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第一次锄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但是比较难忘的第一次是很少的。第一次锄草就使我永远不会忘记。
那是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妈妈要我帮助她去锄草。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一样,对于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来说,比登天还难。
下午刚吃过饭,我和妈妈换上布鞋,准备好了农具,即将出发。过了一会,我们来到了田里,映入我眼帘的是嫩绿的杂草,杂草密密麻麻的,还有一些没有被太阳蒸发的露珠,我根本分不清什么是黄豆苗了。我心想种田真不容易,什么时候才能干完这活啊!
我蹲了下来,心想:你们这些无名的害草们,让我来“替天行道”消灭你们吧!接着我挽了挽袖子,刚想要拔,妈妈却说:“草要连根拔起,然后把根部的泥土抖掉,摊在地面上,这样,草容易晒死除尽。”说完,妈妈给我做了示范。
我在妈妈旁边,小心翼翼地锄着、拔着。拔草的手被露水打湿了,满手都是泥,凉凉的,怪难受的。正像那首古诗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焦急地说:“太慢了。”我看着妈妈,只见她的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双脚一前一后拉开挡儿,身子向前倾,紧闭嘴唇,手上很有劲。在一锄一锄的嚓嚓声中,被锄松了的土面呈扇形地向前扩展着,小草在慢慢地倒了下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拔呀拔,锄呀锄,不但没有除掉杂草,还把黄豆苗给拔了。妈妈看见了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后来我便耐下性子,学着妈妈的样,锄、拔配合得天衣无缝。过了好久,我觉得顺手多了,看着我认真拔草的样子,妈妈表扬了我:“你学会了,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太阳已经亲吻着西山,草也锄完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扛着锄头走在前面,边走边唱。这次锄草使我受益非浅,我明白了: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和打击,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命运真正的主人。
【篇二: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学了科学书上有关植物的生长知识,我想通过种黄豆试验一下。我种了两组黄豆,一组黄豆名字叫“实验组”,一组叫“对照组”。“实验组”的黄豆有适宜的水,和充足的阳光、还有适宜的温度。而“对照组”的绿豆只有适宜的水,和适宜的温度,却没有充足的阳光,要用一个盒子盖住。“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四颗黄豆。
过了三四天,“实验组”的黄豆已经有三颗发芽了,而“对照组”的黄逗却只有一颗发芽。我就在未发芽的黄豆上铺一层湿纸巾,过了一天,“实验组”的绿豆已经全部发芽,并且有两颗开始长茎了,嫩绿的叶子舒展开了,样子很可爱。但是“对照组”的黄豆最终只发了三颗芽,嫩芽长得非常慢,还很瘦弱。我用手挖出没发芽的黄豆,发现它已经发黑腐烂了。我给对照组的黄豆施了一点肥,心想这回它们肯定会后来居上,超过实验组的黄豆芽。又过了好几天,对照组的黄豆变得更黄更瘦弱了,就像生病了一样。
这令我很奇怪,为什么“对照组”的黄豆多施了肥还长得慢呢?科学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阳光是黄豆发芽生长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阳光,那么黄豆芽就会长得非常慢。而有阳光,那么黄豆芽就会长得比较快。
原来如此,我怎么忘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呢,赶紧拿走盒子,对照组的黄豆苗在阳光的照耀下,越长越壮,和实验组的黄豆苗遥相呼应,我看着黄豆苗一天比一天长得好,心里想喝了蜜一样甜。
【篇三:盼作文】
上周五,妈妈买回来一小盆豆子,说是要种“原生态”的黄豆苗。我一听,兴奋得不得了,因为亲手栽培的黄豆苗熬汤一定很好喝!
我准备好专门设备——盆,把水加进去,又施了点专用肥料,就搬了把椅子,坐在旁边,盼望着豆苗儿破芽而出。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豆子们一点动静都没有。
妈妈看了,哈哈大笑,她说这样黄豆是不会发芽的。要把黄豆先浸泡,然后沥干水分,放到框子里,再等。我按照妈妈说的方法重新做了一遍,每个小时都去看看,从五点多到八点多,豆子们在筐子里安安静静地躺着,筐子在阳台上安安静静地坐着,一点生命的迹象也没有。我心里嘀咕着:“这豆子什么时候才出芽呢?”
仿佛为了回应我昨天的话,第二天,豆子们齐刷刷地捅破了种皮,冒出了一个个小白尖儿——分生组织。我很高兴,终于,盼了一天的豆子们出芽了!昨天还是穿的黄色“种皮”衣服,今天就变成了一个个小白娃娃,照这样“飞长”的速度,一周过去,黄豆苗估计要长成“疯子”了。
可能是这两天空气不好,豆子们又不想“飞长”了,甚至有几颗已经垂下了头,懒懒地,都要缩回去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仅我盼望许久的“豆苗满盆大丰收”的盛景马上要落空,还有可口的“原生态”豆苗汤也只好去梦里喝了。
我赶紧向妈妈求助,采取急救措施。原来,每天都要多次给豆苗喷水,它们才会生长。终于,豆子们“进化”了,在屋子里也可以正常生长了!我盼望的估计要实现了,说不定,几天后的中午,我会捧着一碗热腾腾的“原生态”豆苗汤大快朵颐呢!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