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淳相关作文

【篇一:守候一份初心】

在词典中,守候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守卫、看护,一种便是等待。实则,守候与等待并不相同,等待是指一个人为了某种东西或者某个结果等待着,而守候是指一个人坚守着某一种信念,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保尔·柯察金曾经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道:“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柯察金的那份信念,便是在守候。而那一份守候,没有被大雨浇灭,没有被大风烘干,它就在那里,不近不远。

而正值花季的我们,守护的那一份信念,就是我们从小便树立起来的梦想。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不忘初心,砺砺前行。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我们最初的梦想。坚持我们最初的梦想,一直到我们生命的结束,这就是坚持,这就是守候。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为今后的生活等待着,而致使我们从头到尾一直不断坚持,不肯放弃的东西,就是我们最初的梦想。我们守,守的是一个自己从头到尾最渴望的东西,我们等候,等候的是自己努力而得来的结果,我们的付出永远是值得的,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也是值得的,我们又何必浪费这美好时光,拿来挥霍、潇洒,去完成我们那所谓的“追求”?鲁迅先生为了改变人们的思想,弃医从文,更是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他守候的,便是他作为一个爱国学者对祖国的希望与期盼;伟大的诗人杜甫,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可以为了解救困苦的百姓而牺牲自我,他守候的,就是那一份忠诚,那一份对百姓的关怀。

我们虽然尚未成年,却也可以有着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我们也可以守着那一份从小便立下的誓言,带着它走向成长的道路。或许我们并没有那么优秀,并没有那么出色,但我们总有一份理想不是吗?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吗?哪怕它像“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结果并不那么理想,但我们感受的是过程,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人要事磨,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体现成功的美好。

我守候的,是一份初心,我坚持的,是一份信念,我追求的,是一份执着,我盼望的,是一次成功。

抹一抹粉红,摇落一季的飞絮,流浪是风的宿命,你却非要寻求雨的温柔,直到成雪。

——后记

【篇二:成长岁月我多了一份感动】

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坐在窗边,窗外下起了小雨。看着乌云在天空中洇开,月光在乌云中洇开,撒在未眠的花朵上,成为花的泪水。风吹起,氤氲在空气中的水丝游离着,却带给了我莫名的感动……

你被称为诗圣,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有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你满怀了一腔的爱国血,志向报效祖国。还记得当时你立于泰山之巅发出的豪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豪迈的气势令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是一股何等的壮志!然事事也不是都随人意的,“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伤”围困长安的十年,多少的困惑和磨难,也只换来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无奈。你只能隐居于草茅之中,但你依然心系天下苍生,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虑之言。一缕清风吹过草堂,卷起了屋顶上的层层茅草,吹去的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躯壳,留下的是一个永生不灭的灵魂!

你是一位南宋忠臣,一生为国,死不屈服于敌人的利诱之下。然而国家的覆灭,给了你不小的打击,但你仍没有屈服于利爪之下,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现实却是那么无情,你想去捧一抔故国的土地,谁知却抓得一把冷露,只看见你背后的故土,一点一点,变成严冬。你面对敌人的劝降,发出了“天下事有兴有衰,国土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的豪言,你写下的正气歌,令孟子也不禁赞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前而后,庶几无愧”你怀着一腔热血死去,你的英名被深深的刻在竹简的墨痕里,永不磨灭。

敢问昨夜风吹何处,昔日落红听谁细数?雨未绝。看远处屋檐下珠雨成帘,一缕清风撞开了我的心扉,欲忍住,可眼泪还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篇三:遇见杜甫】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读杜甫的诗。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杜诗,亦或喜欢上杜甫这个人。当杜诗受到了历代诗家“奇才奇气”、“立言忠厚”的赞叹之后,多数现代人倒觉得他为人太消极,所作之诗风格太沉郁,太消沉。

那么,杜甫果真如此吗?

是,却也不全是。离了沉郁便不是杜甫,可他的一生又怎是区区“沉郁”就能说尽的呢?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或许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如果你读过青年的杜甫,或许便能理解那份沉郁,那种一个人对一代江山的守望。它注定是满腔悲凉。

想便知:他打小就老是哀叹,感伤吗?并不是,年青的他有他的拏云壮志,直指那个时代一个青年至高至伟的追求。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偏偏不如他的愿---昏君当道,奸臣掌权,战火频仍,国破家亡。现实可曾给他退路吗?没有!他眼中,所见之处,满目皆疮痍。哪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又哪里会知道,贫穷的人在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发生变故,致使“贫窭有仓卒”。杜甫何尝不愿做一个畅快的诗人?但残破的江山,总争着入他的眼里,然后又流泻在他的笔端。

由少壮入残年,他的足迹踏遍河山,却也没能为那个时代做些什么。面对牵肠挂肚的苍生,只有无能为力。何不放下呢……这便是当代人们要问的吧。当现实令人绝望时,陶潜、太白、东坡都选择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然而,或许是在受儒家氛围熏陶的家庭中长大,杜甫被深深地印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印记。他所选择的,是在尘世间继续浮沉。无论是“常恐死于道路中”,或是处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尴尬处境。他始终无法释怀,无法撇开他心心念念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明苍生。

有人说杜甫愚忠,即使心中念着苍生,试问又有何人能知?何人能晓?可悲的正是,无人知,少人晓。甚至连他本人也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作为区区一个诗人,他的声音何其微弱。诗中的呼喊只能随着世事的秋风飘荡、湮灭。可他,仍用仅存的,微薄的一丝盼望,支撑着从青须乌发到苍苍白发。

我们既渴望有人代表义理和公心,却又对“知其不可而为”的坚守不屑一顾。是现代人太过苛刻了吧。

于天地苍茫间,于高台楼阁上,我遇见了一个,背影寂寥却顶天立地的杜甫。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