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相关作文

【篇一:明镜】

唐太宗以贤臣为镜,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邹忌以徐公为镜,才得以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才有了讽齐王纳谏这一史话。可见,多照镜子,则可以智慧明达。

以生活为镜,成就一代“诗圣”。

杜甫生活的年代,政治开始腐败,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杜甫曾亲眼看见统治者用暴力征发兵士服苦役。兵士的家人拦道牵衣,哭声震天。用暴力压迫人民抛下家里田地服苦役,而县官又来催租,杜甫看着此番景象,再遏制不住口头的痛苦了,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随着《兵车行》的出现,他的诗开始反映人民的疾苦。

杜甫本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湖,或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好的政府,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以人民生活为真实材料。创作了大量的“史诗”,试想,如果杜甫隐居山林,他也不会由于进仕失败而认识政治黑暗。也不会因自己生活困难和看别人生活疾苦而作出“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凄凉的绝唱。

以历史为镜,开辟一个新时代。

当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陷入民族危机,一批爱国人士试图改变这种现状,掀起了“戊戌变法”,然而,这场变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则吸取教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可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随后,辛亥革命以西方思想为指导,推翻了封建王朝,但还是失败的,这时,无产阶级开始出现了。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热血的人民,以一次次历史革命运动的失败为镜,不断改进,终于换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试想,如果当时的进步人士,没有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没有深刻审视历史,又哪来后面的无产阶级的出现,又何来中国共产党。若不是以历史为镜,何来的新中国。

以人为镜,光亮他人又修饰了自己。

荀子曾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也是每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地改正,才有了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思想家。以自己为镜,可以展现更优秀的自己。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他人为镜,从而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学习和改正自己不足,才能越完美。

孔子和荀子,都是以自己,以他人为明镜,对自己进行改造,才有了“圣人”。他们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同时,自己也是一面镜子,留给我们来反思自己的不足,既照亮了自己,又照亮了千秋万代的学者。

镜子,无处不在。可见,只有多“照”镜子,才能发一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才能有更好的自己。

【篇二:关于学习的作文】

学习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过,从世间万物的发展演变来看,学习,让人类从婴儿时期的什么都不会,到能够独立生活的成年人;让动物有了获取食物的本领,让植物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的个体,对学习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目标,我们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必须遵行一个规则,那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力地学习,才可能越过崇山,跨过峻岭,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们的先祖从学习经历中总结提炼出很多经验,供后人参考借鉴。荀子在《劝学》一书中写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表述方法,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学习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十分重要。孟子的母亲深晓其中之义,为了让孟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她带着年幼的孟子多次搬家。一开始,孟子一家居住在杂乱的大街旁,街上常有人耍龙戏舞,耳濡目染的孟子,很快便跟着学会了杂耍。孟母果断将家搬到远离闹市的墓地旁,每日灌入孟子耳中的是哀哀的哭丧声,孟子又学会了哀哭。孟母没有训斥儿子,而是把家搬到了学堂旁。在这里,每天传入孟子耳中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很快,孟子便进入学堂,安心跟着老师读书,学习了许多经典知识,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学习,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学习一旦半途而废,不光浪费了时间,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今后想要再捡起来,多付出100倍的努力,可能也达不到当初的效果。

爱迪生自幼聪明,在家人的支持下一直在努力学习。他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反复实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妥,没有放弃。重复实验至1001次时,他成功了。找到了最耐热的钨用于做电灯的发光材料,解决了人类的照明问题,将人类生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但到了晚年,爱迪生认为自己对人类贡献做得够多,没有必要再那么辛苦。他显然忘记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因此,爱迪生的辉煌,停留在了中年时期。

有人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我想说,只要深入进去,可以将学习与志趣完美结合。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已经诗兴不足,而研究志趣正浓。他开始向古代的典藏钻研,经过埋头苦干,《楚辞校补》赫然问世,迎来一片赞叹,而闻先生继续向另一个古典新义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一直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让生活更加美好灿烂。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