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相关作文

【篇一:在物质时代保持“同理心”】

近日,一场围棋界的人机大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射到“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已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等看似至关重要,实则杞人忧天的问题上来,却忽视了人作为人本身所应有的价值观和同情心。

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却认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从而“物化”人作为人的本质,使之变为麻木运转的机械。他的忧虑不无道理。纵观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营养逐渐挂帅,不仅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的步伐,还滋养了其蒸蒸日上的物欲。就如《佛子行》所言“一切妙欲如盐水,越享受之贪越增”。人们只想要借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满足自己的物欲。从此以往,人们的眼界趋于狭窄,感情变得麻木,宁可让自己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也不愿意慢下来,看看周遭的美好。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代价,便是拥有扭曲的价值观,所剩无几的同情心都化作了无尽的怨怼之心。这样的后果,便成为了社会上人们的互相猜忌、质疑,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让那些看见问题并想要作出改变的人都纷纷沉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技如此蓬勃,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人们的确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一味只顾利益,不顾人情的理由。我们要在物质时代学会保持一颗“同理心”,这不是一种虚伪,更不是标榜自我外在的工具,正是因为时代进步了,才给予我们“慢下来”的权利,而保持“同理心”就显得尤其重要。还记得那些由于美好而产生的“震颤之感”吗?这是匮乏了“同理心”而唯有功利化心态的人所感受不到的。而“同理心”,就是对生活抱有一份从容,对他人施予宽容,忠于自己的本质,让自己全身心地去体会与他人之间或是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只有这样,那些深藏于人们内心的美好、梦想、最单纯的心态才能被我们所意识到,并打败浮于表面的功利与虚妄,从而对整个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若我们在物欲横流之中迷失,像人工智能那般无感情、无同理心地思考,那人作为人所拥有的思想、品质、感情迟早都会被消磨殆尽,甚至到了最后,变成我们工具的“工具”,这样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在物质时代保持一颗同理心吧,让我们重视“人的本质”,而不是对计算机,对物欲俯首称臣。

【篇二:被齿轮包裹着的心脏】

当机器人开始写小说,当机器人开始出版诗集,当机器人可以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这新生的“生命”在计算机的驱动下,一步步向着我们迈进。人类诧异于它们的学步之快,又深感畏惧,但我们该畏惧的是什么?畏惧它们躯体中咔咔作响的齿轮变的鲜活,还是畏惧我们跳动着的心脏被锈化而逐渐冷漠?究竟是机器变成人,还是人变成了机器,我们在面对机器人新时代时究竟又该何去何从?

机器人(或者说计算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服从了程序中的指令,它们的逻辑运算固然强大,只要有庞大的数据库支撑便无所畏惧。但它们难以模仿人类自发的同理心,不受程序控制,不需要指令的情感。可在当下却有越来越多人在向计算机看齐,甚至整个社会都如机器一般运行着。

如果去问一个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他会回答你:“考试呀”!这在一个学生眼中仿佛是理所应当的答案,但他其实没有发现这正是他的价值观在一点点机械化,变得“功利”、“有目的性”的表现。学习,当然有一部分是为了考试(next88),但学习不只在学校中的课程可称之为学习,日常生活的一丝一豪都是学习,所以它更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高考压力”之下,一下子这个最最根本的追求被忘却了,只剩这功利的心在跳动。

人类的同理心是自发的,不需控制的。可如今却有许多人紧闭起心房的门,也不愿向周围的人伸出手。网上的段子与“心灵鸡汤”千篇一律,人们在寻找的真情实感反而是一种虚妄的慰藉之情。我们首先对他人冷淡,在纷纷扰扰的城市中不愿多向街角的可怜人多望一眼:接着,我们又对自己敷衍,用碎片化的,毫无营养的思想灌输到自己脑中,同理心一遍又一遍在烂思想和功利心中消磨殆尽。

机器人是永不会有一颗流通着血液的心脏的,但人类却极有可能要面临拥有齿轮包裹着的心脏的危险。我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社会的高压挤走了我们的人性?不,不管问题在何出,我们应时刻记住勿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变的冰冷,多多寻找真谛去活跃你的想法;多多与人交往去丰富你的情感。让包裹着心脏的齿轮被击得粉碎。

【篇三:人何以为人?】

人何以为人?其要义在于所感及所思。

然而人之所感无非色、声、香、味、触、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已而并并不可避免地到来的这个新纪元,这六义似乎已不再为人类所独有。而人类亦业已退无可退地依赖上了那些程序与零件,鲜少对其抱有怀疑与猜忌——机器永不会脱离人类的控制,我们总有办法使其在伦德的范畴之内运转。

