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咸鸭蛋】
我的家乡在高邮,那里的咸鸭蛋名贯古今,有很悠久的文化历史。
咸鸭蛋的外形光滑圆润,椭圆形的,淡青色的外壳。将壳剥去,里面就是细嫩的蛋白和通红通红的蛋黄,给人十足的诱惑,让人想一口咬下去,细细品味那诱人的味道。
高邮咸鸭蛋虽然外观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口感却与别处截然不同。别处的咸鸭蛋蛋白吃起来咸而干涩,吃完之后嘴里还会有很多残渣,蛋黄发白,一点油都没有。在高邮的蛋白细腻润滑,入口嫩润,口感极好。用筷子往里头一戳,黄灿灿的油瞬间就冒出来了,再慢慢地挖出一块蛋白和蛋黄,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品味那蛋黄的鲜美和蛋白的细嫩口感,两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真是人间的极致美味呀!
除了口感上的特点,高邮的咸鸭蛋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多都是双黄的。记得我第一次看见双黄蛋的,十分吃惊,还以为是爸爸在一个咸鸭蛋中又塞了一个黄。后来我才知道,高邮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有一种鸭叫做麻鸭,高邮湖里水产丰富,麻鸭在这里放养,吃的食物种类繁多,就能产出个头大的双黄蛋。
咸鸭蛋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的,有连着壳,一起切开,装在盘子里吃的,有和海鲜、豆腐炒在一起吃的……最普通的就是用筷子直接挖着吃的。
祖籍高邮的近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起!我为高邮的咸鸭蛋而感到自豪。
【篇二:家乡的小巷】
“虽为江左一邮邑,敢夸神州无同类”,说的便是我的家乡高邮。虽然我有幸生在这样一个水灵灵的苏中小县城,但有许许多多水乡的事儿只能在汪曾祺的文字里拜读。大淖河边的杨垂柳,墙角花阴里款款起飞的蜻蜓,御马头边袅袅的炊烟,还有那“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啰——”,每每读到这些便有一种莫名的神往,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那是因为我爱家乡现在的样子,我也很怀念过去的她。
在秦朝时,这儿被设为邮亭,建驿站,今天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现今这个有7000多年历史的高邮已是高楼林立,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在尽情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但如果你想静下心来,远离喧嚣,你可以选几条小巷走一走,走在嘎吱嘎吱的小巷里,你就可以尽情的编织梦想,穿越时空。
由城市到农村,大家都住高楼,走大道,那成群的平房和曲折的小巷渐渐少了。南门大街那一带还保留着一些老城的回忆,巷陌深深。这儿的小巷不似北京胡同那样窄,只能一人通行,两三人并走是没问题的。我喜欢黑色方块铺成的小巷,尤其是时间久了,砖块表面有些破碎,石缝间现出灰灰的泥尘,还有那零星的小草,当有人穿着高跟鞋走过时,嗒嗒嗒,踩在长条砖上的声音便毫无顾忌的传来,嗒嗒嗒,满巷子回荡。
夏天下大雨时最有趣。由于铺设简陋,凹凸不平,许多地方的水便积在一起,形成许多的小沟,大人便在那儿放几块小砖,简易的小桥便搭成了。撑着一把小伞,和同伴们前前后后排好,一人一排,前面胆大的一步踩在一块砖上,蹦跳着,欢呼着,又催促着后面胆小的,不耐烦的看她两步一块的走,再后面的就更急了,你推我搡的,胆小的就一脚插进了齐脚踝的水里,一脚还搭在砖头上。他们都快乐的笑了,脚踩进水的也笑。在大人的呵斥声中,他们继续向着不见头的小巷深处迈进。
小巷幽深宁静,即便有时传出小孩的哭闹声,夫妻吵架声,也不会破坏这份静谧,相反倒使小巷更公众化,更人情化。它象知识,你一直走,一直在学习,却总走不完,学不到头。
人武部巷头有一家饺面店,陈小五面店,正宗的高邮阳春面。门口支着一个大锅,一个个白色的搪瓷碗飘在上面,老板娘把熬熟的酱油、胡椒面等调料放在搪瓷碗里、然后象播种一样撒下葱花或蒜叶,一圈下来不会漏掉一碗,也不会重复,然后从水面捞起搪瓷碗,下面、捞面,按号盛面。每天早晚两市,人头上接碗。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普通的巷头因为这家面店声明远扬,家里来亲戚带他去吃一碗,单位来人也带他去吃一碗,下回再来时,即使你不领着,他们一定也要去吃一碗的,高邮巷头的阳春面啊,让人难以忘却。
别总是行色冲冲的奔走在繁华的大道上。挑一个闲暇时间走一走家乡的小巷,看看巷子两边门上的对联,逗一逗巷里人家的小狗,你会发现原来你是这样的爱着你的家乡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