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和你在一起】
汲泉而茗,研墨而书,提笔间,仿佛天下归于宁静,置身于一片飘渺的仙境。
古语中云:“文房四宝,乃笔墨纸砚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毛笔了。练笔三年,与笔之间,羁绊最深。握着手中的笔,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自豪感油然而生。
此笔,非硬笔,乃是软笔。我的笔,笔管呈深红色,裹着一层生漆,油亮温润。笔毫乃是兼毫,三分兔,七分羊,取个名号——三紫七羊。
这几年练习书法,你一直伴我同行,成为我的左膀右臂。记得最近的一次展示活动上,来了几位声名遐迩的本地书法家,看到他们,我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如一只顽皮的小兔忐忑不安。我展开笔帘看着你,那细密柔韧的笔毫,坚挺硬朗的笔肚,似矛尖般锋利的笔锋,宛如一个知心的朋友,平复了我的心情。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如此优秀,我怎能不放心呢?
开始写了,那闪亮的镁光灯,刺着我的眼,也刺着我的心灵,我的心又颤抖起来:这可是展示活动,可不能写坏。硬着头皮,铺纸濡笔,笔尖点水,笔肚吸墨。我写的是行书,要一气呵成,富有变化,浓淡枯湿,皆体现于纸上,才是好作品。
我握着你行云流水般写着,一顿一提,提按相生。你出类拔萃,软硬适中,弹性适宜。折笔间,铁画银钩;回锋时,尽显方遒。圆转裹锋,矫若游龙;跌宕起伏,翩若惊鸿。写着写着,逐渐进入到了忘我的境界,手中的你也越写越顺手。我与你渐渐地心灵上有了感应,有了联系,有了交流。我仿佛在和一位知音畅游书法的圣境。
和你在一起,我沾染了你的从容,你的大气。思来,我愿是你笔下如金丝银钩般练就的、大写的传承文化的“人”字。
【篇二: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岁月无声地掩埋了那么多记忆,旧时光,旧情怀,如风般的被遗失在来时回不去的路上,一点一滴,犹如银河繁星,藏在时光的背后,但只需你轻轻点触,便如飞絮飘雪,溢满每一个不眠的夜。记忆中的外公温和,在他的牵引下,我就这样,埋下了一颗种子。
四月轻雾,花开成谷,春日蝶,年华无臃茧,心中对书法的种子也已发芽,正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取一张四尺宣纸,用镇纸展开,轻捧砚台,悄然放下,倒入墨香。取笔,握笔,手腕控制着毛笔沁入墨汁。墨汁顺着笔尖,向上,蔓延,笔肚,笔根……蓦地,墨汁便湿润了笔尖。握笔,落笔,手腕随着狼毫摆动;回峰,收笔,笔尖在纸面上细细地摩挲,像魔方里榨油一般,墨越磨越香,直入心底,让我不禁想起了曾与外公一起书写时的乐趣,想起了曾让书法种子埋在心底的画面。晨曦惊扰了陌上新桑,浓墨追逐着情愫流淌。
横是那洞庭平静的湖面,水波不惊;
竖是那黄山遒劲的苍松,咬定青山;
撇是那沙场锋利的刀刃,刀光剑影;
捺是那华夏精神的源头,美妙绝伦;
墨香攀着灯光,轻烟一般散入空中,旋转……时光在此时仿佛断层了,让我回到小时候的情景:瘦弱的我安安静静地站在书桌旁,看着外公磨墨,书写,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他的身上,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外公时不时地握着我的小手,带着我挥动手腕,写下一个个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汉字,正是那时,我认为书法很美妙,不知不觉,在心间埋下了一颗对书法的种子……
随着一幅作品的书写完毕,我的思绪回到现在,想起早已离我远去的外公,心中只有一份平静,因为外公早已将他对我的爱倾注在我童年时期埋下的那颗种子上,而那颗包含着外公对我期盼、祝愿的种子现在也已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指引着我前行!在未来的道路上保持着对书法最纯真的喜爱!感谢你,外公,感谢你在我心间埋下的那颗种子,使我爱上了书法,爱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改变了我的一生!而那颗种子,也将在我的心间一点一点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三:与书法一面之缘】
第一次与书法接触是在2010年3月份,当天晚上的情景我记忆犹新,因为那毕竟是第一次接触书法。
当天晚上约六点,妈妈拉着我走进了书法教室,只见抬头,“聂氏书法”四个大字挂在上面。我紧张地握着妈妈的手,心中有一些忐忑不安。
进了教室,“师姐”们齐刷刷抬起头,望着我,我不好意思地把头压低了一点,又不知什么勇气,让我抬起头对他们笑了笑。当时,我被安排到了靠右边正数第三张桌子上,我认识了我的书法老师—万老师,她对我十分和蔼,有时略有严厉,到最后,她对我期望越来越高。老师给我拿了一支笔来,郑重地交给了我。我心中不乏有些高兴。
