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相关作文

【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当今的社会当中,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生活方便,但与此同时也打断了我们原来的生活。

所谓的“碎片化”就是指一个东西被打破了原有的状态,变得七零八落的,互联网就把我们的生活碎片化了。

碎片化的阅读给人们带来的是思路的被打断,无法一直专注于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效率的,自然不能深入文章,精读文学。那么是什么造成我们的阅读碎片化呢?没有错,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它使我们,每天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得生活。

网络的碎片化网络上的信息零散繁多。信息的零散就使得信息简略,从而它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片面的,这就会使读者们对事实产生误解。再来,就是信息的发出者可能有很多,着就会造成信息的繁多,信息一旦繁多,杂乱无章的散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也不会去选择。发信息的人多而杂,有些人当中,有真正知道事情真相的,也有不明事理的在那边胡编乱造的,所以这就让人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性。更有无知的不明真相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上互相转载,谣言遍地,“三人成虎”的效果就会有更多人去相信,然后又有人转载,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社会将变得不再真实。

网络碎片化使人们无法专心精读,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人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阅读了。阅读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更是提高了人们的文学素养。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天天抱着手机,看着零散又不知真假的信息。人们宁愿当“低头族“也不愿找回从前那种简单的娱乐方式了。

网络把阅读碎片化了,把生活碎片化了,但我们应该避免这样。互联网存在的意义是方便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占据我们的生活。

【篇二:不尽的情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智慧的启迪,宁静的知己,心灵的泉水,精神的食粮,黑暗是的晨曦。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美好的心灵之旅……

“精读百书”工程实施以来,你给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你带给我的是快乐与幸福,你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了解了世界的变化与美好。

生为农村的孩子们,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书给我们,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自豪,我们就更应该去珍惜这样的好书,好好利用这些书,去创造明天的世界。

“精读百书”,你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我的老师,你教给了我无限的知识,让我在这样一个知识的天地,好好地读书,让我体会到了读书的渴望,快乐,幸福。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将会缺少一份真挚的爱;如果没有你,我将失去一位深厚的朋友;如果没有你,我将感受不到读书的情趣。走近了你的世界,使我与你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让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知识世界,忘记了时间,如醉如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是你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知道了千里之外的世界的精彩,倾听着美好的心声,伴我度过寂寞、孤独、忧愁、快乐。使我一步一步地走向未来,给了我自信,让我在成长中成熟。

你是一个万花筒,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变幻多姿;是一个桃源仙境,让人忘却忧伤与烦恼。只听到心灵在歌唱,孩子们在欢快自由地成长。

走进它,你能聆听到名人的教诲,感受到了名人成功背后的坎坷,学习到了名人的风采。

走进它,你能接受时代的洗礼,以一篇篇时尚美文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带你走近时代的前列,向时代挑战自我,提高自我。

走进它,你能发挥出无限的想像力,在幻想中你能看到未来的世界,在未来的世界可以创造自我,挑战自我。

走进它,你能与朋友互相传播快乐,互相聊天,倾诉自己的忧愁,聆听自己的歌声,感受自我。

“精读百书”,你是光明的使者,你是我梦中的天堂,把我从黑暗中解救出来,让我看到了光明的世界,解脱了黑暗的魔爪。

是你,让我在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自信。

是你,让我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顽强拼搏的男孩。让我知道了,人生虽要奋斗,只有不辞劳苦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光明的前途。

走近你的世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与骄傲。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日本幕末时期,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曾对土佐藩的战友直治说:“今后的战斗中太刀将不再实用……"讲到一半,他掏出了一把手枪,“而火器将会更加有效。”过了一段时间,直治再去见龙马,龙马的身上已不再配任何一把枪了。直治问其缘故,龙马便信誓旦旦地掏出了一本《万国公法》答道:“手枪,只能杀伤一个敌人。此书,可以振兴整个日本。”

这是一个在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旬)前期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坂本龙马遇见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变革年代,也预见了这个年代所诞生的新锐武器与思潮的利弊。当时,大量的西方新发明涌入日本,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与二十一世的我们所处的境地极为相似。龙马最先了解了新旧事物更迭的必然和新事物的利弊,造就了后代传唱百年的《船中八策》。

现在的中国也是一个被全球化规律主导的风暴中心,生活碎片化作为“新锐思潮”的一份子不停地在潜移默化中冲刷我们过往的生活习惯。不知何时起,走在路上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低头族”在津津有味的看手机——都是些“刷微博”的,发微信的,玩游戏的等等,就是这种随开手机随进行的生活style,只用了不到一两年就占领了我们的空闲生活时间。

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大众对于生活碎片化的讨论,各方的观点都不统一。但在风口浪尖上的两大问题终究是生活碎片化的益处是什么、害处是什么。

