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李白相遇】
初识你,是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
老师教我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朗朗上口。翻开课本,你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震荡。伴随老师的讲解,我进入了你的世界。我想,那时的你,定漂泊在异乡吧,在冷寂的屋舍中偶然抬头,瞥见一轮明月高挂于苍穹之上,月光清幽,洒入你的屋舍,思乡之情上心头。一“举”,一“望”,一“低”,一“思”,相互映照,相互交融,此情此景,美得那么清丽,雅致。你不知,你这一泼墨,便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名句。
再遇你,是在我的一本《唐诗三百首》里。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平生最喜欢喝酒,喜欢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这次,你来到了敬亭山。我反复地咀嚼,揣摩你的诗句。你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你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你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这更是你的坚定,你总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从你的狼毫下流出的是一泻千里的才思,而从我的圆珠笔下冒出的却是一篇篇矫揉做作的习作,每次与你遇见,我都会自惭形秽。
上了初中,我又在语文书上见识了你对朋友的深切关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你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一种惋惜与同情。你说你要把对他的担忧和思念寄于明月,让它伴随王昌龄直到夜郎以西。明月也一定是你的老友,不然你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托付与它?你总是能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无情写成有情,你文字的飘逸与洒脱,你奇特的想象总会引起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呼,天哪,怎么会有这般才华横溢的人啊!
此后,我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你,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豁达的你;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重情重义的你;有游览名胜,心情舒畅的你;有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你……
相遇诗仙李白,敬佩你,非凡的想象力;敬佩你,巧妙的才思;敬佩你,超凡脱俗的人格!
【篇二:原来,老师可以那么可爱】
小学,两个逐渐变得陌生的词。回忆过往。梦幻并快乐地活着,稚嫩也活泼着笑。还没来得及细数往昔的美好,就已经要迈入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初中。这里的一切如同刚出生的娃娃,一切都是新的。带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新的班级,认识新的同学,还有新的可爱的老师。
一头乌黑搭肩的短发,一双小而灵动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瘦小的身板。把这些像拼拼图一样拼起来,就成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可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她和我差不多高,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学校的学生呢。她的衣着打扮也相当年轻,集队的时候她就好像是我们当中的一员,教官有时候都会误以为。有的个子高的同学会拿这个去和她开玩笑:“老师,要不我去讲台讲课,你来坐下面。”她不但没有因此而生气,还真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课比赛,让同学们上讲台讲课,她在下边听。就这样,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明白了老师的不容易。
她实在太可爱了。
在她的课堂上,永远都是欢声笑语。那是一节上古诗文的课,她笑着走进了教室,举起了手中的袋子问:“这是什么呀。”班里的同学二丈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回答了她的问题:“装着糖的袋子。”她又问:“那糖是什么颜色的?”“白色。”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只见她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非常好,大家可得记住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要是考试的时候想不起来,可以想想这个。”说完,她举起了手中的装着白色糖果的袋子。同学恍然大悟,纷纷大笑起来。她是不是很可爱?
见过不苟言笑的老师,见过细致入微的老师,却从没见过如此可爱的老师。
【篇三:我的老师作文】
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惊扰了岁月,温柔了时光。白驹过隙,夏去秋来,一转眼,我已经成为一名初中生,步入新的集体。
我开始注意到讲台上的她,个子不高,长得也不算清秀,扎着利索的低马尾,朴素的衣着配上她淡定沉稳的步伐,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她,就是教我们语文的冯老师。
鹤发银丝,丹心热血。冯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
我视野里的她,总是那么忙碌。讲课、备课、审题、阅卷、看班、放队……但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冯老师都会严格把握教学进度。办公室里,冯老师埋着头,密密麻麻的小字布满了她的学案,隽秀的红字跃然在我们的每一次周测、每一篇作文上。我甚至能够透过这些评语,看到冯老师深思锁眉的神情,听到她用心指导的声音。课堂上,冯老师抛出问题,由浅入深,层层点拨,引发我们思考,教我们牢牢记住答题技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老师是一位学识广博的老师。
在冯老师的课堂,她不但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得清晰通透,还会为我们准备大量拓展知识。从冯老师的口中,我了解到“灯火阑珊”的美好、“比翼双飞”的浪漫、“疏影横斜”的意境;也领略到朱熹“心到眼到口到”的方法、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探刺虐入木三分”的经典;更通过老师的讲解认识到曾涤生刚正不阿、苏东坡的豪迈开朗、东方曼倩的风趣随和……每一堂课,冯老师都紧紧地抓着我们的心弦。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冯老师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庆幸自己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作为我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记得在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因为一个小注释,冯老师带领全班展开激烈的讨论。第二天,她一进教室便有些兴奋地将她经过反复查阅资料和研究的结论告诉了我们,她说:“作为老师,我必须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盼着语文课多些再多些,我奇怪上语文课总是那么快就听到下课铃声,我看见冯老师眼睛里有束光正温暖激励着我。
三尺讲台,手握书本如山;三尺讲台,书写桃李芬芳。三尺讲台,叮咛千遍万遍。雕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未必流芳。我发觉,冯老师的名字已经悄然镌刻在我的脑海心间。我坚信,这个名字还会一直伴随、影响着我。我渴望,这份美好一直绵延,这份记忆仍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