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与阅读的故事】
有一种力量,让成长充满审美;有一种力量,让青春刚柔并济;有一种力量,让梦想不再遥远;有一种力量,让人生流光溢彩……
--题记
时光积攒经验,阅读塑造成长。高尔基说过:“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为我们成功道路上点亮一盏盏路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阅读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阅读史就是给生命打底的历史;阅读是课余时间的最好选择,将空闲的时间留给阅读,不仅充实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还丰富了我们的阅历。阅读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在我的阅读历史中大多是充满着侠肝义胆、忠义两全的历史小说,或者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唐诗,这使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是多么的豪放与朴实。
漫步在诗词之海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月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发出的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感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的感慨。读李白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浪漫的心理。读杜甫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朝廷的愤慨与不满。读李清照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饱含哀愁、怨恨的心理。每句诗词都蕴含着作者的无限情思,沉浸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韵味。
漫步在历史长河中:“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50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只好避其锋芒,结果刘禅不料被操军捉去,于是赵云一人单枪匹马前去营救,耐得曹军五十万将赵云重重包围,赵云反而越战越勇,最后身负重伤突出重围,向长坂坡退去。早在接应的张飞以等候多时,赵云成功得救,但不好的是曹军紧随其后,赵云只好带着刘禅离开,留下张飞一人。10万大军兵临长板坡,只见张飞一声大吼‘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随即夏侯杰吐血而亡,曹军无一人敢前进,最后张飞也成功脱身。”这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场景,也是令我感受最深的。
每当我想起这个场景,我心里都会有所触动,“张飞一声大吼,吓退10万曹军。”可见张飞的英勇,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吼出这一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往往选择放弃或不作为,或者停顿,而等来的却是无限的迷茫,但当你真正吼出这一声时,那些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阅读也是一样,可能某本书的某个地方你不懂或者是没有思维,这是你既可以询问老师或者同学直到把他弄清楚,你会感到特别的轻松,你继续往下读的信心也就更足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利用你的时间借助别人的作品提高自己,这样,你才会轻松的得到其他人通过艰苦劳动才能得出来的东西。”当然,读过的书不可能过目不忘,而从中学到的东西却永远留在了你的大脑里,影响你的一生,让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份话语权,多一份自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总结出来的。当你真正有目的地去读很多书的时候,你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仿佛变得自信,仿佛变得更充实,写作文时也会更流畅,自己的作文也会更优美,同时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绽放光彩。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篇二:《百年孤独》笔记】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一部小说,他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贡百年的历史我定位它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读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当然了,这部巨著也被后人誉为“魔幻小说界璀璨的明珠”
首先,这部作品的题目首先给读者以深远的思索,其次,它还体现了哥伦比亚人民的现实而又充满创新的生活。
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稍稍令人迷惘。小说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出生于小城马贡里的一个贵族家庭。这个家族先后由衰转盛,由盛转衰的百年兴衰史,一百年的时光轮转,又回到了从前。故事情节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给人以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索。这部作品还这本书以很大篇幅地把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不过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一部家族的兴衰历史,可能不只是反应区区一个家族,还可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作者以小见大,对人类的发展和前途的担忧和希望在笔尖如同潜龙游走一般隐藏在字间行间。固然,是需要读者用心去读才能领悟和发现的。细细地品读,你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无限的智慧结晶。
读完《百年孤独》,我感慨万千,可能并不能全部用文字展现出来,所以,希望大家和我,用心去交流和沟通。
【篇三:感性与之铺垫的偏见之路】
这让我想起了知乎上的一个话题:“不可论断”。其内涵与人的秉性相对,恰是带了个人的总结经验。无可厚非的说,有些人除了偏见,甚至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可能。
评价他人,总带着那点僭越性。能看到他人眼里的肉刺却察觉不到自己心口的梁木,马太福音称:“你们这些假冒伪善的人,不如先去掉自己眼里的梁木,才能看的清楚。”所以意即在于,判断他人其实是对自身的反应,并且不在于对象是谁,而在于你是谁。
古文有云:“意见乃害心之蟊贼;聪明乃障道之屏藩。”在评价别人时并没有想到那句“不是你看到的那样”,而是先否定了事实再去相信被自己情绪加工过的结果,正是以这种独断专行的方式获得下定结论的快感,所以在得出结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被恶性情绪怂恿。在现实社会、网络和生活中,恶性评论屡见不鲜,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在人性丑陋情绪的感染下才下出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结论。
与偏见并列的来说,自作聪明也是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究竟是“聪明”还是“自作聪明”?难度等同于区分“愚蠢”和“大智若愚”。在被广泛承认的智慧和剑走偏锋中寻找根源,不由让我感到头皮发麻,这无疑是要在人性本质的善恶中权衡。但我只最后将其终结在一句话:人不需要太聪明,重在勤奋。
在心灵的窗口中,总结以上两点,与人交往时,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过分自信往往会带来双重结果,既将罪行欲加于他人,又暴露出自己的短板,带来的影响恐怕不止停留在尴尬的地步了。所以莫把别人对你的容忍当成是自己情商高所致,多检讨自身的不足,将自己心灵的窗子擦亮。
奥斯丁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你需要的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其实奥斯丁最好的作品是《傲慢与偏见》,在这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达西有教养、高尚、优秀、聪明、英俊洒脱,他确有权利去骄傲,甚至可以坦率的,不顾任何人的说出自己的见解。于是,他用他惯有的作风评价同样高尚的伊丽莎白:“她很漂亮,但差强人意。”对于听到一个十分不友好的人向自己发出蔑视的伊丽莎白来说,她难免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达西保留偏见。作者奥斯丁最优秀的地方,是她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又与感性的高贵相结合。
在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奥斯丁,一百种奥斯丁带有一百个人的感情色彩。我们当认清现实,更要认清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篇四: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在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本书能勾起我对暑假生活的美好回忆。当我读到“我坐在一片桦林里,秋天的天气有点怪。一会阳光普照,一会下起小雨。天空中时而飘满白云,时而又都散得干干净净。蓝蓝的天空显得纯洁、平静而温柔……”这样的句子,往往很能表现真实的生活写照。
书中的人物也是生动形象。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地主,如:蛮横枪战他人的地主;折磨庄稼人和家仆的克莫夫人;设立庄园“办事处”、通过一批爪牙进行管理的女地主罗斯尼亚科娃等。
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真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子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意的领域。而整个小说却漂浮在理想的领域。”我想“诗意的现实主义”这个词评价《猎人笔记》的风格恰如其分吧!
