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先生最深情的告白。
读书让我们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读书,让我们感受“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凄凉;读书,让我们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篇三:边城读后感】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张兆和,据说就是书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倾心的年华遇见了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仅是作者沈从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们。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篇四:不期而遇】
走过许多路,经历过许多事,也见过许多陌生人。在茫茫人海中偶遇,有时只是一个微笑,或者一句暖人心屝的话语,却灿烂了我的时光,芳香了我的岁月。他们的容颜或许只剩模糊影像,但他们美丽的善意却如高悬的明月,照亮我的心湖。
那是一个假日的清晨,姑姑打电话来说请我们吃饭,我和妈妈立刻收拾好,搭了一辆出租车前往。
司机是一个剃着平头的中年人,脸有些肥胖,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正气,他几乎是窝在座位里,像一只慵懒的胖猫,有些邋遢的样子。我皱皱眉头,钻进了车。
一路上无话,车里充满寂静。突然妈妈的手机铃响划破沉寂。她接起电话,大声笑道:“来啦!在路上!”我捂住耳朵,平时倒不觉得她打电话怎么样,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她的大嗓门格外刺耳。不一会她又豪放地笑起来,声音极具穿透力,像炮弹在脑中炸开来,令人头晕目眩。司机没有任何反应,默默无闻看路开车。但我觉得这种行为太丢脸了,于是我十分恼怒又不耐烦地朝她吼了一句:“说话就不能小声点呀,吵死人了!”妈妈声音立刻低了下来,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下头,我心中不禁有些得意。
这时一直沉默的司机却说话了:“我说,孩子,你怎么能吼你妈妈呢了:“我说,孩子,你怎么能吼你妈妈呢?”我气未消,本来就?”我气未消,本来就不是很喜欢他,此刻更加厌恶了,我装迷糊,不理睬。妈妈按了电话,扭过头看向窗外。“无论你妈妈做什么,你都不应该这么大声对她说话。就算要批评也要在背地里批评,当着外人,你也要考虑她的感受。”他的声音低缓又不容置辩。我静下来,心中的怒气消了一半,细细反省又确实是我不对,对他的敌视之意又少了一些,然后我像征性地低声“哦”了一声。他通过后视镜看着我,脸上写满严肃:“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道,百善孝为先,要懂得维护父母的尊严!”我沉默不语,妈妈接过话问:“师傅,你家庭一定很幸福吧。”“算是吧,人人都有父母,孝顺是好事,我也经常这么教育女儿。”他憨厚地回答。我更加愧疚了。妈妈为了不让我难堪,拍了拍我说:“听见了吗?以后可要记住这个叔叔说的话。”我点点头,心中不再对他厌恶,反倒有些敬意,司机挠了挠头,笑得十分开心。
我们下车时,妈妈要了他的一张名片,并说道:“师傅,您是一个好人,下次用车我再找您。”他十分爽快地点头,并好心地提醒道:“过马路,小心点,我走了:看着远去的车影,他的面容浮现在我面前,他的话语久久回荡在耳边……。
他是一个陌生人,平凡且普通,然而他的行为将善远扬,将爱传播,我感谢这位不期而遇的大叔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尽管彼此并不曾相识,然而他美好的善意却让人铭记一生。“百善孝为先”那句话,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爱的宝贝与生命中最美丽的玫瑰。
世界因善而美好,人间因爱而美丽。请将自己心中那份善传递给他人,让人类更加团结,让世界更加和谐,天地之间永远明媚如春。
【篇五:快乐不在别处】
有人认为快乐在水乡小镇里,小桥流水人家,温柔姑娘的乡音绵长;有人认为快乐在贝加尔湖畔边,晚风轻柔缱绻得不像话;而我认为快乐不在别处,就在一张张墨香书页中。
我想快乐应是在唐诗宋词里。写景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理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写人生是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千古豪杰诗人的词句,感受青天碧水,水天相接的好景色,感受风雨当前心底浑然不惧的气度,这是快乐的,是意境美极的快乐。
