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相关作文

【篇一:历史将记住都江堰】

都江堰市的无数景致让我钟情,可最出名的是那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今日,我怀揣虔诚,慕名而来,探访它的雄伟英姿。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一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大坝,没有像别的古迹那样破败不堪。它沉稳,敦实,笃立于此,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江流温驯;它像一位慈爱的老祖母,轻舀着瓢一瓢的水,滋养着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

都江堰市公园路是必游之地。早在车上,我就与司机师傅说好,抵达都江堰堰坝的最后一程,由我步行完成。在我心理,缓缓的步行,是真实的亲近,更是诚心的朝拜。在人力的伟大面前,我惟有用此种朴实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那座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及智慧之堰的崇敬。

道路七转八拐,从简朴的市街进入到了景区所在。我愈加感到了水汽的氤氲,继续朝着水汽富集的核心走着,而两旁的草木也更显油绿茂盛。我隐约能感受到地面的震颤,那是远处传来的水的有力冲击。越向前走心跳得越厉害,我知道,它不远了。我的心激动,按捺不住的激动;我的步子,不由自主地快了,更快了。

陡然间,我的心狂跳不已,因为已站在了它的身旁!那水,像一个又一个身强力壮的川娃子齐力拉着重物,他们铿锵的步伐就是那水的嘶嘶咆哮!那堰,任你股股叠叠的水如何拍打,依旧安然如故。它从容地指引着水朝下流去。到了下流的水不在像上游那般浩荡,刷的一下被鱼嘴、飞沙堰等分水堰一裁为二,乖乖地流向了平原大地。

这是多么霸气的驯服,水的威武壮美和怡然沉静在这里,不可思议却又是那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怀揣强烈的震撼,我打开手机,求助度娘,翻阅都江堰的历史。原来没有都江堰前的成都平原,或许更准确的讲,没有一个叫李冰的人伫足凝望前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无常的地方。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一个“何茫然”,道出了当时的惨状;一遇旱期,那可谓赤地千里,老百姓颗粒无收;一到洪涝泛滥之时,岷江犹如一张血盆大口,将成都平原覆没于汪洋。那时候,水是凶猛的兽,恣意妄为,野性十足。而李冰,是自带光环的驯兽之王。

秦昭襄王任他为蜀郡守。适巧当时的秦国意识到了蜀地之重,想通过南方问鼎中原。李冰看到了这里生活极苦但却极朴实的巴蜀百姓,他不再关注所谓的一统大业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他硬生生地将一项政治计划干成了惠及百姓的生态计划。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从岷江上流出发,实地考察,了解水情。现在也许看完整条岷江就几十分钟车程,却不知李冰父子俩当年穿破了多少双草鞋!但是他心中装着老百姓,脑海中是蜀人食不果腹的场景,他下决心,要治理岷江,驯服这头猛兽。

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无数次的攀爬考察,思量研究,身体力行……江边岗亭的指挥,临近江边的测量……做工的川中汉子们,在这位神人的指引下格外卖力!

从此的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李冰靠双脚走出来的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我来到了都江堰旁的二王庙,其中是一座石像,双手紧握长锸,面对着滔滔岷江,双眼深邃而宁静。这样的深邃,是因为心怀苍生,这样的宁静,是因为福祗已成。一位农村妇女,诚恳地往功德箱里塞了钱,对着李冰像,拜了两拜。

我建议在都江堰旁修一座李冰像,像座刻一行《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历史不会忘记那至圣至善的“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有了人的思想的深邃与通透,也才有了堪称奇迹的都江堰。历史更不会忘记精魂所聚的都江堰——智慧、大爱与信仰,是在历史洪流中永远屹立的堤坝。

【篇二:我想去成都】

成都,四川的省会,坐落于岷江旁。对于这座城市,我充满了向往。

第一次对它有印象是在吉他课上。当时老师拿出了几张谱,说:“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的歌——《成都》。”说着,老师拿出了吉他,弹奏起了这首歌曲。一阵清亮的声音响了起来。它使我浮想联翩:在昏暗的街道上,一双男女在街道上手挽着手行走着。一阵风吹过,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他们的额头,灯光越来越暗了,可他们的脚步没有停歇下来。这首曲子结束了,可我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回过神来。啊,成都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怎能不让人向往呢?

