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寺相关作文

【篇一:从夏到秋】

曾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清幽,也向往池莉“白天喝茶,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的雅趣。不知何时,虞山脚下的一座兴福寺成了我心中诗意的代名词。盼了许久,如今终于成行。

从夏的盛情迈入秋的含蓄,空气中消散了溽热的暑气,多的是秋日青空的高爽;减退了如火骄阳的曝晒,添的是清风徐来的舒心;隐去了聒噪恼人的蝉鸣,余的是细雨打桂花的娴静。走在砖石铺就的小径上,脚底微微打着滑的,是刚浸润过雨露的青苔。苍翠古木的掩映下,清一色的蓝色棚顶,清一色的方桌藤椅,喝茶的人坐得满满当当。人们随意闲谈着,四下却仍然显得静。一撮茶叶,一壶热水,一把瓜子或是剥好的板栗和柑橘,不慌不忙地在兴福寺旁坐上一个清早,这一天才算开了一个好头。

从夏的浮躁迈入秋的沉静,生活的步调仿佛也缓了下来。张抗抗形容杭州人喝茶喝得慷慨奢侈,决不吝啬。我倒从常熟人喝茶上看出一种精打细算,不紧不慢。不如杭州的茶文化那般久负盛名,反倒添了几分从容淡定,自由自在地来,优哉游哉地去。常熟人爱茶,便把茶文化中心建到离茶叶产地最近的虞山下。清清净净的兴福寺旁,茶肆遍地而起。曾闻一说“半山腰里的一座茶馆,离庙很近,离红尘也很近”,觉得妙极,如今算是亲眼得见,更是恍然有所思。抿一口茶,清新与醇厚缠绵交织。望一眼兴福寺,明黄的高墙内,从苍松翠柏间腾起朦朦胧胧的白烟,佛家的不可测,仿佛隐约沾染了几分人情的冷暖。茶香和禅意萦绕这方有灵气的姑苏小城,无怪乎令人神往。

大概是因为从夏到秋,热汤面的温度入口合适,虞山的草木浓淡相宜,僧人的长袍也显得平和熨帖。

大概是因为从夏到秋,茶汤饮尽便见了茶叶,风声止息便余了寂静,木叶落去便归于平淡。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归去的时候开始淅淅沥沥地落几点雨,浓密的枝叶织就天然的屏障,潭水中静静地晕开几处涟漪。回首望去,烟雨迷蒙中,寺庙和茶肆各自安好。我不懂禅,亦不甚懂茶,只觉得一颗心像被涤尘、浸润,沉静如秋日长空。

凉意渐浓,诗韵不减。江南的茶客将一盏茶从夏喝到秋,从苦喝到甜。

【篇二:到兴福寺拜佛】

今天中午,我跟着爸爸妈妈为奶奶到兴福寺去拜佛。一起去的还有叔叔、婶婶、大舅公、小舅公和老姨婆,大公公和太奶奶也去了。

我来到兴福寺,刚下车,老姨婆就使劲地吐。然后小舅公给老姨婆喝了几口水,老姨婆就好多了。大公公还给我买了一个风车,他还以为风车上的图案是猪呢,因为马上就是猪年了,没想到那是一只熊的图案,大公公搞错了!我没让他重新买,因为这已经很好了。

开始念佛了,因为我觉得没意思,又不能够跑,又不能够妨碍他们念经,所以叔叔就给我玩手机里的游戏。和尚们念经念得非常快,快得我听不清楚。有的和尚因为还跟不上,所以只能照着书上念。

拜佛的时候,因为我还没打过瘾,所以我一直在打游戏。爸爸妈妈说要去拜佛,我还是不高兴。后来手机被爸爸收走了,我就乖乖地去拜佛了。念佛的屋子里气氛棒极了,前面摆着很多罗汉,爸爸告诉我里面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我听着听着就跟着那些和尚乱念起来了。妈妈问我长大以后要不要也去学念经,我摇手摇得很厉害。因为我不高兴当和尚!

念佛结束了,我马上要给我手机。爸爸因为知道接下去他和叔叔还要拿着一根香去拜,所以还是不给。

后来,终于回到家了,时间已经很晚了。老姨婆又吐了。今天的拜佛活动真难忘!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