我想快乐应是在近代字句里。我看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我看余光中说“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我看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看他们的故事,看那个时代的爱情与十年文革的屈辱,我看他们站在风口浪尖也不曾自折风骨的热血难凉,我想我是快乐的,是一位学子对这些文人先生们骄傲自豪的快乐。
我想快乐应是在北欧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有没有和奶奶幸福地生活在天国里,那位爱换新衣的皇帝到底会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愚昧,被锁在高高塔楼里的公主与她的骑士是否已经自由无忧了呢。这些故事总令我想起一个个小时候暖黄灯光下读书的夜晚,这些童话与回忆令我快乐,是天真无邪的快乐。
我爱着每一本书中的颜如玉姑娘,我想我文章拙劣,只有读书带来的快乐才能使我文笔略微提升些许。这快乐驱使着我渐渐成长为笔落惊风雨的人,也令我做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虔诚学子。这快乐不在别处,在书本里,在我心间。
【篇六:我读懂了秋季的落叶】
又是一年的秋季,打开日记本中飘下一片枯黄的落叶,看到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犹记得那年也是这个时候,和奶奶漫步在小区附近的林荫大道上,道路两旁种满了笔直挺拔的银杏树,那时已近黄昏,天空中只剩下一抹残霞,却染红了半边天。一阵秋风吹过许多金黄的银杏叶从树上飘落,给本就有些微凉的夜平添了一分萧瑟。
从小我就一直生活在奶奶的庇护之下,在幼小的我的心目当中,奶奶是无所不能的,自然也是不会衰老的,可在夜色和落叶的映衬下,奶奶的身影显得有些苍老,我甩了甩头,努力追上奶奶,拉着她布满皱纹的大手。
我们并肩走着,突然奶奶开口说:“现在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秋天的落叶了。”声音很小,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当时我最不明白奶奶为何会喜欢这枯黄的落叶,却还是挑了一片最大的银杏叶,“奶奶给您!”奶奶看着我手中的叶子慈祥的笑着,摸了摸我的头:你看“这叶子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风雨侵蚀过它,可它却坚强地挺过了一切。现在,它短暂的一生就要结束了,它将落回泥土中,为来年春天增添一份生机。”我有些不解的看着奶奶,月光衬着她的白发,使她愈发的慈祥。“可是它就要死了,不会难过吗?又一阵风吹过,奶奶指着空中的叶子,你看它将它的生机给予下一代,是高兴的。”叶子在空中飞舞,就像欢快的精灵。对奶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想,它大概是快乐的吧,奶奶又给我讲起了她一生的故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奶奶不得已放弃了她出国留学的梦想,之后,又和爷爷辛苦的拉扯大三个孩子。期间她很辛苦的工作照顾家庭,即使手指被工厂的机器绞断一根,她也依旧热爱着生活。
回过神,看到那片叶子,抬起头看着窗外飞舞的落叶。我想,我明白了奶奶的话。落叶这一生有过许多磨难,它的一生就要结束了,却依然不忘为来年的落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多像奶奶艰辛又操劳的一生。即使这样,奶奶把她的爱,倾注给了我,用浓厚的亲情滋润着我。
【篇七:高处“胜”寒】
“一向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乎物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拘囿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饶宗颐先生如是说道。然而真正做到“超乎物外”,却需一生诠释。总有行走的山遥水渺,总有瞭望的长夜晦暗,总有面对的坎坷荆棘。于是我褪去满身热闹的风尘,默默想一件心事,默默行一段路程,超然于外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羽化而登仙”。
秋风乍起,黄花堆积,秋意伴随乍凉的风,来得如此浓烈,恰似一坛陈年老酒,让人不饮而醉。垂钓濮水的庄子醉了,醉倒在这天地间。他站在宇宙的高度去审视芸芸众生,去观察现实的生活。他高屋建瓴般的洒脱与豪迈使他超然物外,将精神的绝对自由伸展到每一处。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追求是超然物外的高阔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
