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人不远】
做为中国人我是挺自负的,古贤们替我们在文化上打好了底子,在中国这张宣纸上着好了底色,只让我们草草一笔,便“自吹自擂”:我们有五千年的沉淀文化,但,我们仅仅在需要她时,才吹嘘。也许,口头上的古贤已走远。
学者朱大可说:“孔子的治国主张,从来没有用于治国,反而用于治民,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是外儒内法。”这也因古贤被统治者“束之高阁”脱离群众。如同宝座上虚构的观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但古贤的真正思想精髓却深藏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
仍记得,一天深夜里,随手翻开一本杂志,有一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如同被电击了一般,这句话似乎孔子对准我的软肋,批评我的,“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一时间我似乎热血上涌,脸颊羞红。那一天,头一次开始讨厌我的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我知道孔子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精髓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我感觉到他不在遥远,平常如严厉的师长。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震撼我心灵的伟大古典语句,但我最喜爱的却是李斯临死时:“牵犬东门,岂可得乎?”意思为:牵着黄犬,到东门打猎,还有没有可能啊?倒运的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被腰斩。但他看着与他同罪并死的儿子却设想以前最惬意的事,虽我不喜欢李斯的人品,他将自己比喻为鼠,并贪图富贵,极求名利。妒才,而杀同一师门但技高一筹的韩非子。但他临死时,终于顿悟,追求了一辈子的富贵名利竟抵不上一场有趣的打猎。这时的李斯在我眼中,便分外可怜与可亲。
最可爱的是,那位在宋朝谈了一辈子理想的辛弃疾,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诗句却是:天凉好个秋。此句却道出了他一生的寂寞与忧愁。不远处的他,好似长叹一声,眼中的那汪湖水,如同秋天凉意无限。
当代有不少人称,想接近古人,熏陶文化。于是,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古贤故居,满怀憧憬。但院内熙熙攘攘,忽有大妈喊道:
“茶叶蛋,一块五!”于是,勾起馋瘾——最后,回到起点,嘴里咂巴的茶叶蛋余香,大脑想的是,某某古贤的居所中茶叶蛋我吃过。
是当代人们将古贤商业化,甚至书籍的外包装镀金,镀银都屡见不鲜。
但,肯定有人摒弃书籍外包装的庸俗,在书籍内部寻找古贤。
在这些人看来,古贤远去,是无稽之谈。
而以商业利益为重,玷污古贤,欺骗群众。古贤远去,那是理所当然。
【篇二:米饭,糖果】
随着微信、微博的流行,碎片化的阅读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手指在屏幕上的一点,一篇篇简短的文章向我们诉说着这个世界。正因如此,原本我们所拥有的去阅读经典的时光变得支离破碎。
可以这样说,阅读经典如同米饭,是我们填充精神世界赖以生存的食粮;而糖果则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以一种更简短、更直接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但是,米饭咀嚼得越久,醇香就越浓郁;糖果入口即化,短暂的甜无法长期住进人们的心灵,却会令人去追求短暂的快感,过分追求快,而抛弃根本。这是不可取的。
在时代滚滚车轮之下挣扎的大众被忙碌磨去了心性,不愿捧起经典去阅读、去洗涤我们的心灵。因此,糖果应势而生。碎片化的阅读能够给予人们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人们短时间内可以穿梭时光,穿透空间,无论古往今来,世界各地,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它看似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助力,让我们不禁感慨阅读已变得愈发方便,手指一动就能将文章揽于怀中,有种一入书中深似海的错觉,殊不知,自己早已落入碎片化的陷阱。
纵使糖果那花花绿绿的包装迷惑了你,那甘甜如蜜的气味牵制了你,那香甜可口的味道吸引了你。毕竟,糖果是不能代替米饭的。糖吃多了会感到腻味,是种对世界肤浅薄凉的认识;糖吃多了会长蛀牙,是种无法静心沉浸经典的浮躁之态。
碎片化之所以被称为碎片,就是因为它无法将知识系统、全面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这样的以偏概全会给人们带来误解。
如果不手捧经典,又怎会知晓李斯从区区草民一步步爬至大秦相国的艰苦卓绝?如果只读碎片,又怎么了解李斯面对好友韩非入狱无奈将其处死的艰难心酸?千年的贡献,千年的误解,只有在经典中才会找到真正的解答。无论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人生感悟,还是“谏逐客书”的荡气回肠,经典阅读如同万丈光芒。
莫泊桑的《羊脂球》震惊世界文坛,人们羡慕于他短篇小说的才华,人们羡慕于著名导师福楼拜的悉心教导。只读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又怎么知道莫泊桑几十年如一日描写同一景物打下的坚实语言功底?只读碎片化的人们大多将莫泊桑的成功归结于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忽略他自身的努力,这是断章取义。
然而,现在的人们习惯于一知半解,甚至本末倒置。只局限于冰山一角,却忽略阴云背后真正的阳光。
改变碎片化,就得改变自己,在创造的长椅上倾听心灵的声音。捧起经典,让经典阅读如日初的太阳,如黑暗中的光明指引,而不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来割裂灵魂。我愿品味米饭,辅以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