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糕相关作文

【篇一:中国的与众不同】

时光转瞬,转眼又是一年,很快,就要到您—祖国老母亲的66岁生日了。

回想,在过去的时间里,您经历了多少啊!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繁荣到末代清代的衰败到100多年的鸦片战争再到1949年新中国的正式成立……

历史的每一步都见证了您的博大胸怀,同时也见证着—您的孩子—我们在一步步的跨向长大。

现在,您拥有肥沃的土地、广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丰富的矿产、石油、天然气以及众多还未开发的江河、海洋、湖泊……

不仅这样,您还有许多风景秀美、绝世无双的地方,如:“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世界屋脊”布达拉宫、“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傣族竹楼、令人称奇的福建民居—土楼和“干栏式楼房”—吊脚楼……

而且,您还有着与其他国家不相同的饮食习惯和风味美食:蒙古族的手扒肉、奶皮、奶茶,汉族的馒头、包子、面条和饺子,朝鲜族的糯米打糕,傣族的竹筒饭,壮族和布依族的五色糯米饭、糯米糍粑,回族的油香,维吾尔族的镶,藏族的糌粑……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您的丰功伟绩啊!

为此,我由衷的赞美您—我的老母亲啊!—中国啊!

【篇二:打年糕】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看大人们打米糕了……

习习寒风吹过,钻过树梢,吹红了我的脸,吹干了我的唇。家对面站了一堆人,热闹极了。我心想:一定又是打糕!我一个劲儿地往人群里钻,仗着自己又矮又瘦的优势,一下子就从大人的腿缝隙中钻了过去。

两个身材矫健的大人站在一个大石头墩旁,但我的目光停在了那块白色的米糕上。石锄不时地在我眼帘中上下蹿跳着,一边的大人挥得特别有节奏,另一边的人便不停地抓一把水,往糕上抹,有时候还会帮米糕翻个身。他们速度特别快,你来我去地应和着。

随着十几分钟过去,一块米糕也打好了,我跑向外婆,想做第一个吃到米糕的人。外婆将一个个米糕捏成长椭圆形状地,再小心地放进蒸锅里。

过了七八分钟,飘来一阵阵大米清香。外婆将蒸锅打开,一片白茫茫的蒸气往扑鼻而来,我大手大脚地从来里面抓了个“大家伙”,一大口上去,就是一半。嗯……米糕不是很甜,而是甜淡恰到好处,香甜软糯的味道不断地在唇齿间徘徊,这筋道的口感像是在嚼好几个口香糖一样。若咬得太大口,含糊在嘴里嚼不动,连话也说不上了。

长大了,我对打糕的事更感兴趣了,我便“采访”了有打糕经历的外公。

“打糕为什么要一直抹水呢?水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不能直接到水上去慢慢打吗?”我问。“每次只要热水一点点就够了,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米糕黏在石头上。”外公回答。

我问:“那打米糕,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吗?”外公说:“有呀!两个人配合一定要好,一个忽快一个忽慢,可能就会一个打到对方手上,一个抹在对方石锄上,哈哈!”

“一直不停地打米糕有什么用吗?不打直接蒸不行么?”我好奇地问。“一直打是为了让米糕变得筋道,更美味可口。这就像做人,你如果不经受千锤百炼,怎么会练成钢?”外公说。

我最喜欢过年。

【篇三:感悟时间】

树影一寸一寸在土地上你挪动,那是时间停滞在原地的痕迹,却又是时间匆匆前行的足迹。

回到老家小院,那时间,便尘封在木头床底的一箱箱小人书里了。儿时惊叹,激动于那些精彩的冒险历程和与邪恶势力的斗智斗勇,现在再细细翻阅过那些浅显易懂的画面,只剩无奈的微笑。不禁感叹那时间将自己的痕迹不小心留在书皮的尘土上,留在泛黄发白的书页间。恍惚中看见儿时的我坐在书堆间沉迷的样子,又不禁感叹时间匆匆前行,将足迹留在了我身上。

“晚饭好了,快进来吃。”落日余晖映在门前的老人身上,我缓缓站起身回屋,看到那时间,流淌在她苍白的发丝间。

一如几年前的味道,她做的浓浓的笋汤,饱含家乡的味道,却又承载着那悠悠漫长光阴。氤氲的雾气升腾而起,模糊间,看见老家小屋什么都未变,陈旧的书柜,红砖砌出的窗台,仿佛一切逃过了时间的洗礼,复而望向面前的她,看她苍白的满头发丝,看她笑时眼角堆出的层层皱纹,看她举手投足间被时间刻下的一处又一处痕迹……时间凝固在这片土地,这碗汤,却又以惊人的速度在她生命间流淌。

回京的前一天,我郑重地与她道了别。迈出老屋,巷子对面的米糕店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惊喜地跑过去,看到那时间,蔓延在小店里。早已摒弃人工打糕的方式,小店换上了笨重的机器。我不禁有些怨恨那时间,怨它带走了停滞在这里的历史气息,怨它匆匆,未能让我缅怀儿时熟悉的场景——木棒击在米团上,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会心的笑容——直到老板娘向我展示她受伤的左手。时间带走了古朴的打糕方式,却带来了人们愈加安康,轻松的生活。“我也很怀念和丈夫一起做米糕的日子,不过现在的生活我更喜欢。”老板娘笑着说。我眨眨眼,看到时间潜在小店的一砖一瓦中,奔跑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时间停在每一片枯黄的叶子里,却又行走在暗藏生机的枝头;时间停在每一双干枯的大手中,也又迎接着每一声清脆的婴儿的啼哭……时间,一边停,一边匆忙前行。它将引领我们,奔向亿万年后的光明。

