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在肖申克监狱里的任何人都是无罪的。”主人公安迪因法官误判被指为杀死妻子及其情人的凶手,因而进了当时最黑暗的监狱—肖申克。遇到了一群无罪却被律师陷害的人以及残暴的警官,贪婪的监狱长。
在肖申克监狱中,所有人每天都过着相似的生活:吃饭、工作、睡觉,没有兴趣爱好的他们只能从挖苦别人身上寻找短暂的乐趣。而安迪却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即使狱友不断提醒:不要对现在的生活抱有任何幻想与希望,那将是一件徒劳且恐怖的事情。可安迪却用行动证明着:冒着生命危险买来了钳子,每天雕刻着象棋与其他玩物;每天坚持读《圣经》,只因“拯救之道,就在其中”。就在其他人开始渐渐麻痹自我时,只有安迪仍保持着激情与信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安迪的一个老友—在监狱中生活了50年后的一个老人出狱了。老人出狱后,被分配到超市工作,最终却选择了自杀。只因为他早已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就像一只井底之蛙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离开了监狱的他就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一般变得焦躁不安,惶惶度日。或许是他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热忱,失去了失望与信仰。而没有信仰的人大概也就只能独自慨叹,抑郁而亡了。
“圣者渡人,强者自救”安迪用自己的行动渐渐感染着监狱中的每一个人。从向政府投递几百封信,只为获得捐赠书目以及修建图书馆开始。每天教不同的人如何学习、识字、阅读,这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而不至于在出狱后茫然的面对外面的世界与人。
看完影片,真正让我感慨的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我敬佩着在那“死亡之地”仍能努力寻找幸福的安迪。试想,我们是否也在这三点一线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不温不火,失去创造力,每天所拥有的仅是一个不剩任何东西的躯壳。
当然,安迪着一类人是迥乎不同的。在他们遭受苦难时,仍保存着自己的尊严,心存信念,充满希望,并积极采取行动,即使躯体受了禁锢,灵魂却从未被套上枷锁。
我想,实际空间上的大小并非所谓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在我们心中,只有拥有希望,才不会迷失真正的自己。
【篇二:博弈】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博弈……
人生一大快事莫过于棋逢对手,对手不仅能体现你的价值和实力,还可以激发昂扬的斗志,若是没有周瑜与诸葛亮的相遇,就会失去一段脍炙人口的斗智斗勇的佳话了……
除了能够遇到对手,能否能在恰当的时机迎接挑战也很重要;初遇对手,除了好奇更多的就是紧张和刺激,你会开始在心中栽种下疑惑并等待开花结果;你会默默地与他较劲并不时地与他进行对比,渐渐地,你开始因为技不如人而苦恼伤心,从原来的敬仰悄悄衍生出负面的情绪,你会在对手得意时独自神伤;你会在日益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直至后来,嫉妒与愤懑吞噬了你的理智,你开始对一切都表现出无所谓,失去对生活的追求,并逐渐变得麻木……
真的是这样吗?所有人都是这样吗?那我们就无法进行竞争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失去博弈的价值同样会变得索然无味,可凡事物皆有对立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连串的打击会使常人裹足不前,可有些人都能在挫折中摸爬滚打,经历风霜雪雨,依旧苍翠挺劲。所以,人这一辈子,真的要甘于平庸,局限于自我吗?
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圣人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与借鉴中得知真理,试问我们又有何畏惧不能冲破自我的束缚呢?所谓博弈,就好似一台利己的机器,何为利己?从相互竞争中所获得的对博弈更高层次的渴求,通过借鉴对手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牢记取胜才是博弈的最终目的,为了获取更高更新的智慧,必须真正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真正了解自己后才能够更好地引导自己。
以整个青春为代价抗争不公平的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斗士”曼德拉1991年出狱当选为总统后,在其就职庆典仪式上,向人们特别介绍了三位特殊的客人——他被关押期间的三名看守。这三名看守在他27年的牢狱生活中,对他极不友好,令他吃尽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折磨。谈及此事,他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暴躁,正是在狱中27年的磨砺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得以活下来。谈及出狱当天的心情时,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把怨恨留在身后,说得多好啊。面对磕碰,是盛气凌人还是以礼相待,这种选择,反映了当事者非凡的修养和气度。更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博弈得发展。他不畏挫折,执着砥砺,历尽艰难,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做出了杰出贡献。
可见,博弈对于每个人百利而无一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收获,本来就是一个令人享受且期待的过程,况且在新的博弈中,增长了你的见识,开阔了你的胸襟,提升了你的修养……试问有谁不对它充满神往呢?
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失败者把博弈当战场,胜利者把博弈当游戏,你又怎样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