后来在一本课外书上,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成都的内容。原来那儿有都江堰,它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叫李冰的水工主持修筑的,它承担了水运、灌溉、防洪等任务。数千年过去了,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物就像玩具一样被轻松撕成了碎片,它依然挺立在岷江上,为人们默默地做着贡献。我不得不赞叹这古人的鬼斧神工了,它如此的精妙绝伦。我对都江堰充满了向往。

歼20,中国的第五代战机,它也在成都成长,成都飞机公司就是它的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许多原先沈阳飞机公司的成员跋山涉水,到了这成都。一开始时成飞很惨,连用来做飞机实验的风洞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些从沈飞带来的资料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决定在困难中闯出一条路,拿出了大胆的歼9方案。虽然它下马了,可是成飞人并没有放弃,几十年后争取到了研制歼10的机会,同时学习美国的格鲁曼公司,终于成飞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就是在他们的厚积薄发中,中国才被人们重新认识。我对成飞充满了向往。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我对成都充满了期待,那么现在我就应该为见到它而奋斗。

【篇三:熟悉的桥】

我的故乡在宜宾,那里江多,有岷江、金沙江和长江,自然桥也多,有岷江大桥、戎州大桥、马门溪大桥……这么多桥把宜宾像岛屿一样的几大区域连接在了一起,不仅给市民带来方便,也给城市平添了一份现代化气势。

说到桥,我最熟悉喜欢的就是中坝斜拉大桥,小时候听外公说,中坝大桥是我国首座大跨度,独塔钢筋混疑土梁环氧喷涂钢纹线斜拉桥,它全长965米,一根根钢绞斜拉着宽阔的混疑土桥面,远远望去,如琴弦般优美,这座桥不仅连接宜宾南北两岸市民交通和内宜高速,一过桥,汽车就驾驶上了通往蜀南竹海、兴文石林僰人悬棺及云南的要道,而且还成了宜宾金沙江上的一道风景。

每天,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中坝大桥都默默无闻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无数的行人匆匆的来去,无数的汽车川流不息,而它从来没有过怨言。桥下金沙江两岸是人们休闲运动的好场所,在傍晚,人们都喜欢在桥下喝茶、运动、散步,桥上的路灯和装饰的彩灯把桥装点的分外妖娆,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瞬间把故乡的夜晚衬托得格外的幽静美丽。

我爱我的故乡,我喜欢中坝大桥,我为我的故乡有一座这样的桥而感到骄傲。

【篇四:都江堰,让我心生敬意】

清明来到都江堰,放眼望去,缀着点点翠绿的山峦向着天边延伸去,蜿蜒的岷江卷着淡淡的细沙从两岸的山间流过,都江堰则似一叶扁舟,静静地横卧在岷江的臂弯里。

正是在这里,战国的李冰父子历时数十年,留下了这震撼人心的“分水岭”。不论是都江堰这浩大水利工程的壮阔,还是李冰父子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国家的热忱,都令我敬畏不已。

一座小楼立在江边,红漆已是斑驳不堪。沿着狭窄又陡峭的楼梯上至三楼,一个巨大的窗子映入眼帘。我不禁想到,当时的蜀郡守李冰隔着这窗,望着滔滔江水流过,为中原人民干旱缺水、土地贫瘠而忧虑,又为自己对都江堰的建造还不能十拿九稳而叹息。

走过横跨江面的索桥,踏着脚下吱吱哑哑的木板,仿佛耳边响起了李冰父子引着百万余民众走过索桥的声音,民众们则接连扛着工具,一支支激昂的山歌从夹岸飘过……

终于来到都江堰“鱼嘴”最前面的平台上,如今它用坚实的水泥筑起,鹅卵石在水泥上错落有致地镶嵌着。可是彼时的人们又是如何修筑它们的呢?历史课上老师曾讲,人们在岸上把巨大的鹅卵石装进编好的竹笼,用小舟载着划到江心,再一起把这些竹笼一个个投至江底。他们也曾有过绝望,有的人甚至在这里被浪花吞噬,但这一切都不曾阻挡他们一步步前进,都江堰工程也最终落地。不知李冰若站在现在高大而又牢固的都江堰上,心中是否也同我一样汹涌澎湃?

青石板路的两旁,一座座刻满文字的石碑林立,一个个锈迹斑斑却还神情如生的雕像耸立,那路旁一串串大小脚印连起……无不喻示着历代君王、丞相为都江堰作出的不可比拟的功贡献。都江堰带来的不仅是纯净的水源,更是为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与憧憬。我竟走过了他们曾走过的小道,正如我们踏上他们踩下的道路,走向光明的未来。这里的一切都似一卷摊开的陈旧史册,向我讲述着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历史。而正是这一幕幕历史、一座座石碑、一个个雕像和那一串串脚印,让我不免心生无限的敬意!

别了,岷江的浪涛击打都江堰的声音还在我耳旁萦绕,却似乎更加清晰、坚定而有力。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