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些闪亮的日子】
每当我一个人想起高中生活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故事,总能让我百感交集……才发现原来往事是如此令人难忘。
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我依然感谢我的每一位老师,现在想想你们所说过的话,原来你们都是那么有影响力。当我走进大学校门之后才终于明白:高中老师讲过的话,都让我发现了新的含义,发现了新的人生哲理,发现了自我实现的方法。
我是一名艺术生,学的是播音主持。当真正接触到播音专业的时候,我发现以前的老师所讲的知识、道理总是能在潜意识里发挥作用,让我完成每一次面试,在大学里我进了青协会、学生会、院电视台,这些是我成功的起步。而教我学会这些,让我受用一生知识的,我想是高中的每一位老师。我很抱歉中学时代没有努力学习,以更好的去回报各位老师。但我想我没学好文化并不代表没学到知识,我学会了如何去驾驭自我,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事,学到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感谢你们……我的老师!
陈少明老师,您是我的班主任。您关心我最多,说实话,以前我的确让你很生气,给您带来很多麻烦!但是现在,您以前的教导,成了我行为上一个无形的标尺,时时在提醒着我不要去触及它。也许以前没有成为您的好学生,但是我想说:我会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去努力,去拼搏,做一个您认可的学生。
李凌燕老师,高一的班主任,教了我三年数学。我没学好数学,这点应该是您最大的失望。但在心底,我一直想叫您姐姐,您的话语总是那么亲切。我在您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东西叫自信。初中时的我是个不敢展示、表现自己的人,但从您鼓励我去主持,参加07年元旦晚会的那刻起,我看到了您的笑容,你相信学生可以做好它,事实证明我做到了,而且我走上了主持人的道路。
江志军老师,我两年的政治老师。您给学生最多的是平易近人,所以我很喜欢上您的课。高中政治最难的应该是哲学了,但我的感觉是学得很轻松,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学生会考试的时候,15道选择题都是哲学,我只错了两题,几乎没有悬念就进了复试,那一刻我充满了感激。
还有地理余凤生老师,历史陈久根老师,英语徐小婧老师,我学到了你们的风趣、沉稳和安静……
同时我感谢五中给了我人生的起跳板,给了我直到离开以后才能享受得到的无形的精神财富,让我更好去学习,去生活,去自我实现!借此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五中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只要珍惜春光,明天就一定能放飞理想……当你们走进大学之后,你会发现,高中留给你的不仅仅是与同学朝夕相处的那些快乐,更多的是你所学到的东西!它们会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三年已过去,我虽然没有收到一本、二本的通知书,但我拿到了可以让我放飞梦想的通知书,拿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通行证,我会抓住它,去实现我的理想,收获我的快乐和幸福!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坚信:青春没有失败,需要的是你不断的去努力,去进取,去总结,去完善……我相信,那些闪亮的日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感动与感激!
【篇二:我们需要哀愁】
“其实,哀愁并非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而是一种艺术之心,它包含着敬畏、怜悯、仁慈,还有感动。”——题记
什么叫作哀愁?不少人会觉得真是个矫揉造作的问题。如此多姿多彩的生活,不及时行乐,为什么反哀愁起来!那就错怪了这个字眼。何等欢乐、团圆的除夕夜,竟在爆竹声中,一响即散,恍恍惚惚地过去了。当你还没看够旅途的风景,却发现车已到了家门口。每一个人声寂寥的夜晚,总是猛然想起来,生命中又一天结束了,我还是一无所成。这一切,并不是身处灯红酒绿就能忘掉的。既然筵席必散,那又何不认真体会一下那种淡淡伤感的滋味,缠绵不断,难舍难分。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那么大概没人会否定我们需要实现美,实现价值。谁说哀愁亦不是一种美?譬如香消玉损,红颜薄命,就是在美中平添一份凄凉,变得愈发冲击人心。林黛玉的一生就是红消香断的,致死不愿落入凡世,短短十几年碾冰为土玉为盆,是多么的洁净。无论贾府如何破败腐朽,她始终保持着孤傲的品性,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悲。正因为在韶华中仙逝,我们才认为她的美,有一种超乎世俗的高度。试想如果她能和宝玉安享天伦之年,纵使她再漂亮,有才华,那这个形象还会如此不朽吗?很多的美,被悄悄掺入了一种惋惜,一种转瞬即逝的伤痛。其实这便是哀愁了。正因为有了哀愁,我们生活中才多了一份感叹,一份悲悯。黄昏是美的,美在短暂的炫彩,明媚鲜艳的春花能有几时,终究是零落漂泊而去。但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已经否认掉这种哀愁所带来的美了。要知道,是那种转瞬即逝带来的哀愁,让我们珍惜每一次雨过天晴。每一次清晨霜降,是淡淡的愁,赋予美别样的意义,使我们更加充实、多彩。
还有一种哀愁,并不能发现美,却能引领我们发现自身。换句话说,这种哀愁就是对自己很深刻的思考。因为哀愁,所以宁静。有人说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深沉的国家,为什么呢?那里有广阔无垠的田野,浩荡无边的雪原消失在茫茫的天际。景色十分单调,但凝结着一种雄浑的力量。环顾四周,大地一片寂寞,你大声呼喊,竟没有回声。天地间忽然就剩下自己,渺小得如一根稻草,一片雪花。什么纠结,什么欲望,都已经被浩荡的宇宙震慑住了。只有这时人们才会反省,我从哪来,又将去向何方?心灵无比纯净,只剩下一点点哀愁,一点点迷茫。这种带给人沉静的哀愁,酝酿出了很多伟大的杰作,像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些作品无不因哀愁而起,为哀愁而生,使人鸟瞰大地,生出一种桑沦的情怀。很多时候,当我们孤独地处于天地之间,或者历史长河里,这种哀愁就会油然而生──既是一种感叹,也是一种反思,是哀愁的力量把我们引领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来审视内心,会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云淡风清。
我可以说,人们的生命力也是有哀愁夹杂其中的,那么是谁要扼杀哀愁,使现代的人们变得肤浅,小气,离真正的自我实现越来越远呢?其实并不能怪社会上追求物质,即时行乐的风气──这是人的本性,而且与哀愁本身并不矛盾。你可以随着秋风,追逐一群翻飞的银杏叶,欣赏它们金黄色的纹理,目送它们化作香尘,回归自然;当夜晚霓虹灯闪烁的时候,你可以透过五颜六色的光,仰望天空最深、最沉的蓝色,那个时候,你没有哀伤,没有忧愁,内心是纯净的,是被美所深深打动的。
哀愁不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情绪,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需要哀愁,我们接受它,品味它,而不要逃避。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站到更高的境界,探寻更朴素的灵魂,更珍惜每一寸光阴。即便是在纷杂的都市,我们也需要哀愁得以片刻喘息。
正如迟子建所说:“如果我们心中不再有哀愁了,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我安慰的空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