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静静的夜里有她我不孤单】
在我寒冷的时候,她会像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头,给我带来温暖。
在我悲伤生气的时候她会像一台逗我开心给我讲故事的一台神奇电视机。
在我生病的时候,会像一名合格的医生或护士,提醒我吃药,提醒我要多喝水,提醒我早点睡觉,早点休息,不要累坏身体,多加运动哦!
这个她是谁呢?你们想知道吗?好吧,那我就告诉你们,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好的闺密我们定好要永远在一起,所以我们就有了四叶草的约定,约定四叶草谁先找到,如果找到了,我们就要永远永远,永远的在一起!
你们有约定吗?可以告诉我吗?我们的约定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一定能找到四叶草,一定可以永远永远在一起,相信我,为我加油怎么弄呢?怎么办呢?想一想你们的约定和之前的好朋友,永远在一起,你们该定一个怎样的约定呢?如果可以,给约定加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辈子。如果你们的约定和我一样,我不会介意,你们也可以加一个期限不过我觉着女生吧,还是一种麻烦的动物呢!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想当男生呢!我不光在静静的夜里有它,我不孤单,而且在明朗的早晨,暖洋洋的中午,我们一是永远在一起,我们二是给约定加一个期限,我们三是要遵守约定,我们四是永不分离!
【篇二:静静的】
她从来没有说过:”女儿,我爱你。“但爱从未消失——题记
我上小学第一天,左手紧紧拽着母亲的衣袖,羊毛衫的材质微微扎的手有点生疼,但我不敢松开。很多很多人,严严实实的覆盖住我的视线,那种摩肩接踵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我看见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蜷在父母的怀里,小心的打量这个世界——陌生的世界。他们害怕像是即将出巢的雏鸟,好奇又恐惧,甚至听见有些许微弱的哭声。于是耳畔又开始复杂起来,抽泣、哄弄,交织的,混杂的。
就是这时,那扇有镂空图案的,被刷的洁白的大门打开了。
感觉身后有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轻轻地推着我的肩,将我推向前,我更是攥紧了羊毛衫的一角,不肯松手。抬头,看见母亲的眼睛,只是这么一眼,便松开手了。
向前走了几步,只觉得一个人走得很变扭,像是失去了什么,又发不现究竟失去了什么,我突然觉得自己什么又不会了——哪怕是走几步路。
最后,我仓皇无措的回头,在如此穿梭纷乱的人群中,只需一眼就看见了母亲,她离我不远,就是十米左右吧,她看着我,用那双深邃的眼睛看着我,静静地目送。
我开始慢慢明白,父母子女一场,没有不会离别的一刻,你渐行渐远,留下背影,而他们站在命运的那头什么也不说,静静的……
然后,一年、两年……六年,一晃而过,我来到了初中,上学的第一天,仍是母亲送的我。
晴天,苍穹没有多余的色彩,只剩万顷碧色,我有一点点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个即将到来的环境。
踏进校门,我发现自己的脚有些发软,踩在完全不认识的彩色砖块上,脚步放慢,每一步都是沉甸甸的,或说是凝重的。
快要拐进教学楼的时候,我瞥见,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瞥见母亲,她还没走,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目光深邃,一如儿时的记忆中那般目送我,一句没说。
我扭过头,眼泪不禁簌簌流下,在一片晶莹的泪花中,我分明看见一个母亲最美最无声的爱。
我开始慢慢明白,父母子女一场,没有不会离别的一刻,你渐行渐远,留下回忆,而他们将爱痛埋在心里什么也不说,静静的……
【篇三:静静的角落,简单的共享】
扫开二维码,骑上一辆摩拜,橙色的单车穿行于大街小巷,车马人流。环顾四周,这个共享时代,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而共享又何尝不是处处存在着?图书借阅的时代里,图书馆,那个校园里、街道上静静的角落,共享依旧存在。
“我们中午去图书馆吧!我一直想借本《鬼吹灯》看看。”“算了吧!下午有阅览课,到时候借好了……”耳畔的说话声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那条走廊的尽头……
这是个图书的共享时代。
阅览课如约而至。一节不用排队的走班课,所有人都结伴而行地离开了教室。我带上练字本,也向五楼奔去了。
静。跨入图书馆大门的一刹那,好似一切声音都被滹沱河吞去了似的,只剩下笔划过纸头,书页轻轻翻过的声音。
我在位子上坐定了,提笔开始练字;却又想起语文老师交给我的任务,于是便离开座位,看着同学一个个地签到。有些提前练好字的,已开始寻书了——在这个共享化的时代,找到一本称意的书依旧困难。
所有人都签过到了。交过表格,我总算能安安心心地坐下来练字了。一笔、一画。
写毕,收笔、合本。寻书。
我比较偏向于阅读小说,各种类别的都读。过目了书架,我抽出一本厚书,一本封面略带破旧,已被许多人阅读过的玄幻小说,静静阅读起来,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金色的虚影在白纸黑字上摇晃,照亮了那本厚厚的书,淡黄色的页。
在这个共享时代。
一会儿,那位说要借《鬼吹灯》的同学与他的同伴一起来了,他的目光一遍遍地扫过书架,期待、无奈、失望。
“怎么了?”他的同伴发问了。“这本是我看过的,不过不要紧,我下次来借。”“嗯?待会儿,你说的是这本吗?”同伴抬起了右手,胳膊里夹着一本《鬼吹灯》,“我看完了,一会儿还掉,你就借吧!”简短的话语,却十分有力,笑容在那位同学脸上绽放。
在这个共享时代,一切都好似变得如此简单。
笔尖轻轻划过书页,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件暖心小事。其实共享无时无刻地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地改变着世界。
哪怕是在一个静静的角落,共享依然存在。
【篇四:在静静的春节里聆听文化的心跳】
虽然今年的春节少了烟花爆竹的喧嚣,但新旧年俗的交替中,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内涵,有了新的定义。
早在前几年,“禁燃令”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放烟花,象征着中国人在大年初一,对新年的美好盼望。以前回乡下家里过年,大年初一过去,坪里尽是爆竹皮,扫起来堆在门前,意为“去家里的脏东西”。北京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第一年实施;天津外环线以内迎来第一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海南发布最严“禁燃令”,各县市落实不力将被问责;刚刚成立不久的雄安新区也实施了严格限制燃放的规定……“狗年的春节静悄悄。”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想起“禁燃令”才颁布的时候,不少的烟花贩卖商叫苦不迭:“一年就在这个时候赚钱赚的多,现在不敢了,这要怎么办?”诚然,这个法令一颁布,首当其冲的是浏阳,浏阳烟花天下闻名,更是文化遗产、前人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岂不是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扼杀掉?年味是不是就淡了?传统习俗是不是要丢掉了?
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在APEC蓝、美丽中国的号召下,难免会有冲突。然而,传统和习俗在时间延续中找到与当下时代处境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彰显习俗的内在生命力。比如为祭祖的民众免费发放鲜花代替鞭炮,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电子鞭炮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绿色的选择。众人合力、大家齐心,年味一点没淡,反而越来越浓。
燃放烟花爆竹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统流淌在血液里、绵延在精神中。虽然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但旧年俗与新年俗交相辉映,塑造着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以绿色、文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方式传承这份时光财富,春节这一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才能成为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时间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