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补】
在强烈灯光的照射下,我流露出那急迫的心情。
今天是星期五,我和朋友们在星期一就约好了,一起玩游戏。
到放学时,我急迫地在那明亮的灯光下,补着那张语文试卷。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仿佛在时间的流逝里徘徊着。当看到班里的朋友都走出班级时,心里不由慌了起来,没想到我居然是最后一个。我加快了写字速度,一遍、两遍、三遍,终于补完了,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到老师面前,但却不知今天面临的第一场灾难就要落在我身上了。
我仍在那儿等待着,心里想:“快点儿、快点儿,快改完吧!改完我就要解放了。”谁知,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我的目光与老师的眼神相遇时,仿佛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果然,老师给我指出了一堆错误。“哎!”我叹息道,“现在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了。”
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快速写着作业。风轻轻吹拂着杨树,树叶沙沙作响,火红的夕阳透过树叶,直射在我那满是忧愁的脸上。看见班里的同学一个走出班门,心中更加烦闷,随即又想出了一个歪点子。
当我再次将作业交给老师时,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果然不出所料,还是没能逃过老师的“火眼金睛”,我终究还是受到了惩罚,又被老师教育了一顿。
至今,我仍深刻记得那次补错,因为那次补错修补了我身上一个重大的缺点。
【篇二:童年趣事】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长大后童年将会成为自己的回忆,也很怀念往日的场景。因此,不让我的童年有遗憾,我打算记载一件最有趣的事情。
在我3、4岁时,有一件特别好笑的事情。假如你问我,我为什么会记得3、4岁时的事情,那么我的妈妈就是特大功臣了。听我的妈妈说,我只有3、4岁时,我生活在我的外婆家里,并且和我的表弟打打闹闹。有一次,我和我的表弟一起玩着小玩具,并且一边玩还一边朝舅妈的房间里走。其实,我想应该是我的表弟想找妈妈了,就把我引到舅妈的房间里去了。因为我的表弟一进到舅妈的房间就开始在那里蹦来蹦去的,原本我觉得我还是玩自己的小玩具好了,但是出于小孩子的好动心和好奇心,也跟着他一起从房间门口蹦到窗户边,又从窗户边蹦回房间门口。也许感觉不太好玩,我和我的表弟甚至爬到床上,开始跳跃模式。而且床上有弹簧,跳起来比较高,也比较刺激,导致我们在那里大声地喊叫。
但是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因为我们大声地喊叫,使舅妈无法工作,就想办法来让我们离开,原先是哄我们出去的,可是我们无法自拔,没有听清楚。结果,舅妈想到了一个歪点子,因为她露出了“狡诈”的笑容,我们当然是不知道的,舅妈便出其不意地喊了一声:“蟑螂来了,快跑啊!”我停止了跳跃模式,愣了一会儿,看见表弟拔腿就跑,我也赶紧跟着他一直冲到我的妈妈身边,嚎啕大哭起来,表弟看见我哭他也跟着我一起哭起来,我们两个就像唱二人转似的。可当我看见舅妈和我的妈妈哈哈大笑时,我停止了哭泣,回想起舅妈刚才说的话,有一处地方不理解,便问妈妈:“妈妈,妈妈!蟑螂是什么呀!”妈妈听到我的问题,便忍住笑声跟我说:“蟑螂就是我们家乡话的‘曱甴’(gatzat)啊!”大家听到这句话后都哄堂大笑,我只能跟着他们一起傻笑。
这件事情告诉我时的第一感觉是我那时好傻啊!不过,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度过的吗?因为童年是天真、有趣的时期,回忆起来会感叹道:“童年的我可真快乐呀!”