【篇五:黑暗的世界,纯洁的心灵——读《雾都孤儿》有感】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耿更斯的作品之一。查尔斯·耿更斯尤其注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活遭遇,其作品深刻地反映出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出卓越贡献,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雾都孤儿》通过一个孤儿在雾都伦敦的生活展开描写,向读者揭示了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底层的黑暗,作者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细致描写将读者的眼球深深地吸引住。
文章以一个孤儿的出生开篇,以孤儿的成长为线索,述说了一段段令人惋惜的故事。奥利弗在孤儿院饱受折磨,而这似乎从他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他是个吃不饱,却也饿不死的卑微苦工。侧面揭示了英国贫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随着岁月蹉跎,奥利弗长大了,理事会决定将他送到棺材店里当学徒。在店主邦布尔先生和索尔里太太的折磨以及诺亚的羞辱下,奥利弗奋起反抗,而由于人单力薄,奥利弗最终被关在了小黑屋里。经过考虑,奥利弗决定到伦敦谋生。
奥利弗初到伦敦,便不幸住进了贼窝。后来,在一次作案中被误认为小偷,而被送进了警察局。警察局对处理案件草草了事的态度,让人寒彻心底,种种恶行,也令人厌恶。
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南茜姑娘。自幼沦落贼窝,后来成了塞克斯的情妇。遇到奥利弗后,被他的天真纯洁所打动,决定出手相助。却不幸在给老绅士通风报信时被发现,最终惨遭杀害。
查尔斯·耿更斯的作品以现实为题材,不刻意构造惊心动魄的情节,让故事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尽力发掘其中的内涵,将蕴含其中的美与魅力写入书中,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
【篇六: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记录下了知识、传统、语言、文化、文明,书无疑是记录历史的能手、记载文明的功臣。而且它不仅传承了古时的知识和道理,又使我们这一辈人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知识的无穷,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又在书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和礼节。
我在假期中阅读了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不仅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载,而且开创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它描述了一个出生在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孩子,那个孩子也就是本书中的主角鲁滨孙,他的父母希望他去学习法律,以后成为一名中间阶层的人,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可鲁滨孙一心想出去环游世界,成为一名航海家。
所以他不顾父亲的想法,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踏上了航海的路途。然而在他第一次航海的路途中,他便遭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暴风雨和风暴。最后还是一艘路过的轻量级的船冒险放了一艘小艇,救下了他们,他们在雅茅斯一带上岸,受到了当地人的款待。鲁滨孙不想被亲朋好友取笑,所以鲁滨孙又乘上了一艘去非洲的的船。然而上天仿佛是在惩罚鲁滨孙的行为,他们在路上碰到了从萨累开来的一艘土耳其海盗船,虽然他们奋起反抗,因为实力悬殊,因此都成为了他们的奴隶。鲁滨孙不肯当奴隶,所以在一天他主人让他出海捕鱼的时候,鲁滨孙带着一个摩尔小孩乘着一只长艇逃离了海盗的地盘。
他们在逃亡的途中碰到了一艘葡萄牙船,到了巴西,鲁滨孙经营了一个种植园,他经营的种植园逐渐变好,然后成为一座上好的种植园。可是他不安于现状的本性又促使他听从了别人的诱惑踏上了去几内亚的一艘船。然而他又碰见了风暴,船员们为了逃生集体上了小艇,又因为波涛汹涌,所以翻船,只有鲁滨孙一人活了下来。因为他们正好在一座小岛附近,所以鲁滨孙就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的生活。
他在岛上自力更生,生活的很好。他说过一句话,令我难忘,他说的是:“我感到,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说的多好,我们活在这世上,无时无刻都在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奋斗、拼搏着,而不满足现在自己所拥有的,从而让自己逐渐变的不像自己,失去了自己本来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现在所得到的东西感到感激,那么就可以少掉很多烦恼,并且可以使世上的不良人们更少一些,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我同时也在想,如果我也像鲁滨孙那样一人呆在孤岛上,那么我能像鲁滨孙那样生存下去吗?不,我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鲁滨孙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如果我在那个岛上,我一定会自暴自弃,根本不会想到生存,我只会对这个陌生的环节而感到不安,从而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
因此我们得具备鲁滨孙那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的精神,让自己更加的坚强、勇敢。这样才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难题不退缩,就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篇七:生活需不需要童话议论文】
