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相关作文

【篇一:读历史文化,品古今风韵——读《论语》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篇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你看看你那字,歪歪扭扭,横不平竖不直,母鸡用左爪子写的都比你好看。下一次再这样,你就每天给我练两张小楷。”伴随着老师的训斥,一张被揉成团的卷子落在一个男生脚边。

唉,这已经是第n张被老师捏成团的卷子了。随着黑板上中考倒计时的减少,语文老师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整天都在不停地背、写、读、刷题,弄得我们班人一上语文课就人心惶惶,唯恐语文老师把火烧到自己身上。

众所周知,语文有大量的古诗词要背;有大量的精美句子、文段、文章要读;有许多枯燥的古诗文要理解、记忆;要揣摩许许多多人物的心理;要分析各种人物的形象;要熟知各种优美或萧瑟的环境的作用;要品味各种用词文雅的句子。

更更更重要的是,你还要在各科作业交战的时刻挤出时间来练字,且要写的工整。让人无语至极。

其实,上面都是比较容易的,自从上了高中接触了论述类文本,我的人生观就彻底颠覆了。把文章的每个字分开来看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枯涩晦涩难懂了。你要从那一堆密密麻麻的字中寻找那三道选择题十二个选项对应的句子,感觉眼睛要瞎了好不好。更可怕的是,语文老师看到优美的句子和文章是要让我们背的。与论述类文本相比。议论文真是简单多了,可以往里面“套公式”。

此外,还有大量的成语要会背、会写,还要记住它们的意思,来应对成语运用题。有一些成语“身世坎坷”背后故事相当曲折,有不止一种意思,领略不全面是大忌。当然,也有一些成语构成简单,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类成语。

语文,我想对你说声我爱你,可是我们之间隔着千千万万篇文章;历经多少年的名篇;千千万万个成语;千千万万本古诗词精选……以至于我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把到嘴边的话收回去。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三:挫折有感】

什么是挫折?是困境逆境,还是对自己不利的人或事,亦或纯粹的就是没有搭上人生的快车。在我看来解释这些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深刻反省、领悟一下,去追寻自己挫折到底挫在哪里,其中更重要的便是对待挫折的态度。

我不想去列举名人如何去对待自己的挫折,因为每个人的挫折都是不一样的,你是为钱,他是为名,再向下细分种种,更是多不胜数。至于如何去做,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曾有一则新闻这样报道过:“幸福与金钱无关,更关键的是在于内心的满足感”,人一生忙忙碌碌去追寻的东西各不相同,不要去想有现成的路径给自己走,如果那条路存在的话,走过它其实是在重复别人的人生。挫折便是乐在其中为最高境界,当然,无论何时,保持乐观非常必要。

我也不想去论述挫折与成功即失败与成功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或许在大数据的统计下挫折+选择+坚持总会成功,单纯的去论述它没有任何意义。

人生来可以说是一部奋斗史,无论从考试,还是升职,更别说做企业家,都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成功的总是少数,失败便是挫折,如何去对待挫折、践行低谷期,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都需要去探索的人生命题,没有终点……

对于挫折,我们能做些什么,便做些什么,如果最后没有达到目地,请不要灰心,也不要丧气,因为佛家的因果二字,如果没有足够可口美味的果实在等着你,那请相信是我们自己种的树的品种不对,或者选择的土壤有问题,又或者是浇的水不够。

【篇四:论述人机最本质的区别】

具有各种智能芯片的计算机的出现已经将人类科学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人类科技历史以来的一次质的飞跃,但现如今各种社会舆论已将人们最初对计算机优异性能的惊叹转为可能取而代之人类社会的惊恐,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在早些日子前,“阿尔法”的出现曾为之轰动,众多围棋高手纷纷挑战“阿尔法”,刹那间,人脑还是机脑更强的说法在网上,在报上众说纷纭,谁都不敢妄下定论因为之前人类对于“阿尔法”甚至智能计算机仍处于探索发现阶段,直到李世石被“阿尔法”完全击败,各大论坛纷纷如炸开了锅一般,人们开始对于“阿尔法”有了不同的理解。

李世石与“阿尔法”的五次博弈中,李世石失败了四次,我们可以从新闻中看出,李世石的每一次经过千思万想的布局全都被“阿尔法“巧妙化解,更令人惊叹的是”阿尔法“的每一步下棋所花时间都相较于李世石缩减了不少,如此严密与智能的计算机将每一种博弈情况都分析到了极致,也难怪连李世石都败下阵来。不可否认,”阿尔法”强大而又迅捷的计算机核心拥有着全面而又多样的特点,整密的思维程序分析着未知的发生,这是我们很难去实现的一面,而随着更多的计算机的创造,也难怪会有人提出“智能计算机产品是否将取代人类成为社会主体”又或是“我们是否为效仿计算机那般的思维来谋求最大利益化”。

但归根究底,我们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和计算机最本质的区别同样在于大脑”,拥有更严密的逻辑思维固然是好事,但我们大脑所拥有丰富情感却是计算机所无法达到的,我们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而机器人所拥有的只是表面躯体,计算机往往只会通过计算机核心来判断一件事该如何去做,而我们与此同时还会判断事情的对与错,这些基本但又真实的东西如此强大的计算机没有但人类却有,倘若我们如同计算机一样做事,那人类同行尸走肉并无太多差别,我们现在所该思考的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去填充我们与计算机在逻辑思维上的空缺,而不是愚昧的去思考我们会被计算机取代而不计后果,我们不怕越来越多的智能计算机的出现会将我们所能够做的事一一压榨,我们只怕被自己缺乏认知的大脑所蒙蔽了双眼从而蒙蔽内心。

人类最真实却又最珍贵而最不能被剥夺的便是价值观的认知,当我们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伸出援手,我们大脑里所想的是“他有困难,我应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计算机却不会这样,一个计算机出了问题,其他计算机不会因此产生“蝴蝶效应”,他们“脑”中没有意识,那当我们真正拥有如计算机的思维去思考,那么我们也失去了同情心,整个社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同工厂流水线般川流不息,没有感情,没有温情,更没有爱情,试问: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不!

世界是由“他们”组成而不是“它们”。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