【篇三:想起那件事我就后悔】
在我记忆中,有许多难忘的事,但唯有一件事,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旧很愧疚。
那是上三年级时的一个初春,迎春绽放,桃花盛开,校园里充盈着勃勃生机。同学们在大课间做完操后,都在自由活动,我就散散步,欣赏校园里的各色园景。忽然,黄芽树上一个小家伙吸引了我的眼球,定睛一看,原来是条毛茸茸、绿莹莹的毛毛虫。它正蠕动着圆滚滚的胖肚子,四处寻找嫩叶做美餐呢。
我念头一闪,一个歪点子就出来了:嘿嘿,组长万梦洁不是特怕这小玩意嘛?如果放在她课桌里,肯定能给她“提提神”。哈哈哈,想到这我心里乐开了花。
于是,我手脚麻利地折下两根小枯枝当筷子,夹住那条可爱而又无辜的小毛虫掩藏在衣襟下,健步如飞地直奔教室。教室里空无一人,我迅速把小毛虫放到万梦洁的文具盒里,又偷溜着回到操场上。嘻嘻,待会儿一定有好戏看喽。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我哼起了即兴改编的歌:“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终没有喜悦,我仍然躲在你的梦后面……”
终于,盼到上课的铃声了,我从容地跟着大家回到教室的座位上,静候故事的开始……
“下面开始听写几个昨天学到的新单词,请大家打开听写本。”英语老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每课一默。
“啊……”的一声惨叫,紧跟着“哗”“啪”的声音,万梦洁的文具盒飞扔到地上。全班同学都被吓了一跳,目光紧盯着这突如其来的事件。陈老师也被吓了一跳。
“怎么啦?”她关切都走上前去问道。
“呜呜呜,毛毛虫,文具盒里有人放了毛毛虫。”她脸色煞白地惊立在座位上,边哭边指着从文具盒里爬出来的绿毛虫。
老师随即质问追查是谁干的,但看看没啥结果,批评了几句之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不知怎的,看到了预期中的万梦洁惊吓的样子,我心里并没有预期的那份开心,相反还多了种犯罪感。虽然这件事过去两年多了,但我一直没勇气向她和老师承认错误。
唉,现在每次想到那件事,我就非常后悔。
【篇四:滥竽充数新编】
从前,战国时期有个名叫南郭的人,它是一个很喜欢“混”的人。总是在表面上显得很厉害,其实内里普通得不行。
齐国的齐宣王,是一位非常喜欢音乐的国王。在他的王宫里养着许多擅长乐器的乐师。
一天,齐宣王在花园里一边悠闲地吃着美食,一边享受着人工送风。远远的一阵优美的乐曲声传到了耳边,他起身远眺,发现是一位乐师在吹竽。听着、听着,齐宣王突发奇想——他想听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一同在大殿表演吹竽。于是他派人张贴出告示,写到:“大王想听竽,需要三百名善于吹竽的乐师,演奏得好,每人赏银十两。”
看到告示,南郭先生兴奋不已:“十两啊!我一定要参加。”兴奋之余,“等等,我不会吹竽啊!”这个问题如同一条从云里窜出来的大龙一般从他脑袋里蹦了出来。“对了,我可以找我的朋友学啊!”想完。他如同一匹快马般奔向他的朋友家。
几周后,齐宣王正悠闲地喝着美酒,赏着歌舞,突然一名侍从近前禀报道:“大王,演奏竽的三百乐师已经召集和排练好了,您今天是否需要听他们演奏了?”齐宣王点点头表示允许。
南郭先生也是这三百乐师之一,突然被宣到殿前演奏,他有些慌了,为什么了?因为他把朋友教的吹竽的方法忘了一大半。但是已经报名在宫里混吃混喝了几周,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参加演奏了。
看着三百人的演奏队伍,他突发一个歪点子——学着前列的乐师的动作,举竽模仿,摇头晃脑,只要不吹出声音,就没人会发现他不会吹竽了。
只见整个演奏的过程中,南郭先生的身子微微的晃动,眼睛微闭,表情看上去是非常的投入。演奏完后,齐宣王高兴的宣布:“不错!不错!大家演奏得很好,每人赏银十两。”突然又看到演奏时表情特别投入的南郭先生,就又改口到“每人赏银二十两!”能这样血挣一笔,南郭先生很是得意。
不久不幸的是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乐师吹竽,但他不同于他的父亲,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害怕了,他只能装病重,离开了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