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关于旅行、探险的故事非常多,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影响最大。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鲁滨逊在出海的时候,不幸船被打翻,其他的船员都落难,而他幸运的活了下来,被海浪吹到一个无人的小岛上,自己一个人凭借着强大的毅力活下来的故事。在他自己生活在小岛上这么多年中,孤独、恐惧、哀伤都曾经包围着他,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一个人的孤独就会袭来,他无处躲藏。陪伴他的只有自己,或是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排球被他化成一张孩子的脸,就像孩子陪着他一样,他自己跟自己对话,还有能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那本,《圣经》,那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当他处在困境的时候,就拿出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与鲁滨逊比起来简直好太多了,我们有朋友、有家人、有吃的、穿的、用的,所有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活的更好,可是,有些人还在抱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抱怨家庭的不满等等。如果把我们自己放到那个小岛上,我们能不能像鲁滨逊一样活下去呢?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不论哪一种,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且生活不会偏袒那一个人,他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自己的心,没有摆正,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强的心,对生活充满信心,那生活一定是多姿多彩的。
所以,鲁滨逊给我人生很大的启迪,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会一笑而过。
记住: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篇二:与使徒保罗对话】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圣经·新约·提摩太后书·第四章》
走出索斯比拍卖行的定向拍卖会,我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谁又能想到,死海古卷,世界上最早的《圣经》的载体,其中的一卷正紧紧地贴在我怀里呢?
回到住处,我把自己关进密室,拿出了刚刚的战利品,根据启示,神在保罗离世之时,在这卷书中封存下了保罗的一道意识。我捧起它,小心翼翼地去感受那道意识的存在。
瞬间,一股磅礴的力量冲进我的脑海,一点点地,圣保罗的身影在我脑海里凝实。他,这位基督世界中最伟大的传教士,两千年后,再一次睁开了古奥、森严的瞳!
大义凛然,这就是保罗给我的第一感觉。这并不是体现在他的外形上,而是从他的双眼中迸射而出!那是一种义薄云天的气势,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我对他微微弯下腰——尽管他已故去千年,但这对义的穿越时间的执念依然值得我的尊重。
“人啊,让你唤我来的是什么缘由?”他转身看向我,沉声问道。
我一时语塞。我是一个军火商,几十年来,这世界上过半的军火交易中都有我的身影。依靠着军火的巨额利润,我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却也常在夜里被战乱的噩梦惊醒。我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却又始终无法在利和义的路口做出抉择。这次花重金拍下古卷,我为的只是一个答案。
我直起身,强迫自己看向保罗的眼睛。“我来自东方。唤醒你是因为我正处在人生迷茫的路口上,希望得到你的建议。”
“这样,”他沉思了一会,“我给你讲一下我的故事吧。
“在我归主之前,我曾加害过基督徒,我自信是一个好的法利赛人,熟悉《圣经》,又相信基督的活动会危害到犹太教。所以我反对基督教,疯狂的迫害基督教徒。我后来皈依基督,但我并不认为那是我一生的污点——我追随的是我的信仰,追随信仰做的事又怎会是错的?
“一切转变,发生在我去大马士革捉拿教徒的路上:耶稣基督向我显现,他告诉我教义的真谛,让我从迷失的路上转到了正义的上来。我追随的仍是信仰,但这次,我不再加害于人,而是要去把福音传向地极。
“既然选择了,我就会在选择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我所处的时代里,基督教被视为异端,所以我在传播福音的路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危机。但我敢于正视和对付它们,因我是走在追随信仰的路上,即使倒下,也无悔人生。
“现在你明白了吗?我曾最激烈反对基督,后来又最努力地赞美基督,这些都是因为我对世人的爱,这就是我的信仰,也是我选择的道路。你心中的信仰又是什么?”