它的益处显而易见,它节省了繁忙的现代人大量时间,可以让我们更加合理的整理碎片时间,把原来的碎片时间安排成一段段黄金时间。这样还很好的预防了突发事件对计划的破坏,碎片化的时间安排可以很快的化整为零,哪个该延后哪个该取消一目了然,很少人再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可繁事皆碎片化的缺点则更加隐蔽。碎片化的阅读导致精读将成为历史,快餐文化将会“劣币驱逐良币”,把很多真正的名著用所谓的“几分钟速读某某某”或“一篇文章速读某某某”来替代。久而久之,知识获取的条件将会下跌至谷底,我们的思想将不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快餐文章作者所写上的思想,永远成为人云亦云的复读机。

既然碎片化的优劣点各不相让,该如何给碎片化生活一个评价呢?我认为,应该以一种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有一套保持自己健康运作的体系,任何新思潮除非人为操纵,否则将会排除病变可能。正如法国大革命后虽有拿破仑称帝这一插曲,但拿破仑与俄罗斯的沙皇、神圣罗马帝国的奥皇、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一样,依旧会被推翻,封建君主们依然会被1848万国之春等时代的必然一扫而空,成为历史的尘埃。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碎片化运用地更加成熟。人们将可以“驾驭”碎片化,国家和教育机构也会出面控制碎片化一直往良性发展。泛读精读之争将会由比现在“速度某某”更极端更实用化的一两句话彻底浓缩。洋洋洒洒八十几万字的《唐吉柯德》也会和一黑板的物理公式推导一样最终归于一句最权威最容易理解的“公式”。这也是遇上碎片化生活后,解放“思想生产力”去读更多书的发展结果。

【篇四:我的一个读书好方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了许多读书方法,浩如烟海,但这些读书方法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究竟适合怎样的读书方法?今天,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读书方法——反复读。

第一读——“初读”

初读,就是先把课文浏览一遍,然后,要找出其中的好词佳句,并把它摘录到专门的本子上。还可以上网查找文章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这样能更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读——“精读”

初读完后,就该精读了。精读时,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要认真理解每一个句子和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你可别小看了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一定要正确解读它们的意思,不要囫囵吞枣。否则,它们将会影响到你对文章的理解!还要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为了帮助理解这篇文章,你要做好批注,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你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读后的感想,这样你对文章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第三读——“诵读”

在诵读时,先背诵原先摘录下的那些好词好句,再背诵文章的优美段落。并且把这些优美词句、段落应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冰心奶奶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要想读好书,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反复读,这就是我的一个读书好方法,它使我在书的海洋中不断成长。

【篇五: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到真经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白骨精第一次变成美丽的姑娘,第二次变成老奶奶,第三次变成一个老头,蒙骗唐僧,却被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最后终于把它打死,唐僧是非不分,认为悟空打死的不是妖精,伤及无辜,赶走了孙悟空。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悟空做的是对的,他善于识破妖魔诡计,三打白骨精,十分坚定。而唐僧虽然心地善良,却是非不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姑娘送的饭菜,明明白白只不过是一些癞蛤蟆而已,贪吃的猪八戒因为没有吃到饭菜,就故意挑拨唐僧:这癞蛤蟆是悟空变的;第二,唐僧来到的地方,荒山野岭,山路崎岖,年轻人都不敢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还能这么安稳地走着?第三,白骨精死后立刻就变成了骷髅,唐僧依然相信八戒的话:这骷髅是悟空变的,假如说真的是悟空一直蒙骗唐僧,他之前打死了一个姑娘,变出了癞蛤蟆,已经被唐僧识破了,如果再故伎重演的话肯定会被唐僧识破呀!所以悟空不可能蒙骗唐僧。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一个道理:人要善良,但不能是非不分,农夫与蛇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如果对恶人善良,反而会危害到自己。

【篇六:合零为整,合理安排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那何为“碎片化生活”呢?顾名思义,即原本完整的、一长段的时间不得不被划分为生活中的不同模块,不同长短的时段。

那么为何我们原本完整的生活又成为碎片化了呢?在我看来,这种生活上的碎片化是在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不断忙碌中“不得不”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发展,这些信息在无形之中涌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就不得不兼顾与自身有关或无关的许多信息。由此而来,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生活越发忙碌,留下来的空余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我们就处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这种生活方式常常让我们的思维愈加快速却无法凝练,愈发宽阔却无法纵深,我们接受信息的能力越强,忘掉知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可否认,碎片化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的弊端,这些弊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那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无法“逃避”的碎片化生活呢?笔者以为,可以合零为整,合理安排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从而延伸时间的长度和生命的宽度。

