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书相关作文

【篇一:痛而不言】

小孩子是善于说痛的。他们用哭的最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道出最强烈的痛觉。也许这种痛不过是一时破了皮,一时缺了奶,可这的确证实了,人——是脆弱的动物,我们会痛,而说出来是本能。

但是,说痛,不是简单地两个字“我疼”,更不是一阵委屈的哭,那是小宝贝儿们的把戏。痛的表达,是高于呻吟,还应高于诉苦的一种认识,一种自我认识。

痛的呻吟是没有用的。因为反射弧的一个简单传导,是不过脑子的,就好比让自己的血被鲨鱼瞧见,它不可能怜悯你的伤,而会怜惜他自己的饥饿的胃。当吕布在五花大绑下,跪对刘备述说辕门射戟之功,他装出一副可怜相;当魏忠贤终于被逐,却偏要学王翦东西生事,蹦跳挣扎。他们已经被人狠狠一击,却偏要展示伤口——那软弱与低贱的手段令人发指。射戟之威只能让刘备说一句“曹公未见董卓之下场?”吹打生事只能让崇祯起杀灭后患之心。可见,呻吟是可悲可恨的,一个自强的人万不可如此。当效陈宫昂首受斩,当效勾践卧薪尝胆。痛苦面前,不能让锯齿白牙吓退坐倒,而应首先不卑不亢,打落牙齿和肉吞。

在经历那一瞬间的痛后,你一定有屈辱、有愤恨。当太史公受宫刑之苦,当屈子流放于楚江。“藏至于深山,传之其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先,是不屈与忍耐。那不是不说,只是不呻吟而免于受辱。

有人在此时倒下了,放弃了。他们道出痛苦,并指望以此获得原谅与同情。祥林嫂在被逼出嫁时可以大喊大闹,顽强抵抗;可事后便与柳大嫂诉说苦水。这样的说痛虽不是示弱者的呻吟,却也是自恃应怜而谋取认同。她是一个牺牲品,不止因为他受礼教之毒,更在于她那种自以为历大难不死而欲“博同情”的所谓“自夸”。这是对自己的痛缺乏认识的体现。所以,不是用一句话,用嘴的开合可以愈合伤口的。说痛,更在于内心的领会。

痛,是强烈的,也只有心领神会,才能算智慧。不是向别人说痛,而是对自己的内心。“《报任安书》的内心直白道出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远大志向;《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屈子“不甘蒙世之温蠖”而“自疏濯淖之中”最真诚的写照。所以说,痛是不可少的,他给人以砺炼——而痛的表达,应当是向内心的的纯真自白。他们用行动诠释:那些痛已经使他们站立起来。

说痛,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心头上的。它不一定要语言,它更是一种认识与领悟。

【篇二:报任安书读后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说的可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说的不就是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事,遭受炼狱后书写《史记》。这不就被我们记住了吗!我想,我们只知道《史记》书成后的辉煌成就,却不知司马迁背后的辛酸苦楚以及他所遭受的讥讽,还有什么是司马迁没受过的罪?

话说这古人也真真是憋屈。你说你被上头的处罚了吧,还得谢恩,“谢皇上不杀之恩”。“最是无情帝王家”也不知是谁说的,说的可真精准。哪一个皇室之人不薄情。像司马迁的父亲,他们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之时便功名显扬,掌管天文之事。而大汉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时,本应由太史官亲身参与并记录下这一辉煌的时刻,这是太史的责任,同样也是荣光,蝎子尾巴独一份的恩宠。可司马谈硬是被留在周南,后来司马谈愤懑而死,想来是因为看着祖业的衰弱而焦急,还有就是日常的被嘲讽、白眼。

而司马迁本人,你说你就一小小太史,也就写写文字、记录记录皇帝的丰功伟绩,有必要为了和你“不曾衔杯酒”的李陵打抱不平吗?再想想呵,有哪一任皇帝是真傻的,个中冤情岂会不知,“最是无情帝王家”,只是不想真弄清楚罢了!李陵一家祖孙三代素来忠心耿耿,真要不忠于大汉,又怎会领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战?

由李陵的《答苏武书》可知,在匈奴“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而我方仅仅五千人马敌我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李陵仍振臂高呼、奋力杀敌,士兵们即使受了伤,矢尽援绝,也要争着冲到前面去杀敌。反观汉皇,一听说李陵降敌,在还没弄清内情的情况下,直接对李陵的全家骨肉实施了严惩,这才是真正地将李陵推向敌方啊!