保罗的身形渐渐消散,留下我独自沉思。对世人的爱的信仰,从中国人的角度说,就是义吧。那么,这也就是我的路了。
我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点开了希望工程的首页……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篇三:我与《圣经》】
上周末,我们一家来到了宁波游玩,最让我印象深刻当属教堂之旅。
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矗立着一座颇有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它有两个高高的塔尖,定睛一看,原来是教堂啊!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想进去看一看。可是转了圈,只看到铁将军把门紧紧地锁着。我和妈妈商量着第二天再来了。
第二天,我们再次来到教堂。我满怀期待地走了进去,刚跨进门槛,我忍不住赞叹道:“真大啊!”因为是周末,教堂里有祈祷活动,热闹非凡。这里聚集着各色人种: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大家虽然种族不同,但信仰的都是一样的,因此才会聚集在一起大声祈祷。这时,我坐在最后一排长椅上环顾四周,窗户上镶嵌着美丽的彩色玻璃,绚丽夺目;教堂中还整齐地摆放着几十排的木椅,古色古香;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正前方那被绑在十字架上的巨大的耶稣雕像,这就让我想起了手中这本《圣经》。
《圣经》是写真主写给人类的信,它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是讲耶稣降生之前的事,里面包含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诺亚方舟;新约则讲的是耶稣降生之后的事,新奇而有趣。
这次偶然地接触到了宗教,让我对不同的文化有了不同的了解,而且宁波的教堂多得数不胜数,我希望自己能去参观更多的教堂,了解更多关于宗教的事。
【篇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瞬而已。”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注定,可是生命的宽度与广度我们却可以决定。阅读就是让我们的生命更润泽、更广阔、更丰厚的最好方式。
书籍是历史的镜子,读书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今天可以同李白、曹操“对酒当歌”,明天则与高斯、阿基米德慨叹“人生几何”。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而爱因斯坦则把“阅读”当成了“悦读”,他说:“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
其实,阅读随处可见,它就如衣食住行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但阅读却并不意味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了解各种各样的时事:比如,现如今中国与菲律宾“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再比如,朝鲜虽穷但“志存高远”,硬要造火箭,不幸却被联合国无情压制——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才知道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了阅读,我们就像幼时的海伦·凯勒一样无助,跌入黑暗的深渊,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介质。
不仅如此,阅读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升华,灵魂净化。《诗经》和《圣经》,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民的诗句穿越三千年时光,响起在我们耳畔时,仍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上帝的教诲和圣母玛利亚的喃喃细语萦绕在我们心头,不绝如缕。《诗经》是中华民族三千年文化的精髓,《圣经》是基督教徒高贵的信仰。读《诗经》,我们美好地想象世界;读《圣经》,我们虔诚地向往天堂。美好、圣洁的文章,给了我们最隽永的乐趣和最恒久的动力。
事实上,阅读还是一个能使我们明白人生道路的途径。通过阅读,我们经历着作者所经历的坎坷和挫折,又随着作者的站起而坚强,在大起大落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坚强和坚毅。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他就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一样渺小,然而就是这渺小的人,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娃成长为一个有志气、有理想、负责任的青年,就是他这种永不言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我,也感动了世界。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有人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而最可怜的人就是与书无缘的人。”其实,作为青少年来说,当前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候,通过阅读美好、圣洁的文字,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也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做起,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篇五:在圣彼得堡过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静悄悄地走来了。这是我们家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在俄罗斯,当地人并不过春节,所以外面冷冷清清,听不见热闹的炮竹声,看不见鲜艳的对联、横幅,也没有温暖的节日问候,所以爸爸带着我和妈妈来到了华人教会凑热闹。
前一天晚上,我一直在胡思乱想,教会是不是和教堂差不多,也有耶稣像?牧师是不是已经很老了,满头白发还穿着黑色的礼服?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教会,引入眼帘的景象和我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我原以为那很豪华很气派,万万没想到那只是一座朴素的居民住宅。客人都到齐了,这里的教友大部分是在圣彼得堡读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因为共同的信仰组成了一家人。先来一场乒乓球友谊赛,真是太热闹了,大哥哥们在那挥汗如雨的时候,我在一旁和妈妈玩起了积木叠叠乐。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牧师和教友们已经准备好了美味的晚餐——火锅。大家来到饭桌前和牧师一起进行饭前祷告,大家虔诚地低着头,闭着眼,牧师口中:“感谢上帝赐予我们食物……”我们一家并不是教会成员,只是这里的朋友,所以并不参加祷告。我第一次看见这样奇怪而有趣的场景,好不容易才忍住不笑出声来。祷告结束后,开始吃大餐了,大家经过运动后明显胃口大开,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品尝美味佳肴。牧师还给我们一家普及了一下圣经里的故事,可是我并不是太感兴趣。热闹过后,我还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有保罗牧师亲笔题名的崭新的《圣经》。
我居然和牧师一起共进了年夜饭,这个春节真是太与众不同了!
