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沐者相关作文

【篇一:痛而不言】

小孩子是善于说痛的。他们用哭的最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道出最强烈的痛觉。也许这种痛不过是一时破了皮,一时缺了奶,可这的确证实了,人——是脆弱的动物,我们会痛,而说出来是本能。

但是,说痛,不是简单地两个字“我疼”,更不是一阵委屈的哭,那是小宝贝儿们的把戏。痛的表达,是高于呻吟,还应高于诉苦的一种认识,一种自我认识。

痛的呻吟是没有用的。因为反射弧的一个简单传导,是不过脑子的,就好比让自己的血被鲨鱼瞧见,它不可能怜悯你的伤,而会怜惜他自己的饥饿的胃。当吕布在五花大绑下,跪对刘备述说辕门射戟之功,他装出一副可怜相;当魏忠贤终于被逐,却偏要学王翦东西生事,蹦跳挣扎。他们已经被人狠狠一击,却偏要展示伤口——那软弱与低贱的手段令人发指。射戟之威只能让刘备说一句“曹公未见董卓之下场?”吹打生事只能让崇祯起杀灭后患之心。可见,呻吟是可悲可恨的,一个自强的人万不可如此。当效陈宫昂首受斩,当效勾践卧薪尝胆。痛苦面前,不能让锯齿白牙吓退坐倒,而应首先不卑不亢,打落牙齿和肉吞。

在经历那一瞬间的痛后,你一定有屈辱、有愤恨。当太史公受宫刑之苦,当屈子流放于楚江。“藏至于深山,传之其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先,是不屈与忍耐。那不是不说,只是不呻吟而免于受辱。

有人在此时倒下了,放弃了。他们道出痛苦,并指望以此获得原谅与同情。祥林嫂在被逼出嫁时可以大喊大闹,顽强抵抗;可事后便与柳大嫂诉说苦水。这样的说痛虽不是示弱者的呻吟,却也是自恃应怜而谋取认同。她是一个牺牲品,不止因为他受礼教之毒,更在于她那种自以为历大难不死而欲“博同情”的所谓“自夸”。这是对自己的痛缺乏认识的体现。所以,不是用一句话,用嘴的开合可以愈合伤口的。说痛,更在于内心的领会。

痛,是强烈的,也只有心领神会,才能算智慧。不是向别人说痛,而是对自己的内心。“《报任安书》的内心直白道出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远大志向;《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屈子“不甘蒙世之温蠖”而“自疏濯淖之中”最真诚的写照。所以说,痛是不可少的,他给人以砺炼——而痛的表达,应当是向内心的的纯真自白。他们用行动诠释:那些痛已经使他们站立起来。

说痛,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心头上的。它不一定要语言,它更是一种认识与领悟。

【篇二:信仰】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由是观之,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内心所想。即使肉体被毁灭,灵魂也不会感到空虚。

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丹诺·布鲁洛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进一步的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然而科学并没有战胜愚昧,并且遭到了天主教人的追杀,被钉于十字架前,誓死不屈的他烈火焚身却没有放弃信仰,任高呼科学真理。他言道:“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他用生命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愚昧不会永远战胜真理!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屈原的信仰。面对饥寒交迫的老百姓,面对昏庸的统治者,追求信仰的他,纵身跃入滔滔不绝的江水中,成为后世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之相反,渔父没有信仰,只能成为苟活于乱世之中的蝼蚁,肉体活着,灵魂已死,尊严以失。即使有生之欢愉,也是可悲的。所以他只能被用来衬托屈原,为后世的人所唾弃,这就是没有信仰的结果。

信仰对人有很大的作用,文天祥有爱国的信仰而名垂青史,屈原追求内心的信仰而名扬后世,哥白尼信仰“日心说”而成为科学革命之父,亚瑟信仰骑士精神而成为骑士王……

威廉·詹姆斯说过:“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的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当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疲乏,单调与无味,我们的心时时刻刻被各种痛苦所掩灭着。但是,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我们应留住最初的信仰,重新审视脚下的路。那样,我们会坚定地正确地跨出每一步,并且是充满着快乐的。

云层之上,一只追求信仰的鸟儿扶摇直上……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