这桩桩件件,寒了多少臣子的心。

司马迁何尝不委屈,那又能如何?喊冤,不是变着法子说皇上不英明;抵抗,不是变相的说明自己不顺从圣上。故此,只能跪地叩谢不杀之恩。从牢狱中出来,受了腐刑。从‘最下腐刑,极矣!’可见他的心在淌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腐刑既是对他的身心的摧残,也是对祖先的辱没,是对父母的不孝。司马迁肉体上遭到的折磨以及平日里受到的嘲讽、耻笑、白眼等肉体精神双重折磨下,仍能够不断调节自己,用“李斯,相也,具于五刑;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来自我安慰,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来自我勉励。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经典,可见司马迁内心的坚韧及不屈。

司马迁遭受腐刑,李陵忠勇深入敌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却被诛灭。而在现实中,又有何处不苟且?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上,邀请了曾经关押他27年甚至虐待他的三个狱警,并向他们致敬。

孟晚舟被加拿大政府拘押一周年之际,写信感谢所有关心华为的人,甚至还感谢法庭的工作人员。

由此观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腌臜之事。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颗坚韧的心以及一缕不屈不挠的灵魂。

【篇三:史家之绝唱——《史记》】

学过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后,我们知道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而司马迁选择屈辱的生,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完成《史记》。这就是立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你会怎样选择?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司马迁选择屈辱的生,屈原选择壮烈的死。不管怎样,他们的选择都展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司司迁在屈辱和耻笑之下,留下了古代散文中的不朽名著—《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二十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巩固,时间跨越三千年。司司迁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有关古代历史的书,因为全是些难懂的文字,因此我看的《史记》是现代青少年版的,虽然只看了几十页而已,但我看得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光是被司马迁形象生动地展现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吸引,而且也被他成功塑造的一大批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形象所吸引,我知道《史记》中所描写的人物故事成为后代许多小说、戏剧和其它文艺形式创作的源泉,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这可见它的文学价值。

《史记》记述了孔子、勾践、孙膑、屈原等一大批古代优秀的人物,对他们进行颂扬,集中体现了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疾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屈原一心为楚国,可是楚怀王、顷襄王都听信奸佞小人之言,屈原最后不愿看到国家灭亡,抱石投入汩罗江内。这是他对当时的无奈,愤懑,更多的是悲,而选择壮烈的死,屈原的爱国心“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不仅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而且积极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这可见它的思想价值。

古代的著作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反映,是有参考价值的。因而对于今天的我们,其意义不容忽视!

【篇四:同情心中来,价值观中去】

“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已因科学的实验与预测不那么令人担心,但“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库克说,这会使人类失去同情心和价值观,罔顾后果,这无疑会是场灾难。

人类区别于机器的首要条件或许就是人类可以拥有更丰富、更具判断力甚至更崇高的价值观。在科学家的预测中,哪怕最完善的机器人,其思维也是单向的、功利的,所以会“为了买一杯咖啡的指令,不惜杀死挡在路上的人”。这在心智健全的人类眼中无疑是荒谬的。

而人类不仅对于“咖啡与生命何者为重,何者为轻”能做出基本价值判断,还有可能在生命与真理间做出高尚的价值选择。王小波将这种超越世俗意义的选择类比于“反熵”,是谨遵科学原理的机器人注定无法理解的为了更高追求的趋害避利。在这种价值观的推动下,孔子在陈绝粮,仍且歌且舞,曰:“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司马迁遭受宫刑痛不欲生,却在《报任安书》中明确记录了愿为完成《史记》而不自尽的心路历程;白莽为宣传新文化被处以枪决,做诗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些人为真理而死,为真理而生的价值观推动着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反观为金钱是图的葛朗台,唯权力是图的希特勒又与机器人有何异呢?

而同情心作为每个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也是机器人无法企及的高贵品质。人类为何进化、存在、发展都可以追溯到同情心。远古时期,母猿由于直立行走,盆骨缩小,十月便必须生产,这使得小猿无法如小羊能跑、小牛能吃草那般独立生存,于是大猿帮助它们觅食,由此产生了最初的同情心,也使得猿类得以繁殖并继续进化成人。后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类在互助中开化、发展,同情心也与之一同成为了我们呱呱坠地时便拥有的印记。

所以古今人读《陈情表》往往无不哭,但丁在《神曲》中游历地狱使读者与他一同伤感,不忍目睹。人类就是在这种同情心中的推动下对于遭受厄运的同类施与援手,合作以促成更大的发展。这是人之所以经历艰难进化的原因的来历。若没有同情心,人人都将成为冰冷的机器,人间又与地狱有何异?

