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春天里的奇遇】
采艾叶去喽!放学后,爸爸妈妈带着我,兴冲冲直奔狮山公园而去。
采艾叶做艾饺,是仲春时节故乡的一种习俗。宁波人用艾叶做青团,故乡人将艾叶做成带馅的艾饺。我们家沿袭了故乡人的习惯,特爱吃艾饺。
我们从狮山公园翻山去西面的田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爸爸妈妈知道什么地方艾叶多,什么地方的艾叶长得好。
从狮山公园山项往下望:哇!田野里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像天边的云霞。温暖的阳光下,农民在田里劳动,一群不知名的小鸟在田间起舞。好一幅田园春色图!
我们一路看景一路行,来到山下一片小小的芦苇地。果然,这里的艾叶又多又嫩。妈妈用剪刀剪,爸爸用手摘,我也迫不及待地跟着采摘起来。不一会,我手里就攥了一大把。闻着艾叶散发出来的清香,我仿佛看到青青的艾叶在妈妈手中变成一个个油光翠绿、冒着香气的艾饺。我知道,到时候妈妈微信里的艾饺图片,一定会把朋友圈那群馋嘴的阿姨都勾到家里来的。
“安安,你看!”突然,爸爸冲我叫了一声。顺着爸爸手指处,我发现一只像拳头大小的鸟巢隐藏在低矮的芦苇丛中。鸟巢用干枯的细苇叶做成,上方有一只小小的洞口,那一定是小鸟出入的地方。鸟巢与芦苇丛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我一直以为,小鸟做巢是在屋檐下或是树洞里,没想到它们会把巢做在这样的地方,太聪明了!
也许小鸟正在不远处监视着我们呢!我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为了不打扰小鸟,我们匆匆撤离了那片芦苇地。
回到家里,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鸟巢和它的小主人。但愿我们今天的到访,不会惊扰到它。我想过些日子再去看看它,希望它能接受我这春天的约定。
【篇二:推荐一本好书】
星期五,是我们春游的日子。不过,我们的春游有些特别呢。
我去学校做水果拼盘。何老师还让我把水果刀拿来切水果。而且何老师还请来几位同学的家长来帮忙。有吴马睿宁妈妈、徐浩妈妈等。他们都热情地帮我们包饺子和艾饺。尤其是徐浩妈妈和陈梦莹爸爸,他们的功劳最大。他们做的饺子真是美味呀。我们都吃得饱饱的。我和李菲吃得最多。我们组做的水果拼盘也是最好的。里边有两个苹果做的小人,很可爱,一男一女的。老师都说,我们做的很好,还把我们的作品拍了下来。
中午放学了,我们跟老师说了一声再见。我和同学度过了一个快快乐乐的一天。
这真是“别样春游”啊。
【篇三:关于清明节的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前,一场倾盆大雨下了个透,去扫墓的人,脸上也是充满着无尽的思念,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丝丝忧愁与哀念。
这一天,大多人都会去扫墓,我们也不例外,手捧一束菊花,去缅怀已离我们而去的先辈,心中的怀念喷然而升,回忆起往事,心里还是酸的。往远处望去,又是一片炊烟袅袅,让人们看得迷离恍惚,朦胧之中又带着一丝清醒。
清明节,淅沥沥的小雨仿佛也衬托着人们那有点压抑的心情,每人的心里都充满沉静,一丝丝,一缕缕的愁念,萦绕于身,无法散去。人们都不舍地离去,还想再多看一眼那已逝的至亲,心中满是眷恋,不舍之情。
整理好心情,我们出发去采艾草,这天气,让人捉摸不透,雨。时而停,时而又下了起来,空气很清新,采一朵艾草,捧在心头,我仿佛又看到了先辈对我们意味深长的教诲;闻了闻,一股艾草独有的芳香扑鼻而来,我仿佛听到了先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语。虽然他们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为我们做的一切,也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永远无法忘怀。
开始做了,我们认真地做着,虽然其形状,外观不那么美观,但那其中的每一只艾饺,每一个清明果,都是我们精心调制而成。更重要的是,里面包含着我们对先辈深沉的回忆,不变的爱意,还有我们对他们真切的怀念。这一只只艾饺是承载着爱的,这一个个清明果满满的装着我们对他们的爱意。这并不是一只普通的艾饺,而是一只一只意义非凡的艾饺,装着我们永不变的敬爱。
清明节,是一个怀念祖先的节日,先辈们永远在我的心里,永远是那样,那样让我敬爱!
【篇四:请让清明节回归人们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相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朗朗上口,脱口而出,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在过纯正的清明节呢!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将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可以看出清明节这一节日已深入民心。
清明节一到,每户每家就像早已约定一样在那天“相约在一起”,各自到逝去的亲人墓碑前默哀,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也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最终在人们心中所流露的还是相同的情感。可是每当看到他们在那进行一系列早已习惯的动作时,总觉得这一切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了。
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经在《途中寒食》中写道:“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在古代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寒食禁烟,但是如今还有多少户人家会过寒食节呢,这一节日在人们心中已慢慢流失。
每当这个日子人们都会吃一种叫做清明艾饺的食物,是用艾叶和面,白糖、麻屑作馅。昨天晚上我亲自“下厨”,和妈妈学做清明艾饺。在包艾饺这个环节中,艾饺在我老妈那一套婀娜多姿的“手舞蹈”下很快就出炉了,但是在我手中的艾饺却那么的不合拍,只能用四不像来形容我手中的艾饺,哎,失败啊!最后一步那就是煮了,在老妈熟练的动作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哦耶!出炉咯,只见颜色翠绿,再用鼻子一闻,味儿清香。流着口水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为什么在那个瞬间觉得过这个清明节是那么的美好呢!可是清明节不是应该给人带去的更多是那一丝伤感吗?这是在过清明节吗?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觉得人们更多的只是去参与这一形式,而不是真正的用心去悼念逝去的亲人,不是真正的用心去过清明节,而那纯正的清明节已变得不纯正,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失去了那原有的味儿……
让我们一同去回味真正的清明节,一同去过纯正的清明节,请让纯正的清明节回归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