【篇六:改变】
在生活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巨大的变化落差和压力。
你可以哭,但是绝不能妥协。
不要假装一切都好,这只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即使是最坏的结果也要勇于去面对。该哭时就哭,该笑时就笑,不要把自己的情感压抑着,因为你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也不要羞于表现你的痛苦。你不需要跟任何人解释,做你想做的事,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当你有自己的情绪时,你有权利表达并宣泄它们。如果你觉得生活给你带来了很多痛苦,那就大方的流出那些辛酸的泪水吧!
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当眼泪流完后,千万不要原地休息,请擦干泪痕继续前行!
每个人活着都会遇到苦难,闯过这些坎坷,前途将是一帆风顺!我们都有得意落寞的时候,当事情没有做得那么好时,不要气馁,脚踏实地的付出,感谢那些一直支持和爱你的人,千万不要把他们推开,因为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不如意而嘲笑你,相反,他们会在你最需要帮助时给予你最大的支持!当你得意时,也不应该骄傲,更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没有他们便不会有你今天的成就!
圣经说:“寻找,便会有所发现。祈求就会被赐予。”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明天湛蓝的天空和那洁白的云朵……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怀着希望去要求你所需要的。当你专注于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有所收获。
你也可以改变。
如果你周围的事情发生了变化,不要等到命运来折磨你,首先努力适应这些变化,然后在适应中寻找突破与创新。
生活需要改变,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改变!
【篇七: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海一直吸引无数人去航行,去冒险。鲁兵孙便是其中一个。他敢于违背父亲私自离家航海,以致于流落荒岛二十八年,足可见海的魅力,以及鲁滨孙无拘无束自由的心。
这篇小说著名的是鲁滨孙在岛上二十八年的经历。虽然他流落的岛屿叫“绝望岛”,但是他却没有绝望。在岛上他能解决自己生存问题与精神问题,甚至有余力去救一名野人,并随心所欲地取为星期五而不按正常的名字;甚至还和食人族打架,帮船长摆平水手。他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会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从患难中拯救出来,而是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他每天写日记读圣经,并且有星期五为伴。渐渐明白了圣经的意义所在。这是一个硬汉,也是一个冒险家。
他完全可以呆在家里,听从父亲的劝告安安分分地做事。但他没有,他听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哪怕四次出海三次凶险。他也仍追随着心,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奇迹。
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听自己内心的话语了?