我们在这苍黄的世间生而为人,由互帮互助同情心而来,向追求真理价值观而去。

【篇五:读书感悟】

翻开那本厚厚的《古文观止》,那些被传诵千。年的文字,就像活了一般: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鼓舞着我;诸葛亮《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犹在耳畔。其中,我最难忘的,还是背王勃《滕王阁序》时的那段历程。

初听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就曾梦想把全文背下来。当我翻开这篇文章时,真下了我一跳,足足有一页半,生僻的词密密麻麻地堆挤在一起。顿时,想要把全篇背下来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但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完成,于是我下定决议,背诵起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初读文章,我边看注释边对照译文,连蒙带猜地把这篇古文“啃”了下来,不禁为自己点个赞!

背诵时,那些优美的句子,翻来覆去读了许多遍。却怎么都记不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样意境横生的句子,在我心中,这是“无我之境”,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得不佩服王勃这位少年天才的才华横溢。

我花了三天时间,才仅公把第一二段背完,还埋怨王勃,偏要在这样的宴会上作诗作文,还写得那么好,不知害苦了多少学生啊!妈妈来鼓励我,说可以在睡前听听朗诵《滕王阁序》,有助于记忆。于是我将信将疑地试了试。第二天起床背诵后面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竟然背得尤其快,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像刻在心中一般。

借景抒情,王勃抒发了自己抱国无门的悲愤。从字里行间,我如同看见那个在江畔高阁上叹息的年轻人,本该为国效力的年纪,却落得革职的下场。王勃,就是“才高人俞愈妒,过洁世同嫌”,自古青史留名的文人墨客们,哪一个不是遭人妒嫉陷害而报国无门的呢!

《滕王阁序》如沧浪之水,涤荡我们的心灵。这段背书经历,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

【篇六:珍惜生命】

生命是我们大家最珍贵的东西,因为生命对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不能重生。

古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的就是人必有一死,但有一部分的人死的轻如鹅毛,他们死的没有价值,总为一些小事或是自己的利益而想不开自杀;而有一部分的人死得重于泰山,他们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或保护人民的利益而死得,死得其所。

我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在一个灯火辉煌的晚上,在一家商店的楼顶,一个小男孩因为和别人闹了一点小别扭,认为自己输了没面子,不服气的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年轻短暂的生命。围观的人们无不惋惜,这么年轻有啥想不开的,非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都知道大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挡住了罪恶的子弹,为自己的战友打开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牺牲了,却死的伟大,死得重如泰山,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看,两个人都死了,死的却如此不同,当然结局也不同。我们要珍惜生命,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篇七:人在逆境中书写未来】

世人皆活在世上,要想如老套的祝福一般万事如意、一帆风顺,这是妄言。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事,一个人在逆境时的表现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面对逆境,有些人把逆境当作绊脚石,茫然无措、焦头烂额。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暗淡,平平凡凡,甚至带着悲观跌下无底深渊,不能挺起;而有些人人努力奋争,百折不挠,不仅凭借此树立人生信念,下定拼搏决心,还大踏步向着逆境挺进,战败逆境。多少事实证明,顺境易于成才,但未必真能成才;逆境对成才不利,但能磨炼人的意志,能促使人去奋斗、去拼搏,《报任安书》中那众多的例子,如屈原既放于江潭,因而著《离骚》;孔子困于原野从此作《春秋》;孙膑短足,《兵法》得而撰写;韩非被囚于秦国,才写了《说难》、《孤愤》。甚至于作者司马迁自己,都忍辱负重,留下“无韵之离骚”。从个体出发,有相仿教育背景的同学,数年之后,就会发生很大的差异。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无欲无求,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抑或其才不被人了解。而有着强烈成功欲望的人,如果没有才能做基础,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你要成就大业,首要的是培养忍受逆境的能力。把逆境看作是一种机遇,找出扭转逆境的办法。当逆境出现时,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自我命运,能够从逆境中走出去,在善对一个个逆境中获得健康的心理、知识与活力。永远不要为了阶段性的困境而放弃目标,不要奢望目标立马就能实现,要尝试为自己的大目标分阶段地设置多个小目标,这样就可以在陷入困景时,不至于盲目而不知所措,用小目标的实现来鼓励自己坚持到终点。

面对强大的竞争与挑战所带来的“逆境”,要把它作为一种机遇,并且善待它,就可能就是你超出一般人的条件。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晚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只有面对和忍受逆境的痛苦,学会坚强,学会抗争,个人成功的机遇才能表现出来。

【篇八:人能百忍自无忧作文】

常听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谦,学会忍,或许就是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忍,能磨练意志,促使成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做出的高度评价。司马迁狱中苟活,奋发图强,著写了《史记》这一鸿篇巨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道出了司马迁心中夙愿。他将心中的无尽悲愤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了《报任安书》一文中,只为给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选择了忍。可见,是忍磨练出了他的顽强意志,让他流芳千古。