于焚香望烟中搅动出悠逸的境界,一篇雅舍小品柔和了然之意,层层相积,竟成千字万稿,引人遨游文海,享尽纷华。梁实秋选择独自一人静默在文学之路上,出入无我之境,独自迎着屋外庭院的紫丁香,听枯枝乱叶落到台阶上的拍打声,看烟线直戳屋顶。重寻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做到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个诗人的身份演绎高风亮节般的气度。依然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超乎物外。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烽火连天,荒烟蔓草,沈从文先生对张兆和的爱仍像那流淌的湘水,汹涌而澄澈。即便在“文革”中,在艰苦的咸宁,他还是默默守着属于自己的角落,没有背叛自己的人格和良知,没有虚掷宝贵光阴,以文化苦行僧的态度超脱地走着,诠释着“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字其人”。他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他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不拘于现实。1981年捧出巍巍大气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的空白。
三千青丝,袅娜窈窕。王小波书中的红拂女是那样的柔情似水,但我为之欣赏的更是她洒脱自然、勇于向前的巾帼精神。王小波笔下的红拂女有血有肉,敢爱敢恨,在贵族妇女瞧不起她时,她不在乎,只为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他站在高山,以俯视的姿态看待世界,欲乐即乐,欲生则生,欲死则死,敢于宣泄自己的情感,高歌向前。
人生繁杂纷乱,看似错综复杂,难以捉摸,但只要跳出限制的枷锁,超乎物外,以一个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就会明心道理,洒脱自然。
【篇八:味道守真】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别有一番风韵。对于我而言,这样的一座小城的美就如中国旗袍随着历史沉淀余留的甘甜。
我住在这里一栋楼房中,这里破损而精神的红瓦就是时间流逝最好的证据。细腻的红瓦,粗糙的墙体,因为长年有着不知道活了多少年的古树的遮挡,透露出了一种沁润和宁静。它们守护着这里的人们,由朝到幕,由春到冬,往返循环,见证着这里人的欢笑,悲哀,绽放,凋零,美好,亦是肮脏。
这座楼看到过很多个我,但他最后也只能同其他一样看着。
那时的我,常常在太阳的余晖留恋不舍地俯视众生的时候,牵着母亲,踏着光。她会买一点麻花,这倒是我很喜欢的。看着麻花卷卷的,金灿灿的,看着就像两条粗粗的辫子缠绕,交织,在阳光下有着异样的光芒,散发着一种香浓的油炸的味道。我总忍不住想吃。也许觉得它没有麻糖的固执,馓子的软弱。那卖麻花的是一个中年人,身上挂着白布,整天身上总是白粉粘得到处都是,但对我来说这很有“大人的样子”。他每次都会笑着对我母亲寒暄几句,总会问我上几年级了,在学校成绩怎么样。他笑起来能让人感觉很实在,就像暖风吹过一样。映着斜阳的余晖,吃着麻花看风景,有味道。然而,看着他,更有味道。
记不清那个卖麻花的人的样子,但却清楚地记得麻花的味道和那个人的笑。这样的人,不介意向别人展露自己的笑。有时候,我觉得,他的笑伴随着麻花的香气回荡在这座小城里才是一种完整的味道。
那时我不懂,我懂的是,这种感觉,很美好。我回忆起来,也许甜已经随着时间冲淡了,但总不腻。这就像麻花,吃的时候很甜,很美味,尽管吃完了,甘甜的余味还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转变,尝到的也只剩心情了吧。
就像我现在,忘了那时的独特时刻的独特味道。尽管我行过许多路,看过许多斜阳,见过许多人,吃过许多麻花。
而我说的那种味道,也许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们能够仍然在那一片斜阳下,牵着同样的人,来到同样的地方,去吃同样的东西,但是,我没有了那时的味道。因为我们都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总徘徊在过去,就算曾经最爱的东西留在了那里,比如,那时的味道,比如,母亲。
我想说我爱我的故乡的小陈,或者是爱我的母亲,或者是爱我的曾经,他们都是美好的,跟这座小城中的味道一样。
也许,我曾经很害怕,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再拥有曾经那么的美好,我没有好好感受那粗厚有温润大掌的温度,我没有好好品尝麻花的甜腻,我没有好好看过美丽的晚霞。
而我有的是这整座小城的景色,它是公平的,静静的坐在那里,发出它独特的韵味,在时光的磨练中,它更古老,就像旗袍,能读出味道,只是不同的时间,独处的味道更取决于你豁达的心境罢了。
虽然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太沉重而留在了过去,但是一些味道会萦绕在这座小城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