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历史将记住和亲公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古人曾以女人做苟安得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为了天下太平,睦邻友好而愿意牺牲其幸福甚至生命的和亲公主有许多,她们以和亲的方式,用自己柔弱的双肩默默无闻地担负着每一个王朝对外和亲的政治责任。
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的和亲故事中,“昭君出塞”无疑是最美的一个。昭君没有贵族的身份,只是一个生长在巴山楚水的奇女子,有的只是不屈的性格和对命运的不甘。
昭君名嫱,天生丽质,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多少风流才子倾心爱慕之人,但她最后由选秀入宫,本以为入宫之后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宫门深似海,后宫佳丽三千,在宫里的几年,她作为“掖庭待诏”连皇帝的影子也没见到。
恰巧在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韩邪单于为了加强与汉朝的关系亲自入汉,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因为这样能促进两族和平,汉元帝欣然应允,并诏后宫妃嫔议亲。昭君不愿意一辈子做笼中之鸟,毅然请命,自愿赴匈奴和亲。
昭君出长安后,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收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和呼韩邪单于的百般宠爱。昭君出塞的几十年里,她将中原文化传到匈奴,为西汉和匈奴人民的友好做出了伟大贡献。“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一片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不仅饱受战乱之苦的汉匈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凄美壮烈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成了文人骚客竞相描写的对象。诗圣杜甫感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张仲素赞她“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昭君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和平事业,日日思念家乡却不得归。她只能手扶琵琶,朝着家乡的方向。黄沙满天,憔悴了她的容颜。残阳暮云,渲染了她的岁月。不屈不怨,塞外留青冢。
不只昭君出塞,还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对西汉王朝顺利立西域都护府的作用不容小觑。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也在一段时间内维系了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的和平稳定。
这些前往异域和亲的公主在塞外的风尘中消陨了青春,却背负着王朝的使命,以柔弱之躯承受着和平的重任。
中原王朝的和亲公主数以百计,然而,有几个能为今天的我们所记住呢?
【篇二: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拥有完美的容颜,她更拥有一颗纯美无私的心灵,她就是王昭君。
本以为她只是凭着美丽的容颜而随意被皇帝玩弄当作彩礼送给匈奴罢了,但当我参观完昭君故里后,深深地被她吸引住了,甚至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昭君的故里原来如此美丽。进入大门,一片绿与生机映入眼帘,正盛开的三角梅的花香引诱着游客往里走,花香里带着丝丝甜味,也许它在告诉我,昭君的童年有多么甜蜜;也许它在告诉我,兴山的水果有多么甘甜;或许它还在告诉我,昭君就是用这三角梅做成香香的脂粉来梳理红妆。
往里走,是她的书房,作品室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昭君家庭富裕,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琴声犹如清脆的鸟鸣,仿佛小溪正在奔跑,宛如高山般的狂放,她能时时变换琴声,让人身临其境。她的画秀丽,柔美,纸上跳跃着正在欢唱的鸟儿,站立着独自盛放的梅花。她的字轻柔而又刚劲有力,像潺潺的小溪流,像矗立的群山!
她的闺房更是整洁温馨,被褥正整齐地叠在小床上,衣服井井有条地挂在一旁,梳妆台上的妆品也有序的摆放着,这一切让人难以相信她已离去,她仿佛还活着,或许在花园散步,或许在书房看书。
童年时的昭君就是这么一个优雅,净美有才华的女子。
昭君一天天长大。有一天,皇宫里的宦官画师为皇帝来到民间挑选美丽的女子昭君因此被选进了宫里。宦官听说昭君家庭富裕想打捞一笔,而昭君生性刚烈以至于宦官什么也没得到,于是宦官在画人物画时将昭君丑化,还在她的右眼下点了一颗丧夫流泪字。当皇帝看见昭君的画像时非常生气,一怒之下,罚昭君扫三年后花园。
又有一次,匈奴来到中原王朝和亲,由于要嫁到远方,并于匈奴一起生活,没有一人敢站出来,但昭君站了出来,当她抬起头来让皇上看到她美丽的容颜时,皇上的心里别提有多懊悔,将五十个画师全部斩首。
在走之前,她回到兴山与她的父母告别,我能想象当时的昭君有多么的伤痛与不舍,也许,她泪流满面,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到最后,她还是带着满腹的才华,美丽的容颜和中原的各种文化随匈奴去了。
出塞后,她与匈奴人民和谐相处,将自己的才华与中原的文化传输给匈奴,使得整个匈奴族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她为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奔波于长江内外,在丈夫呼韩邪去世后,按照”父死妻后代母”,她再次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她忍受着凌辱,受尽折磨。她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使中原王朝与匈奴族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使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六十年来没有发生战争,成为了中华民族和平的象征,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昭君是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