看看那时间吧,看它温暖的过往的印记,看它通向未来的,充满着希望的足迹。

【篇四:假期游记】

今年的国庆节飞一般地来到我跟前——国庆节假期到了,我想去牡丹江的江滨公园玩。

来到江滨公园,我定睛一看,哇!好大的一条江,就像是一万缸水泼洒而成。游览的人很多,人山人海,以至于我走过那条弯弯曲曲的桥梁时,感觉人都快要把我挤下去了。

我望着这片江水:成片的高楼倒映在水中,就好像它们在自己那把漂亮的镜子前欣赏着自己美丽的面庞。水是纯净的,像一块洁净的画布,但岸边那污浊的泥土,却“捣乱”似的在这洁净的画布上“乱涂乱画”。我过了桥,拿着爸爸特意给我买的那把小铁铲,开始挖起这片泥土,这时,这泥土又成了我的“画布”。妈妈跟我说,她小的时候,就经常玩泥巴,我也这样:上手捏起了一个正方形,然后又在上面粘上沙子。你猜那是什么?如果你们喜欢美食,那就一定知道这是打糕。我捏了一大堆,摆在沙滩上。尝尝看,怎么样,很美味吧?

天逐渐黑了,开始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有桥和楼在发着光,它们的光映在水里,像散落了一地的星星,微微的光芒,宛如走进了一个安静的仙境。

望着这样的美景,我觉得真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呀!

【篇五:梦忆吉林】

一片片顽皮的像孩子一般的雪花,蹦蹦跳跳,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四周静悄悄的,没有飞车驰骋的声音,没有人群热闹的喧哗声,唯有雪花们的歌唱声萦绕在耳畔,久久不愿随风散去。

吉林,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东北人在我们心中,一向多很粗犷,而这样的人们背后支撑他们的家的温暖,我们不曾感受到。白色覆盖了大地,覆盖了房屋,却遮不住东北人心中的炽火。

在我的概念中,一直认为东北比南方冷很多,而事实证明,我错了。东北人的热情、好客是南方人不可比的。他们的心像团团烈火,温暖着周围的抵挡不住冷冽寒风的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毫不保留地帮助着异乡的人们。看着他们黝黑的脸庞,听着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助人之后的纯真的快乐。

我喜欢吉林。

旅游,少不了吃、喝、玩、乐。关于吃,可谓天南地北,大相径庭,南辕北辙。在吉林,有两样经典食品:打糕和狗肉,也是我最爱的。打糕,不油不腻,像软糖一般,软软的,粘粘的,猛咬一口,便粘在牙上,非常有嚼劲;闻一闻,清香扑鼻,面前那诱人的食物仿佛是一朵能吃的绽放着的蔷薇,只是少了刺。

狗肉,棕里帶红,水水嫩嫩,看着看着,口水便不知觉地流了出来。没办法,只能往后退,谁知,狗肉特有的草香味依旧不依不饶地钻入鼻孔,至于味道,就要自己去品尝了。

玩什么会乐呢?在吉林就不用愁了,天然资源啊,不用更待何时!溜冰、滑雪是肯定不能缺的。滑雪、溜冰就不用介绍了,可是为什么要来吉林滑雪、溜冰呢?因为在这里自然赐予的冰雪世界,雪花弥漫,滑雪时,自由驰骋,即使摔跤也不会很疼;溜冰,四周没有扶手,除了雪地,随意地摆弄姿态,体验白色的晶莹世界,忘却了寒冷。天然的大自然,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呀!

我喜欢吉林。

吉林的人、物、乐好像磁铁一般将我牢牢吸引。

雪花依旧,只是我现在已不在那片土地,回到了南方。

【篇六:一份亲情】

记得抗美援朝时期,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没有粮食的运输,我军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个个前胸贴后背,面呈菜色。可在这种状态下,我军仍然坚持不懈的和敌人在阵地上打了三天三夜。

战斗正激烈的时候,远处隐隐看见了一群人:她们个个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吃力地朝这儿走来。带领大家来的是一位朝鲜老大娘。这位大娘一边往这里走,一边指挥:“大家快蹲下!弯腰,快步走……”正在这时,敌人扔来了一个炸弹,老大娘没反应过来,一个士兵看见了,大声喊道:“大娘,快跑!”说着跑了过去,扑向大娘。“砰”的一声,炸弹爆炸了。多亏了这位士兵,老大娘才平安无事,可士兵却受了重伤。大娘看着受伤的士兵,心疼的说道:“孩子呀,都怪我,要不是我,你也不会受伤。”“这是什么话,大娘,你给我们送来了粮食,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

正是有了大娘送来的粮食,我军才打胜了这场阻击战。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都感动到流下了眼泪。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必将永远绽放璀璨的光芒!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