忍,能架起友谊桥梁。韩信年轻时遭一屠夫挑衅,忍受莫大的胯下之辱。成为大将后的他不但不对屠夫施以打击报复,还对其进行委用。韩信的谦卑忍让之心,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曾经让他受如此大的胯下之辱的屠夫,也因他的谦让而改变。他的做法出乎人的'意料。忍,让他化敌为友。不难看出,忍让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何其重要。

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素来不服蔺相如,宣言要辱之,而蔺相如却选择了忍让。正因为蔺相如的忍让,避免了国家利益的冲突发生,也化解了廉颇心中的怨恨。廉颇的“负荆请罪”,是对他长期忍让的最好回报,二人的误会得以解除。可见,忍能避免矛盾深化,最终拨开云雾见天日。

忍,让人心胸开阔。文雅而豪放、坚强而旷达的苏轼,他的命运何其坎坷?多次被贬,却仍能昂首挺胸,灿烂微笑。他选择忍让,使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对更大的困难,但也因此,他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了大量诗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的忍,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让他创作了无数不朽之篇。忍,体现了他强健的人格魅力。

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产生冲突时,如果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忍让,往后退一步,便能有效化解冲突,增进友谊。但“忍”也并非毫无原则的退却,也并不意味着被人误解而无动于衷,要正确做到区分忍让在不同场合的做法。一个人若懂得忍让,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架起彼此的友谊桥梁。

【篇九:好男儿志在四方】

年华似水,岁月如歌。转眼间我已从稚气未脱的少年成为一名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回想走过的十几年,荆棘丛生而又充满欢歌笑语的求学之路,我心中的苦涩与甜蜜相互交织,编成我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冬日里的阳光,在我失意时雪中送碳,在我成功时锦上添花,使我更加完美。

好男儿,独立当世,志在四方。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屈原生活在战国乱世之中,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让楚国强盛。然而国家的沦陷,自己一人飘零在外,孤苦无依,他清楚楚国已经万劫不复了,而最好的结果就是用自己的死警醒世人:唇亡齿寒。于是,滚滚汨罗东逝水,莹莹清泪洒世间,他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史诗。他的死很好地诠释了徐悲鸿先生的话。屈原的逝去是一种愤慨,一种悲酸,更是一种无奈。但一个以死来诉说他的爱国大志,而将个人小我置之度外的人,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屈原的死得其所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于世也未必可耻。司马迁对未来的美好蓝图,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承受惨绝人寰的宫刑,曾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是他的一腔热血与满腹宏图使他忍辱负重,经历十八载的春去秋来,目睹苍海桑田的变迁,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史记》。被我国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的男儿有傲骨,同样值得我们歌颂。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唯一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自古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我看到了心怀天下的范仲淹,仰天长啸的霸王项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的追梦历程丰富多彩,但却一生无悔,我听到不远的将来传来生命的颂歌……

让他们作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楷模,激励我向美好的未来大踏步走!让我仰起头,大声吟唱:好男儿,独立当世,志在四方……

【篇十:当挫折来敲门】

电影《阿甘正传》主角阿甘说:人生仿佛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生命是无法设计和预料的,因此,遭遇挫折不可避免。但是,有的人因此沉沦颓废,有的人却百折不挠,越挫越勇,过程不同,结局自然两样,个中关键,无非是当挫折来敲门,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第一个准备是健康的身体。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沙求学的青年时期,和同学一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立下了拯救民族,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而当时,西方列强嘲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青年毛泽东因此发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号召,他不但和同学周世钊等人一起以攀越麓山、横渡湘江等方式来锻炼身体,还和同学约定冬天在井边以凉水洗澡磨练意志。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反过来推动历史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哪里还有秋收起义和星火燎原的井冈山?没有强健的体魄,面对反围剿失败后的万里长征,革命的领路人早消逝在严酷的雪山和泥泞的草地里了,哪里还有后来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二个准备是坚强的意志。

遍览古今中外,遭遇挫折而有所作为的人不胜枚举。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现代,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5岁时候遭遇打击,胸部以下全部瘫痪,面对人生巨变,她没有沮丧和沦陷。身体的残疾不能改变,那么就以顽强的意志与命运斗争。最终,她通过不懈的努力翻译了《海边的诊所》、编著了《轮椅上的梦》等书籍,赢得了人生。类似的还有盲人作家海伦凯伦、《千手观音》聋人舞者邰丽华、残疾作者史铁生等。他们的经历或许各异,成就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身体残缺了,意志不能向命运低头,以不屈的意志来抗争命运,赢得生命的尊严。

英国作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挫折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健康的体魄为基石,以不屈的意志为动力,就一定能战胜挫折,驶向成功的彼岸。

当挫折来敲门,你准备好了吗?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