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养蚕记】
三月,树木抽枝,百花争奇,这正是万物复苏、动物成长发育的好时节。科学老师也发下了十四颗蚕卵,让我们饲养、观察,并做记录。
拿到蚕卵,我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卵的每一角,发现它小小的,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呈扁圆形、紫褐色,中间稍有凹陷,这凹陷好似一个很小的洼坑,嵌在卵中央。观察完后,我找来一个饲养盒,小心翼翼地将卵放进了盒子里,过了两天,我发现卵开始变白了,终于挨到了第四天时,我的蚁蚕脱掉了那件“白衣裳”,换上了新衣。我连忙轻轻地用毛笔把小蚕们一个又一个地放到柔软的桑叶上。到了第二天早晨,只见桑叶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小洞,真没想到,这小小的蚁蚕在这一夜之间居然有这么巨大的杰作,真让人不可思议啊!
又过了几天,我的蚕开始发生变化了。一天我看见它们突然不吃不喝了,连桑叶也不爱了,而且全身大半天一动不动好像在全神贯注的思考什么事似的,咦?莫非小蚕们此刻正在幻想着自己脱皮后的模样吧?又过了几个小时,我发现蚕的腰间多了一条又黄又灰还夹杂着不少杂色的“破围裙”,看到蚕的异常举动后,我心急如焚,赶紧查阅资料,噢,原来这只是我的蚕们想脱下第一次皮,换上新衣呢!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蚕的身体开始变长、变粗。逐渐的它们连续吃桑叶的动作也看的更清楚了,有多种花样吃法呢。有的蚕一拱一拱地爬到桑叶边;有的蚕一点一点地精心吃着桑叶、像鸡啄米似的,我把它叫做小鸡啄米式吃法;有的侧着头吃,成了抽头侧吃法;还有的蚕从底下把头伸到桑叶上面,用胸足把持,头还时不时地仰起来,成了仰天长啸式吃法,哈哈,好丰富!
过了十三天,我的蚕们要结茧了,蚕们首先在我准备的纸筒里到处乱结“蜘蛛网”,杂乱无章,可是过了一会儿,蚕吐出的丝慢慢有了条理,可以明显看出它们在给自己“造房子”,又过了一整天,蚕的“小房子”已经完成了,一个个白色的茧子静静的躺在小纸筒里,一动不动。我知道,蚕蛹要过十一天到十二天才能变成蚕蛾呢,我还要继续耐心的等待!
蚕宝宝就像一个魔术师,这次养蚕,让我发现和了解了不少的养蚕知识,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大自然的科学奥秘。
【篇二:蚕的启迪】
蚕,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每年春天,几乎家家都养蚕,但是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蚕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十个小圆点,我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蚕的卵!我把卵放在一团棉花里,心情焦躁不安,怕错过了那精彩的一刻——蚕宝宝的出生。
一周过后,我发现棉花里有许多蠕动的“小线头”,原来那就是蚕!我小心地把它们放在桑叶上,过了一会儿,发现桑叶上布满了针眼大的小孔。
蚕宝宝的生长速度真是快极了!刚过三四天,一个个都成了“小吃货”,每天都比昨天胖一圈。没过多久,蚕们都吃的白白胖胖的,可爱极啦!
一天,我发现有几只蚕不吃桑叶了,它们的身体变得半透明,尾部发黄,还在不停地东张西望,我知道它们要做茧了。
大部分蚕都很聪明,把茧织在角落里,但有两只却出奇的笨。
一只其实一开始就在努力地工作——在一片桑叶上织了一床蚕丝垫,但怎么也无法把自己包裹起来。我便做了一个纸架给它。结果,它在纸架上刚织了一半就没丝了,最后“春蚕到死丝方尽”,它还是没能结成茧。
而另一只蚕,看见角落里有三只伙伴在忙忙碌碌地吐丝结茧,就大摇大摆地钻到别人的“蚕丝帐”里呼呼大睡起来,以为这样就能不劳而获,结果它再也没有醒来。
两周之后,茧里爬出了许多美丽的蚕蛾,它们交配后产下了卵。生命得到了延续,蚕蛾们安详地死去了。而那两只蚕却永远没能化茧成蛾。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蚕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脆弱,它们大多数都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一生,最终延续了生命。而那两只蚕,却什么也没能留下。
我想,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吧!
居里夫人曾说过:“人们在每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
对我们学生而言,既要避免无效的努力,又不能因为懒惰而碌碌无为,否则终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