“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正如安徒生先生所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精彩的童话,生活是离不开童话的。
童话不是简单的故事,也不是严肃的小说,它兼具了浪漫色彩和现实主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将浪漫的火光遐想,升入天堂与奶奶团聚与无家可归的残酷现实相结合,旨在引起人们对底层人民悲惨境遇的同情和关注。童话的年龄段阅读特征也由此而来。
而之所以需要童话,是因为他让我们保留一颗童心,丰富了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在儿童的视角中,丑小鸭有着细腻丰富的内心活动,鱼儿会互相交谈辩论,即便是没有生命的蜡烛也会无声的哭泣。当我们以一颗童心看待世界,生活也因此多姿多彩,路旁的大树可能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写作也许是纸笔间的一场大战;奋力奔跑时耳畔的清风在鼓励你前进,天空中的白云在为你加油。想到这里,是不是顿时心信心十足,充满生活干劲?
之所以需要童话,是因为他鼓励我们追求美好,安慰不曾成功的自己。读过《灰姑娘》的大家,在心中或多或少埋下了一颗努力追求“王子”的种子。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坚定信念来触及成功。在童话“付出即能成功”的理想之下,大家走上了追求美好的道路。但在途中有不少的人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与之相配的收获。可他们再一次阅读《灰姑娘》时便会明白,虽然自己失败了,但是灰姑娘成功了,付出并不总是会白费,这激起了他们再次努力的希望,也促就了一次次失败后的成功。
之所以需要童话,是因为它帮助我们自我反省,自我提升,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童话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窗口,成为诸多个体弊端,社会弊端的镜子。安徒生以一种极度夸张的手法强烈表现人们的爱慕虚荣,爱好体面结局,虚伪的不良作风,人们的从众心理讽刺了欺骗成风的社会现状。却让一位孩童来揭穿骗局,增强了讽刺意味,童话如利刃般尖锐地指出和揭示问题,从孩童般纯真的口吻劝诫人们。在《皇帝的新装》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茫茫童话洋流中找到自己缺点的影子,但只要我们坦然面对童话的批评,改正错误,便能提升自身,这正是童话的价值之一,当缺点成为共性,童话所指即从个体上升到社会,广为流传的童话能让群体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这也就加快了区域及社会的进步。
阅读童话,我们可以将它的故事来看,但在每一个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是不可忽视的。只关注表层的人,将童话视作心灵鸡汤毫无价值;而读懂童话的人,却将它当作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伴侣。爱上童话,享受童话的价值,才是生活所需要的童话。
“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愿童话照亮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篇八:你的窗子擦干净了吗】
从窗子望出去,风景是相同的,而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究其原因,是我们心灵的窗户不同罢了。
就如材料中第一位太太一样,她多年来竟一直因自己的窗子没擦干净而埋怨她人的衣服没洗干净。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些人总是埋怨他人乱扔垃圾却忘却自己也是这样,还有些人总是抱怨同事在工作中拖拖拉拉却不曾忆起自己也是喜欢“今日复明日”,有太多人总是喜欢透过有色眼镜看别人,而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强加于他人之上,那么别人在他们的眼里就尽是缺点,所以下次当我们埋怨他人时,低下头想一想:我的窗子擦干净了吗?
放慢脚步,审视自我,弗朗茨·卡夫卡,这位生活在奥匈帝国时代的作家被人们誉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他们令人难以理解的,他“用生命写作”,他牺牲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甚至健康、婚姻,不倦地记录着,表达着自己的洞见和感受,他像一位圣人,把世间一切卑劣洞穿。就是这样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作家,却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对现实的剖析,以及他那独特的写作手法,将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人的自我存在的苦痛的原罪感,揭露得一丝不挂,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寻找出路,所以与其说他是一个作家,不如说他是个对自己进行严厉自审的实践者。他把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悲剧写下来,正视它,通过艺术来激发超越荒诞与悲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曾给予我们的警示: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仰望星空,认识自我。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孤独无处不在;梦镜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压迫中的孤独,权力中的孤独……现实主义的土壤还不够让空闰大师心情地发挥他的孤独主主题,于是,马尔克斯用魔幻的手法构建了马孔多这座精神庄园,与其说马尔克斯因“孤独”而出题名,不如说他是因探索、谴责,设法走出孤独。
在生活中,每次当你想抱怨他人时,就看一看你的窗子是否擦干净了,你看,窗外的紫罗兰开得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