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大时代】
“‘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纽约时报
2007年1月9日,智能手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公交车上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渐渐抛弃了手中的报纸,收起了曾经热衷的杂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获取信息。人们不再守着电视机看新闻联播,转而使用移动互联网;少数人开始通过网络购物,更有数不胜数的人开始通过网络阅读。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新鲜的事物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无疑对人们来说是一种震撼。
2017年,相比十年前的我们,仿佛一切都已翻了个新。“低头族”比比皆是,复杂的“大数据”成了这一年的热点。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时不时地瞄一眼手机,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看一看亲朋好友的生活,看一看不同的人生——好像一枚枚碎片,一团乱地摔进我们的脑海,有些相距甚远,有些毫无联系,还有许多消失不见,被人所淡忘。人们因这些纷至沓来的信息而迷茫,不知该相信哪个,不知该做些什么,不知该不该听过算过。
2027年,人们已沉浸在这样碎片化的生活中。好似一七年时,我们依然利用好百忙中的闲暇时光获取着信息,我们依然利用那零碎的时间去学习——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开始收集,收集那些我们想要的信息:它们变得有逻辑性,几乎每一个都密不可分,点点相连。越来越多的信息量让人们越来越充满想法,不单单是停留在“无脑”的接受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立场出现在生活中,它们中的每个人都将“大数据”演化为“大知识”,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当人们反观这些思想,又出现了不尽相同的感悟,更进一层的猜想。
如此看来,我们不能单单深陷于这种看似“有害”的碎片化生活,更要扬长避短,发挥碎片的优势,而不是逃避现实,选择退步到数年之前。整齐的碎片定能看出它其中的内涵,每一个时刻的一笔一划的积累,终能以这种方式绘成一幅巨作,让信息这种颜料演化为知识——令人称赞不已的油画。思考则是其中的调色盘——选择正确对的颜色,选择正确的方式。假如只是走马观花——那信息只能算是它本身,毫无作用罢了。
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爆炸的时代,希望“大脑”这一领航员能明辨是非,穿过轰炸,去观赏思想的烟火,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去探索碎片中所蕴含的奥秘。
【篇二:语文之我见】
语文,一个奇妙的词语。它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大家是否思考过它背后的含义呢?恐怕很少。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将它当作一个整体。没错,它一眼看上去确实是一个整体。但当你细细一想,就会发现语和文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
语,是人类交流的必要工具。而文,就是这种工具在时间长河中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符号。所以,虽然它们并不是一个整体,但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从何而来的呢?我想:也许是某种需求导致的,我且暂时把它称为“源”。
几百万年前,人类第一次开始群居。渐渐的,群居的一些必要需求被人类所发现,这时“源”就出现了。
这个“源”就是人类之间的沟通需求。在发现了这个需求后,人类慢慢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语”出现了。
“语”便是人类之间语言的交流。在出现了语言后,人类慢慢的发现,自己无法将过去记录下来。渐渐的记录的这个需求引导出了“文”。
不用说,这个“文”就是现在文字的雏形了。在经历了数十万载的锤炼,在经历了千万代人类的手写后,在经历了甲骨文到行书的演化后,文字,已经深深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在文的带动下,语也慢慢变得极富诗意。可以说:语生文,文助语。
语文,这一个奇妙的词。在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又包含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血和努力。它在我身边随处可见却又如此广大如此之浩瀚。
【篇三:我们的历史】
我们知道人是怎么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的吗?
公元前几亿年,就出现了类似人的动物。
公元前300万年,已经有了人,他们吃植物的果子和动物的肉为生。
公元前14万年,非洲也有了人类的出现。“我们”也已经有了语言,进化成了“能进行思考的人类”。
到了公元前6万年,“我们”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了。
公元前2万年,人类已经学会思考问题了,也开始埋葬死者。
公元前1万年,人类已经学会了绘画等其他的艺术。
公元前9000年的时候,我们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人类不再摘野果子,而是自己种农作物。人类不再捕猎动物,而是将它驯服,进行饲养。而且人们还能从有些动物身上得到额外的收获。这样人类就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公元前4000年,我们发现利用金属可以做青铜器,从那时起就产生了铁匠这门职业。
公元前3000年,这个时候,社会已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统治老师为统治一片土地。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了文字来帮助人们记录事情。
公元前1100年,人类已经开始骑马打仗,这样的速度会比步?快多了
公元前900年,人类会用铁来制造武器和铁甲。这样就可以来挡住敌人的进攻。
公元前200年,中国已经在修建万里长城来抵抗外族的进攻。
公元100年,丝绸之路形成了,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经商。
公元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革命,它自由、平等和博爱。
……
这就是人类的演化。【公众号:明日之星文学社】
【篇四:笔的演化过程】
闲着无聊,翻翻笔袋,然后就掉进了回忆里,出不来了,看着这么多笔,又想起了这八年这些笔的演化过程。
一年级,一开笔袋,清一色的铅笔。当时觉得自己有削得特别尖的铅笔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当时答卷、写作业都拿铅笔,这种状况持续到了三年级。
