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王勃】
精华珍宝,漫天的南昌郡城;俊采人杰,遍地的洪都新府。却隐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希望与失望,滕王阁一带精致何为美丽,远离长安却是一大弊病。
我不是没有想过功成名就,亦或强国安民。奈何地位卑微,一介书生之身又何德何能高攀类此种种呢?如今,宁愿许可获抛弃一生的功名富贵,也要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我将陪侍聆听他的教诲,既然不能像司马相如一样遇到杨得意,那么归家又何尝不失为一种享受呢?父亲有渊博的知识,他能教我的不会比任何人少。而官场种种,步步惊心。又何必在一审涉嫌呢?
我远大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难道还能追求别的什么吗?
我将离开这名胜之地只身前往南地呵,这样盛大的宴会不会遇到第二次了。
我听见江水中央游过的渔舟里飘来的歌声,雁群飞过,阵阵寒意。河流,湖泽永远不会停息它的脚步。我与这即将消逝的盛景相比,有还能比它多存在?多少时间呢
远处的天边是几多粉红色的云霞,随着暮色的来临正在渐渐消退。几只腾空的野鸭正与它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一眼看不到边的江水已于西天相接,倒映着水中的一切。云游于水中,鱼映在天上。静静的滕王阁,静静地俯视着这一切……
我与这即将消逝的盛景相比,有还能比它多存在多少时间呢?
【篇二:史记读后感】
假期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彩绘注音版《史记》,这本书真实的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跌宕起伏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使我流连忘返。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罗万象,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让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讲述了禹总结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洪水。为了治水,他曾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禹疏通了九条河道,治理了九处湖泽,最终将洪水引入大海。从此,人们过上了富足安乐的生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见识,也让我进一步懂得了宽容、忍耐、忠诚、变通等品质对人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厚德、强技、笃学、敦行,从小事做起,力争为祖国添砖加瓦。
【篇三:朝露里的光明】
朝露虽微,却在点滴的晶莹中,折射出气象万千,孕育着风云变幻;紫花亦卑,却以低入尘埃的姿态,为草丛静默的绿色,平添一份淡紫的温馨。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譬如朝露里的光明,微不足道的事物,亦不乏动人的光彩;芸芸众生如你我,在这熙来攘往、柴米油盐的俗世中,也可有博大的胸怀,也可打造出平凡中的不凡。
因此,不必抱怨自己的卑微。登临五月之巅,固然能享受阳光加身的荣耀,然而置身山谷,且歌且行,不也能沐浴纯粹的光明吗?看,幽僻的大山深处,雾气缭绕的湖泽之间,佝偻着脊背的船夫,日复一日地摆渡于这隔着一方小小湖泊的两山之间,为来自钢筋水泥之域的摩登客开辟着、守护着这世外桃源般的精神净土。没有人能道出他的名姓,甚至他自己亦不知活过了年岁几何。就是这样卑微甚于朝露的老人,清贫、纯净而朴素,用一叶扁舟支撑起物质社会里,属于山水田园的,最后一丝光明……
朝露里的光明使这样微弱。只须微微攀升的温度就能叫它幻化为水汽,转瞬间无处寻觅。又是这样耀眼,凝神注视,七彩光芒从中映出,好似一方明鉴,映出天地,映出历史,映出你我。
睿智的犹太人曾这样告诫后生:“时刻铭记你只是一粒沙,且世界为你而造。”作一粒尘埃吧,一粒一粒,便筑成了茫茫无垠的撒哈拉;做一颗露珠吧,宛如那诗中所言,“让千百年的光明在你的圆周里闪耀!”
是呀,我们如此平凡,但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我们如此平凡,但可以拒绝平庸。看那焚膏继晷的莘莘学子,他们名不见经传,却在用真理搭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通天塔;看那起早贪黑的建筑工人,那一张张黑黝黝的脸,那破旧的工装上残留的,如烟草般艰难生活的气息,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群体,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这就是朝露里的光明,平凡而不平庸的生命姿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面前,众生平等。朝露也好,雷电也罢,只要愿意坚守和付出。保持一颗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妄自尊大的淡泊之心,光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