例如忙碌的“白领”上班族,留给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甚少。但只顾着工作,不注重健康问题,那是肯定不行的。因此,许多公司特地开辟出一方区域,作为健身场地。“白领”们便可在忙碌之余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锻炼放松:在跑步机上慢跑十来分钟;跳绳一刻钟;两人或多人来一场小型桌球友谊赛等等,这些运动耗时不长,形式灵活。看似工作中碎片化的时段,如果能合理利用好,不仅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了保障,而且还能与同事增加友情,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但是上班族有忙不完的工作,学生有做不完的习题与补习课,因而时常忽略了阅读。欧阳修曾在《归田录》里写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可见古人读书便是利用那些看似不经意,不起眼的零碎时间,更何况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我们呢?我们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例如在上班上学的地铁上,在茶余饭后的消食时,在临睡之前,都可以作为阅读的时间。有人会说,这种阅读太零散,没有连贯性,收效不佳。但只要我们能选择好适合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一样可以读出经典。例如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精读、反复阅读若干文章,在不方便翻书阅读时我们可以选择“听书”,我们可以随时在笔记本上记录阅读心得。每次的精读虽量不多,但也能读出美文的精髓。古有王铿十发十中,如今我们利用好碎片化生活也能深入阅读,岂不也是有的放矢,一箭穿心吗?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我们也是如此。合理安排碎片时间,使每一件事提高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愈加忙碌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七:也谈读书(一)】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篇八:在读书中成长】

读书是每个人成长是必须经历的,有人说“初读好书如获良友”,可不是吗?每个人一旦收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便爱不释手。

我很喜欢读故事书,就是那种讲一个人成长的故事,就像一个人从出生受着别人的欺负,但长大就不会这样了。记得我小时候成绩非常不好,但是我很用功,每天有空时我就看看在别人那借来的书,当然里面也有许多“拦路虎”。因为我是略读,所以我只需了解故事的大概。可以让我精读的书很少,因为我所指的精读是来来回回好几遍的读,抄着读,要让我精读必须具备那段话或那本书很有气势,每个字都值得我去看去读去背去记。如果有的书很好,我会去买,有人说“重读好书如遇故知”,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读书伴我成长。文字是一项很有乐趣的“游戏”,书中的知识相当于一个国家,里面也有许多“人”,只不过在不懂书的人眼里是一片死寂而已。

书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喜欢读书,书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

【篇九:我是这样读书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心灵的伴侣。很多人都喜欢读书,当然我也喜欢。你们知道我是怎么阅读的吗?

我每次看书之前都会挑我喜欢的书,比如:巜小王子》巜昆虫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每次妈妈带我走过书店,我都会让妈妈帮我买我喜欢的书。时间长了,妈妈常常说:“不可以!”这时,我就会可怜巴巴地看着妈妈,她只好无奈地帮我买一本。有了自己喜欢的书,我常常一个人走进卧室,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看书。有个夏夜,我洗完澡,边扇扇子,边看书,好像自己跟着作者进入了书的世界。书中的黑字在白色灯光的照耀下,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跳入我的眼中和脑海中,非常有趣。有时插画中的龙卷风好像要刮出来了,非常可怕。

精读时,我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做读书笔记。每当遇到了优美的句子、动人的情节,我的内心就欣喜极了!我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摘抄下来。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和作者对话;有时觉得书中的人物仿佛就是我自己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常感染着我。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有泛读、精读、略读、跳读、通读……当然,我最喜欢精读了,熟读精思,收获很大。

我就是这样阅读的,我觉得这样读书对我的帮助很大,你们喜欢这样阅读吗?

【篇十:文摘之辨】

公共伦理学肖平老师有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她强调阅读思想家原典的重要性。而一些阐释性的文字,在她看来,是次于原著的。

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折中现象——那就是文摘的盛行。

文摘可以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概貌,或者是便于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种管中窥豹的阅读方式,本身是无可非议的。至于采取精读原典,还是先从文摘着手加以阅读,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也要因客观条件而定。

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生面临课业压力巨大,阅读原典的时间不可能很多。虽说教育部也推出了建议阅读的书目,并且出版了一些读本,但老实话讲,这些读物的质量不怎么高。特别是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不高,且缩水严重。但或许针对初涉文学的中小学生而言,这也是不错的启蒙读物。但是,我的观点还是这样:即便有了启蒙读物、缩减版本的阅读,对于原典的阅读,是终究必要的。因为只有回到原著,才能更好地领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有现场感。

最近仍在重点关注《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份杂志。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本杂志。它们虽说是文摘性质,但信息量不差,思想性也还不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譬如《青年文摘》,最近一直在推出名著截录的栏目。昨天谈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尝试吧。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多接触、多了解一些世界名著,并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譬如,可能看了十期杂志,能够挑出四五本名著来加以细读,这也就发挥了杂志的巨大价值了。

因此,如果把文摘看作一个索引、一个向导,它的价值便更能够发挥出来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