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一刻我长大了】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小时候,随口哼哼这首歌,总感觉莫名其妙:为什么不想长大呢?我们小孩儿十分渴望长大,想摆脱父母一天天的唠叨,想摆脱父母对我一天天的桎梏。
入秋的阳光,温和不失儒雅,像极了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在我面前娓娓细雨。走在林间的小道,踩着枯黄的叶子,寻找着春天的鸿梦,娴静地听着那叶子与大地的亲吻,你是否会在那个有风吹起的傍晚,望着夕阳而感叹万千?
小时候,我随父母住在奶奶的小区里,那有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一棵神木,长的又高又粗,需要好多人合抱才能围住。树皮灰色,有白色圆斑。父母说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园就种了这棵树。我小时候常问外公,“这是什么树?”外公总回答:“等你长大就知道了。”于是,我就盼望长大。
我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有一次在书中读道:一幅画不仅仅是它各个部分的简单组合。一头牛只是一头牛,一片草只是一片草,透过树枝的阳光,只是一束光。但是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就美得妙不可言。
开始我似懂非懂。
直到有一天,我为了取风筝,爬上了那棵树(那棵树从最底下就有很粗的枝叉),越爬越高,风景越迷人。后来,我常爬到树上,默默欣赏风景。有时落日泛起的紫红的余晖,有时发出橘红色的火光。我忽然之间明白了,那本书说的是整体胜于局部的道理。
有一天,我来到公园,到了那里,我只看到了无数的水泥带和一个大大的树桩。过了一个月,我在那里看见了多了一些体育设施和许多人。
少的,只是那颗大树。
就这样,我伤心了一个星期。可我后来发现:成长是一段必须付出代价的旅程,途中会不断捡到丢的一些东西。所以只要钟面上的指针没有停下,我们就要不断地走,走遍千山万水,走过泱泱四季。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似水的年华,贴着千山万水,渐行渐远。
“神木”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可现在我又不得不惋惜告别,让它流逝,成为记忆。
在一个独特而绚烂的晚霞中,我怀念着那颗“神木”。我发现许多东西你拼命地追,努力地抓,可是却像流沙一样慢慢的在指缝中落下。
那一刻,我长大了。
【篇二:游阿里山】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牛”。形容的就是美丽的阿里山。阿里山素来被称为宝岛台湾的一颗明珠。
七月的一天,天空虽然下着濛濛细雨,但我们兴致勃勃驱车前往嘉义县的阿里山。途中翻山越岭,终于抵达目的地阿里山,开始了,我们的登山之旅。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布满青苔的台阶上,欣赏沿途风光。山上奇树茂密,古木参天,漫山遍野尽是奇珍异草。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清香。忽然,眼前出现一只山雀,停在地面上,不知是在觅食,还是在欢迎我们,靠近它却不怕生。我想:正如书中所写的“鸟语花香”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为了留下这瞬间的美丽,我连忙拿起相机拍照。
前方顺着指示牌,我们来到姊妹潭,这里的环境恬静幽美。水面清澈见底。大一些的是姊潭,小一点的是妹潭,它们相邻而居,遥相呼应。潭中有许多小蝌蚪和鱼在畅游。水面上亭台、树木的倒影,交相辉映,宛若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离开姊妹潭,进入“神木”区,奇树异木,在这里汇成了一片绿色海洋。我们看到了从600多年至3000多年树龄的红桧木,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一代、二代、三代,“神木”区。其中,有一颗4100多年的高龄“大神木”。它已是树中生树,三代同堂,被称为“三代木”。微风吹来,树叶涌起千涛万浪,发出阵阵涛声,实为壮观。
我们来到山顶,遥望远处,群山叠翠,云雾缭绕,犹如置身海上仙境。我们又登上观日楼,据说,在这里可以欣赏壮丽的日出。那时,云霞将呈现蓝、青、灰白、殷虹等色彩,变幻莫测,让人叹为观止。
阿里山之旅结束了,我仍然依依不舍。我爱美丽的阿里山,更爱宝岛台湾。
【篇三:脚踩天堂,实为地狱】
说起《神木》,便想到“你脚踩的地狱只是天堂的倒影”一话,更觉“脚踩天堂,实为地狱”来形容此书比较贴切。
读完刘庆邦的《神木》,我久久不能平息,内心迸发出一系列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非得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结局会如何?”……
小说中讲述唐朝阳和宋金明这两个谋财害命的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找“点子”带到矿下去杀害,再伪装成“点子”冒顶而死的假象,通过一开始捏造的与“点子”有亲的假身份找矿主赔钱。
然而,他们踏在地狱的路上,却以为身处天堂,在他们杀死毫无抵抗力的“点子”元清平回家过年时,宋金明看着膝下的儿女,成日操劳的妻子,突然萌生了退意,想干最后一次便抽身。可惜,天不遂人愿。在知道新“点子”元凤鸣是元清平的未成年儿子时,宋金明想放弃,而唐朝阳更是坚定了杀害他的心,后来,他们没能安然抽身,而与神木长期作伴,在矿井下不得再见天日。
神木,这曾经救过宋金明和唐朝阳的神木,让他们以为“脚踩天堂”却不想是“地狱”的倒影,是可笑呢,还是可悲?
反观其改编电影《盲井》,结局悄然改变。小说中的元凤鸣向矿主阐明实情没有得到多少补偿,而电影中的他一言不发,拿了钱踏上了归途。电影中元凤鸣的结局算是宋金明送他的“礼物”,是对父子俩的愧疚,他的心在去往天堂的路上,驰而不息。
盲井,那入矿的通道,那口井下发生了太多类似残酷的事件。他似乎在声嘶力竭地控诉人世的残忍、不公与冷血,更像是以哀鸣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怜悯之心,也是希望当今社会的人们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同情给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们。
《神木》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它指摘着井下的不堪,人性的挣扎,社会的不幸,却在最后,笔锋一转,让元凤鸣的存活给了整本书一丝亮光,让宋金明的良心得以发现,让他得以从“地狱”逃离。
私以为《神木》更想以他冷峻又不乏同情的笔调规劝社会形成一种正能量,来抵挡声色的张扬,拒绝未知的疯狂。
恍惚间,我看到宋金明和唐朝阳在朝向那个地狱的倒影——天堂奔跑……
【篇四:我最敬佩的人】
我的爸爸是个“马大哈”,不仅在工作里是个“马大哈”,在家里也是个“马大哈”。
比如把他在“天猫”上买了双鞋,刚好四十码,可他却说这鞋小了。但他试鞋的时候却刚好,怎么会这样呢?在我捂着鼻子的一番侦察后,真相是:我爸爸竟然没有把鞋撑子拿出来,怪不得呢?
再比如:过年了,我和妈妈走亲戚去了,让爸爸自己在家,你猜怎么着,我爸煮米的时候没往锅里倒水,结果吃了份“泡饭”。
我爸爸是个马大哈,也是我们家的半边天。
那次天上下着滂沱大雨,领导让爸爸去神木出差,但因为雨大,外面什么也看不见,我一再请求爸爸明天再去吧,雨大,别出事了。可是半边天毕竟是半边天。职责所在,于是爸爸冒着大雨,开车开到了神木。
唉,爸爸呀!您不要太累了。其实还男孩儿对父亲最欠缺的就三个字——我爱你!但是多少父亲临终都没有听到过儿子说这句话。我站在阳台上看到爸爸。我说:“爸爸,我爱你。”我爸回头看到我,回了一句:“我也爱你!”
雨还下着,泪在流着,我想雨肯定也是老天爷的眼泪,也是父爱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