可是,潜移默化之中,反观我们自身,被机器所同化的却不在少数。借了电子的眼,我们的眼模糊了;借了科技的耳,我们的听觉钝化了;若心也是程序编的,人与机器,还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科技所带来的东西——那里面虽有祸患,代表进步性与革新的福音却余音长远而不可磨灭,只有人心在动。故而首先处理好人自身的内部矛盾才是关键。

人何以为人?人之所感形成了价值观。从微观来看,价值观储存在基因的记忆中,承自祖辈而传于后代,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做到的;从宏观来看,人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与传统积淀的产物。譬如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如哲理,“人不能一次踏进两条同样的河流”。遵照价值观思考行事,人才会更具人之独立性与超越性——正是机器所不能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不然,《1984》中的“真理部”便会出现,失去生命意义的国就会降临,并在逆行中归于覆灭。

人何以为人?人之所感塑造了同情心。同情,心理学上亦称之为同理心,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他出现于冰河世纪的人类群体中,因为那曾是一场空前浩劫,人唯有相互依偎,才得以继续存活。可当今社会,衣食富足,没有生存的威胁,人类的同理心便随着危机感一并逐渐流失,人类成了利己、怠惰的动物,成了铜墙铁壁之间独自生活而独自存在的孤单生命体,以至于要借助大量高科技的外物来怜悯自己。悲悯,本是温暖而平和的情感,它使世界变得包容而不设防。若是失去了,我以为,人类社会的“冰河世纪”就会到来,人的心也将冻结而不复融化了。

生而为人是天赋的良机,故而太宰治才会在辜负这良机时发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感叹。罔顾机缘即是罔顾后果,罔顾我们所放弃的一切可能带来的灾祸。届时,被科技武装的葛朗台与浮士德们将会使前人类苦心创造的一切都毁灭,而只有人工智能冰冷的双手才会来抚慰庸碌浑噩的大多数们空虚混沌的心了——大概,他们的心早已感觉不到寒意了。

人何以为人?在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人之前,想明白吧,世界很美,只有是正确的路,才能看到最好的风景,价值观是铺路的砖石;世界很大,只有心是暖的,才能活得怡然自在,即便茕茕孑立,同情与悲悯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人啊,你不想去好好看一看世界吗?

【篇四:拒绝“计算机思维”】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不少阴谋论者怀疑人工智能会统治人类,尤其当“阿法狗”大胜围棋选手后不少看客对此更加忧心忡忡。但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说的那样,比起计算机会如人类一样思考,人类的思维机械化了才是最危险的。

人类永远比计算机高级的就是人类是具有感情的。作为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价值观和同理心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优秀特点,这是无论给人工智能编写多少程序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或许不少人工智能已经能同人类进行精神交流,但那都只基于冰冷的代码,并只局限于固有的命令。而人类天生的同理心却会随着阅历的提升而不断自我进化。毕竟感情是最难用计算机语言描述的,多强的人工智能都恐怕不能与人类的大脑相提并论。

但如果人类如同计算机一样思考,那恐怕只能带来灾难了。如同“阿法狗”一样,人工智能大多只会选择最优且利己的方法选择并完成指令,但如果人类用人工智能的方式生活,那社会将只剩冰冷冷的固化教条。

当代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向这个趋势发展了。金钱至上主义和利己主义仿佛要成为新生代的标志词了。“何以解忧,唯有暴富。”这样荒谬可笑的言论竟然被奉为“真理”而广泛流传。畸形的价值观正一步步地吞噬年轻人的思想,这也是令人诟病的拜金主义的由来,仿佛失去了金钱人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而“暴富”便能带来无可匹敌的幸福一样,的确是肤浅至极,荒谬至极的。

只追求利益至上的计算机思维又会消磨掉人类的同情心。共情的力量是很大的,人类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他人的心情,这也是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人工智能无法共情,也不能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但如果人类也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结果将会如何呢?“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逻辑上看似滴水不漏,但如果人类真的无所谓情分,只追求利己的本分去了,那恐怕这样冷漠的社会谁也不会真正受益吧。

人类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丰富的感情,正因为人类不是人工智能那样复制化的产物,社会才能多元,人类才能发展。拒绝成为一个“计算机思维”的人,正是年轻人应该致力于去完成的。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