有多少次在十字路口走向与心相反的方向?似乎都事出有因,不得以不追随心。
可是鲁滨孙问我们,如果不随心而去,那么灵魂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他认为他的灵魂在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中获得了救赎。这二十八年的思考与收获是一般情况下获得不了的。越是平凡越是会忘记心的渴望。他忽然发现一切的动机不过是生存的需要,而这是他的选择为他带来的收获。
当我们麻木的生活在安稳的日子里,麻木地鲁滨孙是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人,热爱生活与劳动,是不是忘记了鲁滨孙的形象被创作的意义?他不是教科书上的选断,也不在于文笔的自然,故事的离奇精彩。作者笛福想告诉我们的鲁滨孙身上的品质是当今人们所缺少的毅力勇气并非谁都能拥有。
在绝望的缝隙里,任何平静都是幸运,在生活的缝隙里,任何心声都是珍宝。我们试着调整心态在生活的压力下喘息,而鲁滨孙却看到了直引心灵的光,并勇敢地追随着它的方向。
【篇八:诉与恕】
我喜欢尖顶建筑。在西方,张扬哥特风格的尖顶不足为奇;在东方,在这里,我心中的尖顶代表,竟是基督教堂。
因为信仰真切存在的科学,对于有关宗教的一切我不置可否。然而,正是这种完全不同的信仰深深吸引牵动着我。
姥姥有两件心爱之物——《圣经》与字典。识字有障碍的她借助着字典孜孜不倦地诵读《圣经》,像古时私塾里的孩子,摇头晃脑地读读背背,反反复复,兴许有一天就领悟了这其中的精义。
一日晚去姥姥家吃饭。吃饱喝足后,一家子围着上了年代的小木桌有一句没一句的侃天侃地。姥姥愣愣地听着,时不时发出一声“感谢主”的叹息。大伙的话题兜了个圈,从屋里出发,跑到千里之外,又绕回这个小桌。最沉重的话题总是与生死沾边的“健康”。卧床不起三个月,又不愿去医院的姥姥,现已能行动自如了。她的病痛,不是在药物的作用下被驱散的。她在日夜的祷告中,在一声声诚恳的“阿门”中康复了。教堂的姊妹们,据她说,在她卧床不起的那段时日里,负责了对她的全部照顾——连洗漱、穿衣都是她们的功劳。姥姥低头含羞笑着说这些,皱纹都挤到了一起。
她的话中有股异常的力量,让我想起她病中我曾目睹的情景。十几个虔诚的基督教的姊妹环绕着她的睡榻,她们双膝跪在垫子上,身子伏向大地,额头叩地,嘴里叨叨祈祷,絮絮声像是某种古老的咒语,躺在床上的姥姥正是那个要被解救的人。我作为一个异类,一个无声息的打扰者,怔怔地呆在门口,这貌似声势浩大的碎语的气势膨胀着,让屋子显得越发狭小而逼人。一切让我仿佛穿越至古埃及,那种异域的神秘让我喘不过气来。我仓皇地逃走了。
回忆就此中断。姥姥仍在说着她有关基督教的理解。她说,你要认罪,向着耶和华诚恳地请罪,倾吐你的罪行,交付他你的罪恶,神灵会进化你真挚、悔改的心。心里的嫉仇与邪念,赌博,撒谎,毁约,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罪行。告诉耶稣你的一切罪过,不可隐瞒,毫不保留,以诚相待。告诉他你将如何改过自新,如何心怀感恩,如何心悦诚服。认罪,然后改过,耶和华会接纳你,会实现你的祈祷。
我再也无法说那个“神”是虚无的。我无法说,这仅仅是一种荒诞的迷信。我们深知自己的过失,然而我们熟视无睹地抵赖。我们深知天地间的公平公正,然而我们闭上眼埋怨上帝的不公。我们忌恨,唾骂,我们编造谎言,我们自由地邪恶。我们清楚自己的恶行陋习,我们隐瞒。这大概也是一种不诚实。
用恳切的诉说去换取慈爱的宽恕,我的耶稣,阿门。
【篇九:《五千年犹太文明史》读后感】
生命如昙花斑斓一现,转瞬便随风逝去,化为尘土。唯有文化永不消散,它将流芳于世,万古长青。众所周知,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史可谓源远流长,而另一个同样历史悠久的民族——犹太民族却鲜为人知。
或许,他们留给世人更多的只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喊叫。的确,二战期间,他们曾是纳粹肆意屠杀的对象。在此之前,犹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以及罗马人占领,统治,虽多次反抗均被镇压。犹太民族和文化流离辗转数千年,如今散布于世界各地。犹太民族虽流散各地,但文化却将他们紧紧系在一起。犹太民族一直背负着真正意义上的流离失所,这样的遭遇不亚于民族灭亡。然而犹太人至今却仍作为一个民族团结着,前进着。他们是坚强的民族,在所有流散、迁徙、移居过程中,从未丢弃民族文化,丧失民族精神,始终固守着犹太民族的传统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流而不散的历史文化传奇。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不仅仅取决于民族的凝聚力,良好的教育更是促进一个民族不断向前繁盛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个犹太孩子出生时,他的父母就会在《圣经》上撒满香料,让其亲吻。父母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教导自己的孩子热爱《圣经》,热爱犹太教,热爱读书,热爱祖国。在犹太人家庭里,母亲总会教育孩子,假如家里发生火灾,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抢出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一本本世代相传的书籍。