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相关作文

【篇一:与诚信为友】

“金钱丢失,可以复得,信誉丢掉,难以再寻,失去信誉,失去人品,失去一切,结局残忍。与人交往,必须诚恳,言行一致,诚以待人……”这是选自《民族精神代代传》上的《诚实守信》里的三句话。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我在市场和妈妈一起买菜,看见一个菜农多收了八块钱,我本以为她会占为己有。但菜农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她把那多收的八块钱找出来,递给那位家庭主妇,家庭主妇接过钱,感谢菜农,而她的回答就是:“我们菜农是以诚信为本,不贪小便宜的。”

诚信,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然而,有多少人为了一点私利,而将这个词语抛之脑后,毁坏了自己的名声,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与菜农相比,一些小贩卖过期食品,盗卖光碟,使很多人受到伤害,但他们却忽略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所通往的是一个充满罪恶的深渊。当他们明白时,已经太迟了,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生的后悔,群众的指责,一副沉重的手铐!

诚信,能助人一臂之力,使人们的前途无限光明、美好。但如果人们抛弃它,就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些企业家因为能做到对顾客讲求诚信,服务周到,而家财千万;一些企业虽拥有雄厚的资金,但却屡骗顾客,结果使其地位在顾客心目中一落千丈,最后关门大吉。

诚信,在讲究道德的古代中国,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先不说季布“一诺千金”,也不说“季札赠剑”,就说《毛泽东以诚立身》的小故事吧!1959年,毛泽东向黄炎培借了一本王羲之的真迹,约定好借书一个月。在那一个月里,毛泽东只要工作一停,就翻开来看。他每天聚精会神、废寝忘食地看那本书。很快,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他让警卫员送去,警卫员却说:“黄老那边已经说过,主席只要还在看,多看几天也没关系。”可毛泽东让警卫员一定送去,说:“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讲信义。”

主席为我们做出了杰出的榜样,我们应时刻做到诚信,与诚信成为亲密的朋友,不抛弃它,不与其为敌,让诚信帮助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前程。

【篇二:季札挂剑扩写】

在徐国的大殿里,徐国君臣正在准备迎接吴国使臣季子的到来,苍老的徐王斜坐在宝座上,满意地看着这一切。“主公,晋国的使臣快到殿外了,现在我们请太子去迎接?”一个大臣恭恭敬敬地说,殿后走出一个年轻人,一袭白衣让他显得庄重肃然,这便是太子了。他轻轻向徐王一躬,便走出了殿外。

迎着朝阳,御道上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比起太子,他的气质与稳重都比太子成熟许多,他的步子不紧不慢,更能显出他的沉稳。最引人注目是他腰间佩戴的那把宝剑,虽然没有拿下刀鞘,但是仅仅从那厚重的水牛皮刀鞘,与制作精湛的剑柄中就可以知道这定是好剑,太子正在遐想,那使臣已走到殿前,行过礼之后,便与太子携手进入殿里。

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宴会就开始了。太子注意到徐王总是看季子的那把宝剑,他暗想道:“父王很是喜爱宝剑,如今看到这样好的宝剑,定要细细地欣赏一番才过瘾呢”,这时,徐王开口了:“季子啊!你佩戴的那口宝剑定不错啊,能让本王欣赏欣赏?”

“当然可以!”季子很爽朗地答应了。

季子说着将那口宝剑递给徐王。徐王端着剑,细细的把玩着,不停地赞赏道:“真是一把难得的好剑!”,他轻轻地将剑鞘褪去,摆在案上,用手轻轻拂过剑身,又紧紧地握住剑柄,眼睛全在这把剑上,似乎忘记周围还有别人,欣赏这样一口好剑想必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他又轻轻弹了一下剑身,便发出一声清脆的“嗡嗡”回声,又好像小石子投入水潭的脆响,十分悦耳,当徐王把剑装入剑鞘时,还发出低沉的声响。

“好剑!好剑!天下极品!”徐王赞叹不绝,恋恋不舍地把剑还给了季子。

季子走后,太子还时常听到父王盛赞那把剑。

不料,几个月后,徐王突然病危,太医也束手无策,徐王很快撒手人寰了,太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新居。

不久后,季子结束了任务,返回前来辞别徐国君臣。当他得知徐王已经去世了,太子继位了,便十分遗憾地叹息了一声,新君见了,便立刻对他说:“季子先生,您不用担忧,即使先王去世了,但是我们仍会遵守两国之间的盟约。”

“是”季子说道:“我也十分相信您不会毁约的。不过,我只是非常感伤,当时没把这把宝剑献给徐王。”

见新君没有说话,他忧伤地说道:“哎!在上次的宴会上,可以看出先君是真正的识剑之人,我也想把这把剑献给徐王,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我归来,想把剑献给徐王。但如今先君离世,真是可惜啊”,说罢,他快速地摘下宝剑,递给新王:“很痛心没把剑献给先君,只能交给您了。”

