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拨开迷雾,顺流而行】
如今,碎片化时代正向我们快速席卷而来。于是,出现了许多被浮云遮住了眼的“奴隶”,也出现了写长诗的“对抗者”,但也有不少人擦亮了双眼,选择了善待新事物。这股不可逆转的洪流给当下的人们带来了一个难题:是顺流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在我看来,碎片化信息其实并非洪水猛兽。它固然因海量而泥沙俱下,因简短而无法深入思考,但它不时给我们带来的思维火花也是无法去一概否认的。碎片即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见解与声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维火花,需要更多更敏捷的应答,而碎片信息正有这一优点,能给我们带来所需。
海边拾贝,沙里淘金——不仅对于知识的汲取是这样,思想的成长更须经得住“碎片”的考验,并借助“碎片”之力到达更高的境界。意志不坚定者拨不开其上肤浅的云雾,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擅于撷英采华者则能拨开浮云望见星空,他们利用科技的便捷赏到了更多智慧的繁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舍弃盲目跟风,不被谬论动摇人心,能够于光怪陆离的千百种观点中明辨是非;舍弃朝令夕改,不被潮流裹挟而盲目狂奔,能够于万流奔涌中集百家之长,择己之方向;舍弃用敷衍、简短的问候代替情感交流的懒惰,乘着信息科技的翅膀,以真挚之情建立更牢固的心灵纽带……唯有如此,心灵才臻于完整。
的确,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有太多诱惑,使得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披沙拣金、去伪存真显得困难重重。可归根结底,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人的一种修炼。要想修得一颗完整的心,一颗因知识详实广泛、因思想深刻独立、因意志坚定集中、因感情丰沛诚挚而完整的心,必定要经历舍弃糟粕的痛苦与面临选择的艰难。火眼金睛的焠炼是炙痛的,对双刃剑的熟练使用是漫长的,可这,不也正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吗?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我选择拨开迷雾,顺流而行,充实头脑,砥砺精神,在时代的浪尖上修得我心的那份完整!
【篇二:学会悲悯】
尘世杂糅,却有一种感情,依然洁白无暇。人心叵测,却有一种情怀不能使干戈化帛。在杂糅尘世,叵测人心中沙里淘金般挑剔地找寻的这样的东西,那是悲悯。
悲悯绝不是“生物学”中孱弱无能的寄生虫,而是普照大地,驱逐黑暗的温柔暖光,悲悯是一双细腻修长的手,抚慰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悲悯永远是一副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包容邪恶、丑陋、善良、美丽,就像包含一颗糖一样,越品越甜,融化到灵魂,清净、透彻地看到本质。悲悯者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缘由底下有被悲悯者托举着,得道者亦为悲悯者,悲悯者必多助。
失去悲悯的人最可怜,他们冷酷、无情、孤单、寂寞,貌比灰暗角落的一株树苗,找不到生长的方向,内心只能空虚,一切茫然,一只迷途的羔羊,也许能活得很坚强,但一定活得不快乐。内心没有悲悯的人,绝不敢“对镜贴黄花”,他们在丑陋上强加美丽,将会变得不伦不类。
有一个杀手,无情。有一个法官,正直。当杀手扣动扳机,看到的并不是以注无助的眼神,而是莞尔一笑和一句话:“不是你杀的我,是你手中的枪杀的我。”悲悯者望穿了灵魂,人性本善,是无奈才误入歧途。杀手幡然悔悟,他想起曾杀过的人,无穷的罪恶感涌上心头。他杀了雇他的那人,数了数,救了三人。原告和原告父母。又一声枪响,救了无数会找他报仇的仇家,是法官杀了死了杀手?不!是悲悯的心唤醒了另一颗悲悯的心。死了?醒了!幡然悔悟了!
这是一则故事,不真实却感人,不够长却直击内心。悲悯担任救世主的角色,它将良知、希望、救助、和谐和公平从罪恶、肮脏、不公中萃取出来,壮大它们,再放回去,炮制罪恶、肮脏而不公。大道之行时,天下为公,必先使天下人有悲悯情怀,悲天悯人,将天地看作父母,将他人看作手足兄弟,当真是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悲悯,是一首安然优美的歌,每一个音符的跳动,都饱含感动;悲悯,是一碗美味油稠的鸡汤,每一次倾情而入,都暖淌到心房。悲悯情怀已然成为了现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