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游上海】
上海,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历史的沧桑并没有让他失去生机与光芒。
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而繁华的美。行走在上海的老街上,金黄的灯光映照在每一块牌匾上,吊脚楼式建筑一座接着一座,像是回到了大唐盛世。一旁的西式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灯下的椅子上坐着一对情侣,互相依偎着,并同抬头望着天上的红色残月。
真正的主角是“外滩”。当时各种各样的租界在上海,各国在上海各自修建了本国风格的建筑。我走进世界著名的“外滩十八号”。他原是英国的渣打银行总部,现在变成了一座综合消费楼。我在这里俯视典雅中庭,眺看璀璨吊灯,享受“资产”阶级式的高雅情趣。一楼是汇聚全球真品的珠宝店,光彩夺目,价值不菲。我没有徘徊,而是一口气上到了七楼露天餐厅,全球排名前五十。我坐在秋千上,随风飘荡,俯瞰整个外滩,看着波光粼粼的黄浦江。对岸,各种高楼包绕着陆家嘴,每一个都有创新与未来的精神。灯光在这里布下了“天罗地网”,“东方明珠”傲然地挺立在夜空,闪烁着上海标志性的红光。绿金色、红蓝色、黑紫色的高大建筑齐聚一堂。从黄浦江的豪华游轮上仰望外滩,看见各种国外风情建筑,但每一个都插着我们中国的国旗。
思绪不禁飘到了上个世纪。1937年8月13日,日军二十万人进攻上海,我们的国共联军投入一百万人进行浴血奋战。这一天,上海笼罩着战争阴影。日本法西斯的爪牙伸进了上海。牢牢的掐住了中国的脖子。我们是一个不服输的民族。一个师顶上去,像割麦似的不到十分钟便被日军歼灭了。我们死了三十万士兵,其余的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顿时,上海市血染成河,到处是弹坑与尸体,还有一个战地医疗头盔在一具烧焦的尸体上,仿佛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紧接着是一阵枪声。这个城市寂静了。
1944年,我们的大军再度杀回来,上海市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昌盛。
一座古老的城市:“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鏖兵抗强权。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又是一座生机与光荣并存的精神之城!
【篇二:风筝与线】
天空蔚蓝,白云悠悠,远处有几只风筝飞得很低,很低……
在我的六岁生日时,爸爸带着我去放风筝。蓝天、白云,还有翩跹起舞的蝴蝶,草丛中暴跳如雷的蟋蟀,似乎都在欢迎我们。风筝翱翔在空中,像盘旋于天空的老鹰,我和爸爸躺在草地上,眼中的风筝越来越小了。
“你想要自由了吗?”爸爸突然问我,“我真希望你像一只老鹰驾驭着自由,在洋溢着幸福快乐中驰骋……”说着说着,爸爸把线松开了。那一次,我哭了,涩涩的泪水把我的心扯大了,爸爸面带微笑说:“把线拽在手里,它不是飞不高吗?”
渐渐地长大了,回忆中的酸甜苦辣,给成熟的我带来很深的感触,每一个都是一只小小的“风筝”,父母是那风筝的主人。线,不应该紧紧拽住;心,更不应该劳劳扣住,而是放手,是让那年幼的“风筝”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与挫折,独自去迎接属于他们那片天空中的是暴风骤雨。
无限的幻想,终究被无情的现实打破,如今的社会,父母总是把孩子揣在怀里,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他们代替孩子“成长”,代替了他们承受各种煎熬。“风雨”来了,有神通广大的爸爸冲上去遮风挡雨;生活遇到了难题,有任劳任怨的母亲挺身而出;即使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有家长们请来的家教老师……甚至更可悲的是:考上大学后,父母每月来一次学校,帮忙整理床铺,洗衣服,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父母竟要陪读……父母的呕心沥血换来的是什么呢?
泰戈尔有这样一首小诗:“花儿为什么谢了呢?因为我把它紧压在心上,所以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会断了呢?因为我弹了一个它不能及的音符,所以琴弦断了。”是啊,柔弱的幼苗若想破土而出,必须经历顽石下的不懈抗争;娇小的蛹蝶若想破茧飞舞,一定要饱尝裹丝的坚忍。过度的爱,只会让我们丧失风雨洗礼的机会,像玻璃花一般不堪一击,像溪边草一样经不起惊涛骇浪。所以,请你们放开手中的线,让“风筝”自己去搏击长空。
辽阔的海面,时而平静,时而澎湃,当她用宽广的臂膀托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我们是否知道了,当拥有变成伤害,当爱变成禁锢的笼子,或许放手是更好的一种诠释与选择,放手不等于不爱,只是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用正确的方法去爱。往往看似伤害的不爱,却是比溺爱更深的一种爱。
父母,放开你们手中紧握的“线”,只需在心里默默祈祷,送上真诚的祝福,让心爱的“风筝”飞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