金银珠宝搭建起来的王国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唯有知识才能撑起一个民族坚实的脊梁。犹太人认为,生命终有结束之时,求知却永无止境。他们为自己树立终生的学习目标,这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被动学习。学习不分何时何地,不分男女老幼,直到生命陨落的刹那学习才会停止。犹太人不但会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有幸福,更会告诉他们人生也有黑暗有失意。强调光荣历史的同时,更要正视历史上遭受的挫折、迫害和没落。犹太人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为己任,力求学习历史不只停留在过去,更要对未来敞开胸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犹太民族,曾历经数以千计的自然灾难和战火的洗礼,尤其在二战期间,在残酷的屠杀面前,他们不仅成功化解了灭顶之灾,还绝处逢生,使整个民族得以继续繁衍生息。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劫难中涌现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犹太人在同自然与强权不懈抗争中,造就了他们患难与共、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犹太民族良好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一切,无疑应归功于文化。
所以,文化不灭,国将永存。
【篇十:信仰的力量】
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名叫《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二战时真事的改编。主角戴斯蒙德是基督教的信徒,信奉《圣经》的十诫。
不同的信仰造就不同的人,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剧目开场,戴斯和他的兄弟打架,并用砖头砸晕了他,之后,仿佛神谕一般,戴斯又看见了墙上的十条戒训之一:不的杀人。长达后,他的父亲由于酗酒,对他的母亲和自己施行了暴行,他对父亲举枪,却并未扣动扳机。也因此,戴斯感到了害怕,从此这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
戴斯和每一个人一样,都爱自己的祖国,所以他选择了服兵役。战争都是残酷的,在我看来,无论什么信仰,在战场上一切都是浮云。本着“我不杀你,你就会杀我”,为了保全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战场上终究会拿起枪与敌人厮杀。所以,在我看来,戴斯开始的犹豫,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改变,有战友一起奋勇杀敌,保卫祖国!
可若真是那样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戴斯军训的时候,他各方面表现得极其优秀,但就是不会端枪,也因此让战友对他的看法又和善到了歧视,甚至殴打他,戴斯还为此错过了与爱人的婚礼。作为医疗兵的戴斯,到最后也没展开杀戮,在那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拯救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甚至是敌人的生命!可他并未带任何武器!秉承着所谓的信仰向前冲,大部队都撤离了,他却毅然留在了冲绳岛,赤手空拳,就凭一人之力救下了75位战友。每次,他累得趴下了,他总是请求上帝:”让我再救一个。”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最后戴随着部队,第二次进攻“冲绳岛”时,据我多年的经验观察,主人公估计成了“炮灰”。回不来了。家中还有他的新婚妻子等他凯旋,刚刚入伍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的相拥而吻……我觉得故事结尾定不是皆大欢喜,而它本身就是个悲剧!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戴斯受了伤,躺在担架里,从悬崖上用绳索一点点放下来,眼睛闭着,面带微笑,手捧《圣经》,放在胸前,他的战友为他致敬,伴随着音乐声,戴斯似乎升入了天堂,而他也用自己的信仰,把战场变为了天堂,第二次上的冲绳岛,是戴斯为大家祈祷后的战场,日本人投降了,戴斯也飞起了天堂,一个充满鲜花的世界!
然而,戴斯事实上活了下来,他是二战时期的幸存者。他救了很多人,甚至包括日本人,可他充不反对杀戮,他在救人时,为逃避日本鬼子的追杀,用布拖着伤员,让伤员拿枪对日本鬼子进行“反杀”。可见,戴斯其实并不反对杀戮。
这是信仰的力量,戴斯,一个别人眼中懦弱的,没用的傻瓜,最后竟依靠着那一份信仰,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