第一节课是让我练习握笔;用食指,大拇指放松地抓住,其余手指紧靠在大拇指一侧下方,我试着做了做,却怎么也抓不住。然后,老师对我说:“假如这儿有一堆爪子,你去抓,怎么抓?”我试着照做了一番,“很好,你试着抓笔!嗯!不错!”“瞧,笔下方叫笔尖,笔上方叫笔肚,写字时,膝盖与肩齐平!”随后,她走了出去拿了几张报纸,她用笔尖蘸了蘸墨水,在报纸上画了一根线,很平稳,很直,她对着我说:“试着画一画!”我飞快地把笔一拉,她一边摇头,一边对我说:“刚怎么说的呀?膝盖要于肩齐平呢!还有书法不要求速度,注重质量!”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照了做,画得很丑,就像心电图一般,波澜起伏,她对我笑了笑,说:“继续练呀!”她走了出去,对其他同学指点了几句。没过几分钟,我望了望坐在对面的妈妈,妈妈转身对我说:“加油练啊!”我不吭声,因为我手十分酸痛,一阵阵炽痛向我涌来,妈妈只好不再说什么,让我四处走动一下。
我离开了坐位,向四处望去,“哇!”我不禁赞叹,他们写得美观极了,对一个书法几乎还没有入门的人来说,是不会用词语来形容的,而现在,我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见解,楷书规矩整齐,行书不及楷书工整,不及草书草寮,却别有一番韵味,草书则十分草率,快速的,隶书扁平,工整,精致小巧。欣赏完,我又坐下认真练习。
两小时三十分钟飞速地过去了,我于书法的缘分正式启程。虽然缘分短浅,只有两年。
【篇四:风景线】
一路颠簸。
压制不住满心期许,不觉之中,我们越过喧闹的街市,几经辗转,一路繁花相送;不觉之中,已被乡间的恬静气氛所环绕,嫩枝摇曳,身旁色彩流动。抬首,眼前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是简单而质朴的楼房。而那其中,又有怎样的风景?
组队完毕,便欣然踏上了陶艺之旅。
四处寻找,东张西望,茫茫然的跟随着几个人走进一间厅室,不知作何用场。狭小的房间里摆了张木桌,桌前坐着磨墨的人儿,大家都围上去看着。蓦地,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哪儿寻得几个晾干了的陶瓷杯,还未上釉,也未曾烧制过。我看上一个小杯子,小巧可人,颇合我的心意,他便分给我。简短的介绍后,我们开始动工——不说你也知晓,自然是上釉。
一摸杯壁,手上就沾染上一抹白色的粉末,干干的,挺好玩的。未几,我便不予理会,专心致志地做我的画了。我先挑了一支细的羊毫,沾沾水,又往釉瓶里轻轻搅了搅,笔肚的位置在水缸旁由下而上、由左至右剐蹭了多余的釉,起笔工作做得有模有样,还受到那老师的一番赞扬,我轻声允诺了;若是旁人,岂不要以为我是专业的了?虽然我会点毛笔,也学过几年绘画,但对于老师,仍是微不足道,皮毛而已。提起笔,笔尖触碰着被子表面,釉水太滑,很难渗进去,我费了些气力才勾勒出轮廓。许久,发觉自己略微摸着了一些门道,画得愈来愈起劲,笔法渐渐熟练起来,完全沉浸在了自己金迷纸醉的幻想中,连思想也在另一方天地自由驰骋:飞檐木庭,翠竹秀林;山峦起伏,大雁南飞。如此诗情画意,岂不绝妙?兴头之上,我随即挥笔提下一句诗,更是点睛之笔。
作罢,我们赶去制作陶泥,欣赏成品,但因我手艺拙劣,便不多做描述。
临别之际,万分不舍。你我身上,不论是指尖,衣间,都有了陶土的馨香和芬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气,都有师傅们汗水的印记。设计,制作,上釉,那一道工序,不需要他们不懈的钻研?而我感动的,是那一双双手,蜡黄的皮肤,粗糙的表面,这无疑是最绵长,最美丽的风景。
【篇五:小小发明家】
她穿着墨绿T恤衫,卡其色短裙。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她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她,就是我们社团的发明家——佩言!
“快来,快来!我今天带了金色颜料呢!”佩言兴奋地告诉我们。她调好颜料,在纸上画出金线,一张“作品纸”完成了。大家纷纷效仿,制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作品纸”。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不知不觉,已经上课50分钟了。她看看颜料盘,里面仍满满当当地盛着一大盘金色,它们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用金色写字多华丽呀!让我试一试。”她喃喃地提起笔,蘸满闪亮的金粉,拿出“作品纸”,写下了“宁静致远”几个大字。一笔一画,抑扬顿挫,笔画间的间隔恰到好处。待晾干后瞧瞧,效果很好,金色的颜料在纸上闪闪发光,如阳光般耀眼,却会永远留在纸上;似金块般闪亮,却比真金白银更绚丽。在满堂的白纸黑字中,白纸金字成了最独一无二的创新和设计。
写完金字,佩言环顾四周,看见一幅幅作品都用了细线勾勒边框。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画细线的妙招。只见她将自己的作品按字折出痕迹,再把一个个格子折成字朝外,把折痕压深,然后一手提着纸,一手拿笔,“刷”将笔肚划过折痕。摊开纸,一条细细的金线便画好了。那条线如蚕丝般细长,没有粗细不匀的地方,比机器制造的线还要匀称。“太棒了!”我们纷纷称赞,“你总能创造最奇特的书写方法。”
瞧!这就是我们社团的发明家,她脑中有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她能把书法与绘画完美地结合,实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你喜欢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