新君连忙摆手说:“不!您也是爱剑之人,还是您留着吧‘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况且先王没有命令,本王也不敢轻易接受这把好剑。”

季子也没再说什么,把剑又佩戴好,对新王施了一礼,走出殿外,新君看着季子离去的背影,还有他佩戴的那把宝剑,不禁有些神伤。

过了一会,只见几个小吏紧步跑来,报告说:“报告大王,季子先生刚才把宝剑挂在了先王墓旁的树枝上。”

听到这个消息后,新君“腾”地站起,大声道:“季子先生,他现在在何处?快带我去见他”,等他们匆匆赶到墓地,不见季子的身影,只有那把宝剑,迎着微风,映着夕阳,在轻轻地晃动……

【篇三:做人贵在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想毕,做人也要如此,为人真,为人诚。

为人谋而不忠乎?诸葛亮便是个例子,他的忠诚是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出山后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为刘备出谋划策,直到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说:“如其不才,君可取之”。但诸葛亮却涕泣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那两篇《出师表》更是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却仍旧保持君臣之分,尽心辅佐刘禅就能表现出他的忠诚,并不像曹操那样,封公封王,加九锡,兵帐还自行贬官。当诸葛亮死后,并没有荫蔽子孙后代,在死前推举的都是对蜀国有用的人:蒋琬、杨仪、费玮,姜维,而家无余财。

但如今,又有谁像诸葛亮一样忠心,所有人也只都是为了自已的利益,不是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即信任二字,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遵守,季札每一次出使,去拜访北方的徐国的国君,君主十分喜欢季札的剑,但没有说出来,季札心中明白,但只因还需要出便别国,再次回来,徐国君主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君主墓前的树上,随从问:“徐君已死,这是要送谁呢?”季札说:”不,我当初心中早已决定把这剑给他了,怎么能因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为别人在心中许下的诺言都会遵守,可现在却有人把朋友当作是为自己获利的工具,更别说遵守诚信了。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时常温习,才可以谨记于心。如果我们不温习,那些知识会在你的脑中慢慢地淡去,从而让你遗忘它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时你在温习还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也会让你受益非浅,如果学习只是为了父母,你并不想学习,大人在,装作学习,不在了,便开始“放飞自我”,那这就是自欺欺人,对自己不诚信。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你对自己不诚,那对别人就更不要谈了,做人贵在真,只有你用心去对待他人,不欺骗,不利用,别人自然而然也对你友善。

【篇四:季札挂剑故事扩写】

吴国公子季札要向西去出使晋国,徐国是他旅程的必经之路。徐国的国君将季札请到宫中来摆宴款待。席间,他发现季札腰间佩着一把看上去就很雄浑锐利的剑,虽然他能看到的不过是并不华丽张扬的剑鞘而已。季札正吃着饭,抬眼却看到徐君闪亮的目光死死钉在自己的佩剑上,夹汤中菜的筷子悬在碗上,脸上带着发愣的呆滞和莫名其妙的一抹微笑,“怎么,您想要我这把剑么?”季札望着刚回过神儿的徐君问。“啊……啊,不不不,这把剑是公子的心爱之物,我怎会夺人所爱呢?”只是嘴上这么说,徐军的眼睛可还是时不时地瞥向季札的剑。季札因为还要去出使晋国,便没敢将自己的佩剑献给徐君,可他知道徐君必是真识到了自己这把剑的好处,自己才是不能夺人所爱的那个呀!于是他在心里默默许下诺言:待我从晋国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将这把剑献给徐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几月之后,季札在回途中又到了徐国,可早已在数日前听说徐君在楚国去世了,心中无比悲痛。他摘下佩剑,到宫中要将剑送给新继任的徐君:“这是令尊生前看上的宝剑,他当初只看到了这朴实无华的剑鞘就明白了剑刃的锋利,不过见是我所佩才没有要去。如今他已弃世而去,我当初也许下了诺言说会将这把剑送给他,我不能因为令尊的不在就违背我的诺言哪,再说令尊是真正识剑的人,剑得好主也是一幸!”

新任徐君还沉浸在丧夫的哀痛中,很平静地将季札的话听完,却摇了摇头,只是说:“先父没和我说过这件事,我不能接受公子您的宝剑,如果您真的愿将这把宝剑送给先父,就去给他吧,先父地下有知,会为了公子您的仁义慷慨露出笑容的。”

季札于是来到郊外徐君的墓前,默默地行了礼。草木青翠得刺人眼,如洗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面前却有人永远长眠。季札叹了口气,轻轻地将佩剑挂到墓旁的小树上,他知道徐君今夜定会前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