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就陆续有些笔新鲜出炉了。比如可擦笔,各种各样的可擦笔。我的天呐,当然还有魔笔什么的。记得最深的就是用可擦笔写错后得先拿魔笔把它涂掉,再扒拉扒拉笔袋找到不可擦笔,再写一遍,跟玩杂技似的。这要是凑巧赶上魔笔没水了,那就只能等别人的援助,或者整个人就处在了一种满脸蒙的状态。当然,你要是拿不可擦笔也写错了的话,那你的反应可以参考上一条。毕竟当时并没有“大白”这种产物,就算有,也不会用。
五年级,黑笔出现了。当时的我,笔袋里有那么几只黑笔就已经自我感觉引领了整个班的潮流。毕竟当时看来,用黑笔写字还是挺酷的。宝宝超级酷,哼!后来又出现了些魔易擦,我不解释怎么用了,我相信你们都懂。[捂脸]但因为小学胆子还是不够大,所以直到毕业还在担心用黑笔答卷会不会不符合要求。
直到上了初中……
这家伙,不用黑笔都不好使了。用铅笔?全拿橡皮给你擦掉,对吧,苏苏?用可擦笔?得了吧,别人会嘲笑你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呢!那这么看来就黑笔正常点了。但怎么才高端呢?所以就出现了百乐、斑马等一系列外国高科技。那写错了呢?大白啊!哪里写错抹哪里,干净!真的,原来还不理解我姐用修正带那么废,一星期用一筐!现在终于懂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姐,我爱你!但有苏苏在,我们还是在尽量控制的。
嗯,那这么看来笔的演变过程还真不算平坦。可用笔的我们没变啊。不管用什么笔,都得严格要求自己,橡皮会被用完,那大白更不用说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改正,大白都会烦你了。所以能不错就不要错,可以,共勉。
【篇五:一本书作文】
“进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可是,你知道吗?“进化”这个词在150前年随着《物种起源》的第六次出版才广为人知的。
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犹如给150年前的西方社会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作者“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并不是被“神”创造的,直接推翻了西方人信奉了几百年的宗教信仰——《圣经》。
说起《物种起源》,许多同学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大部头书籍,我们怎么会看得懂呢?其实,“进化”就是指一种现象:如古老的鹿群体,在旱季时,发现长脖子的鹿因为能吃到更多的食物,就把长脖子基因传给下一代,而短脖子鹿渐渐消亡,如此反复,经过漫长的演化,就有了现在的长颈鹿。
《物种起源》这本书中还有大量的科学知识,描述了变异、自然选择、生物的本能与演化等多种自然规律。例如书中提到一个“猫多即花多”的有趣现象:猫影响老鼠的数量,老鼠因为破坏蜂巢,影响蜜蜂的数量;蜜蜂将直接影响花朵的数量,所以猫多即花多。
《物种起源》告诉我们:万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才能生存。学习也是这样,你不进步,终会被社会淘汰。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
【篇六:亲近汉字】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心血,它们,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它们是谁——汉字,听说两点组成一线,几条线就组成一面,汉字也是如此,两个汉字组成一个词,几个词就组成一句话,几句话应成一篇文章。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汉字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时时在想,为什么我们识汉字,这个汉字为什么要这样读,真是搞不懂,从上幼儿园时,就开始直接接触汉字,我并不认识汉字只看图像,从中知道一些故事。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汉字是一步一步演化来的,从甲骨文演化为金文,又由金文演化为篆书,又由篆书到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从此就出现各种体,如草书,行书,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汉字,读汉字,因为这是我们交流的唯一方式,没有汉字我们怎么交流。
我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汉字选字的美妙,精巧,一笔一划间,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翩而出的彩蝶,敬发着生命的气息。随便在书本上,写几下,汉字就出来了,不管什么时候都离不开汉字。既使是聋哑头脑中也会有汉字出现。汉字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串通我们的全身,没有了汉字就像我们没有了血液无法存活下去。
“汉字”为天下的所有东西都起个了名字,让我们认识了一切,我们用一些汉字就能表达我们的意思,用一些字就能写出一首诗,用字写出一首歌,用字写成一篇令人神往的文章,用字写出一本书,我们是怎样做到的,是想出来的,怎么想出来的,用汉字想出来的,为什么要用汉字想,因为只有用汉字才想得出来。天底下谁不多汉字,在别的国家,虽然说的是英语,德语。阿拉伯语等等,但他们的头脑里都是用汉字想出来的,一切语言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
目前,大约百分这八十的国家都在学汉字,汉字也是使用最广的。
也许,当我们亲近一个个汉字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自然有了深度与热度,有了激情与文采,有了文化作文的内涵与哲理,亲近汉字,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篇七:游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上海这个大城市的中心——静安区,面积有12880平方米,是上海科技馆的分馆,为我们这些对自然略知一二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自然知识。这里还有许多使我们男孩子为之痴迷的恐龙骨架,所以说值得一看哦!
走进大厅,登上高高的台阶,一篇动物们愉快生活的景象映入了我的眼帘。翼龙张开宽大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几只腿粗如桩的山羊在嬉戏打闹,华南虎则盘坐在地上,怀中抱着几只小虎崽,眼睛威严地注视着前方,威风凛凛……
走下楼梯,几座展馆就在旁边,但我还是对物种起源之谜馆情有独钟。
步入展厅,两面凹凸不平的墙上面有猿人进化到人类的一个演化过程。最前面是一个黑的像块碳的猿人,哦,不,那都不能说是猿人了,而是猩猩逐渐演化到人类的一个示意图。再往里走一点,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情况了。几个女人围坐在火堆旁,有一两个手里还抱了小孩呢!他们谈天说地,不亦乐乎。而男人们则拿着一根长矛,去狩猎那些凶猛的野兽,有一两个手里还拎着“战利品”回家报喜。再往前走,原本安详和谐的画风突变,一片冷冰冰的大海映入眼帘,有展柜里摆着海底动物的化石,还有介绍植物细胞怎样转化为生物的。
除此之外,自然博物馆里还有缤纷生命,生态万象,大地探珍等展馆,也都各有特色,引人入胜。这次的游玩让我受益匪浅,下次有机会,一定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